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Fcc SM_1/yN株对多种抗疟药敏感性差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作 者: 权红
导 师: 汤林华
学 校: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专 业: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
关键词: 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 抗药性 增效或逆转 pfcrt基因 pfmdr1基因 差异
分类号: R531.3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9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比较多种抗疟药作用后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Fcc SM1/yN株pfcrt基因和pfmdr1基因在DNA水平和RNA表达水平上的差异,研究Fcc SM1/yN株对多种抗疟药敏感性差异的分子生物学基础,探讨抗性与药物作用相互关系的分子机制,为研发有效杀灭抗性恶性疟原虫的新药提供线索。方法(1)采用WHO推荐的Rieckmann体外微量法和巢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鉴定Fcc SM1/yN株是否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确定氯喹、青蒿素、蒿甲醚、瑞香素、酮替芬和赛庚啶对Fcc SM1/yN株的IC50值,并进行酮替芬和赛庚啶提高体外培养的Fcc SM1/yN株对氯喹反应性的研究;(2)通过PCR扩增、巢式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氯喹、青蒿素、蒿甲醚、瑞香素、氯喹/酮替芬组合以及氯喹/赛庚啶组合作用后Fcc SM1/yN株pfcrt基因和pfmdr1基因在DNA水平上的差异。(3)通过RT-PCR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以上四种抗疟药以及两种抗疟药组合作用后Fcc SM1/yN株pfcrt基因和pfmdr1基因在转录水平上的差异。结果(1)体外微量法显示在氯喹32pmol孔依然有4~5个裂殖体形成,按照氯喹抗性标准判定Fcc SM1/yN株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而在64pmol孔裂殖体形成受到完全抑制,则Fcc SM1/yN株对氯喹的抗性指数为32。(2)巢式PCR-RFLP分析以及对第二轮PCR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显示Fcc SM1/yN株在76位点发生了K76T突变,并且该虫株携带编码氨基酸SVMNT(残基72~76)的pfcrt等位基因。(3)通过体外微量法确定氯喹、青蒿素、蒿甲醚、瑞香素、酮替芬和赛庚啶对Fcc SM1/yN株的IC50值分别为128.95nmol/L(95%可信区间为119.36~138.53nmol/L)、20.16nmol/L(95%可信区间为15.67~24.65nmol/L)、201.2nmol/L(95%可信区间为137.46~266.11nmol/L)、7.53μmol/L(95%可信区间为6.84~8.22μmol/L)、94.17μmol/L(95%可信区间为73.32~115.03μmol/L)和106.74μmol/L(95%可信区间为82.07~131.41μmol/L)。(4)0.0098μmol/L~0.078μmol/L的酮替芬或赛庚啶与0.3125nmol/L-2560nmol/L的氯喹配伍,氯喹对Fcc SM1/yN株的IC50值均在128nmol/L左右,表明对氯喹没有任何协同作用;0.15625μmol/L的酮替芬或赛庚啶与0.3125nmol/L~2560nmol/L的氯喹配伍,仅氯喹浓度10nmol/L孔和20nmol/L孔各孔200个疟原虫中3个核以上裂殖体的平均数目比单加氯喹的相应孔略有减少,氯喹对Fcc SM1/yN株的IC50值分别为108.2nmol/L(95%可信区间为97.48~118.93nmol/L)(氯喹/酮替芬组合)和113.74nmol/L(95%可信区间为102.83~124.64nmol/L)(氯喹/赛庚啶组合),活性提高指数([无增效剂时的氯喹IC50值-增效剂存在时的氯喹IC50值]/无增效剂时的氯喹IC50值)分别为0.16(氯喹/酮替芬组合)和0.12(氯喹/赛庚啶组合),表明对氯喹活性有微弱的增效作用;0.3125μmol/L的酮替芬或赛庚啶与0.3125nmol/L~2560nmol/L的氯喹配伍,仅氯喹浓度5nmol/L孔、10nmol/L孔和20nmol/L孔各孔200个疟原虫中3个核以上裂殖体的平均数目相对于单加氯喹的相应孔有所减少,氯喹对Fcc SM1/yN株的IC50值分别为88nmol/L(95%可信区间为75.76~100.24nmol/L)(氯喹/酮替芬组合)和97.39nmol/L(95%可信区间为86.02~108.77nmol/L)(氯喹/赛庚啶组合),活性提高指数分别为0.32(氯喹/酮替芬组合)和0.25(氯喹/赛庚啶组合),表明对氯喹活性的增效作用更强些;0.625μmol/L的酮替芬或赛庚啶与0.3125nmol/L~2560nmol/L的氯喹配伍,同样也是仅氯喹浓度5nmol/L孔、10nmol/L孔和20nmol/L孔各孔200个疟原虫中3个核以上裂殖体的平均数目相对于单加氯喹的相应孔有所减少,氯喹对FccSM1/yN株的IC50值分别为74.53nmol/L(95%可信区间为64.8~84.26nmol/L)(氯喹/酮替芬组合)和89.7nmol/L(95%可信区间为77.7~101.7nmol/L)(氯喹/赛庚啶组合),活性提高指数分别为0.42(氯喹/酮替芬组合)和0.3(氯喹/赛庚啶组合),表明对氯喹活性有更加明显的增效作用。另外,0.625μmol/L酮替芬或赛庚啶+5nmol/L氯喹各孔200个疟原虫中3个核以上裂殖体的平均数目相对于单加5nmol/L氯喹的相应孔减少程度比其他配伍剂量高(P<0.05),表明对于本研究这个配伍组合提高氯喹活性的效能最高;1.25μmol/L~5μmol/L的酮替芬或赛庚啶单独应用已有较明显的抑虫效果,与氯喹配伍时药物的单独效应仍占主要优势;氯喹作用0~7小时加酮替芬或赛庚啶,各时间段氯喹对Fcc SM1/yN株的IC50值没有明显差别,仅在第5小时稍有降低,到第6和第7小时达到高峰,分别为67.7nmol/L(95%可信区间为58.02~77.37nmol/L)(氯喹/酮替芬组合)和81.53nmol/L(95%可信区间为65.95~97.19nmol/L)(氯喹/赛庚啶组合),活性增高指数分别为0.47(氯喹/酮替芬组合)和0.37(氯喹/赛庚啶组合),8小时以后IC50值恢复为128nmol/L左右。(5)检测K76T和N86Y突变的巢式PCR-RFLP反应以及对第二轮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显示,Fcc SM1/yN株疟原虫在6种药物和药物组合作用前后都存在pfcrt基因的K76T突变和pfmdr1基因的N86Y突变;而检测D1246Y突变的巢式PCR-RFLP反应结果则显示,Fcc SM1/yN株疟原虫在6种药物和药物组合作用前后以及作为对照的氯喹敏感株Fcc/HN株中都不存在D1246Y突变,对第二轮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也显示Fcc SM1/yN株疟原虫在6种药物和药物组合作用前后都不存在D1246Y突变,表明Fcc SM1/yN株疟原虫pfmdr1基因的1246位点并没有发生突变,依然保持着野生株的基因型;对以上3个巢式PCR反应第二轮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以及序列比对结果显示FccSM1/yN株疟原虫在6种药物和药物组合作用前后这3个片段的序列没有差异。(6)氯喹、青蒿素、蒿甲醚、瑞香素、氯喹/酮替芬组合以及氯喹/赛庚啶组合以一个IC50值的剂量或一个最佳配伍剂量作用于Fcc SM1/yN株疟原虫,至少在20小时左右的作用时间里,Fcc SM1/yN株疟原虫pfcrt基因和pfmdr1基因在RNA表达水平上没有差别。但统计结果显示,氯喹、青蒿素和氯喹/酮替芬组合作用前后,Fcc SM1/yN株疟原虫pfcrt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别(p<0.05),氯喹和氯喹/赛庚啶组合作用前后,Fcc SM1/yN株疟原虫pfmdr1基因表达水平有差别(p<0.05)。即氯喹、青蒿素和氯喹/酮替芬组合作用后,Fcc SM1/yN株疟原虫pfcrt基因表达水平提高,氯喹和氯喹/赛庚啶组合作用后Fcc SM1/yN株疟原虫pfmdr1基因表达水平降低。提示一个IC50值或一个最佳配伍剂量的氯喹、青蒿素和氯喹/酮替芬组合作用后,Fcc SM1/yN株疟原虫pfcrt基因表达水平有上调的趋势,一个IC50值或一个最佳配伍剂量的氯喹和氯喹/赛庚啶组合作用后FccSM1/yN株疟原虫pfmdr1基因表达水平有下调的趋势。RT-PCR结果显示,以内参条带亮度为标准,pfcrt和pfcrt基因各条带亮度一致,表明基因表达水平没有差别,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结论(1)Fcc SM1/yN株为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2)适当的氯喹/酮替芬或者氯喹/赛庚啶配伍能够增强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Fcc SM1/yN株对氯喹的反应性,其中,同样浓度的酮替芬比赛庚啶对氯喹的增效作用强;氯喹作用0~6h内加酮替芬或赛庚啶对氯喹增效作用无明显差别,6~7h时加入增效效果明显,8h之后再加对氯喹已没有增效作用。(3)氯喹、青蒿素、蒿甲醚、瑞香素、氯喹/酮替芬组合以及氯喹/赛庚啶组合以一个IC50值的剂量或一个最佳配伍剂量作用于Fcc SM1/yN株疟原虫,至少在34h左右的作用时间里,都不使FccSM1/yN株疟原虫pfcrt和pfmdr1基因在DNA水平上发生任何改变。(4)上述抗疟药和药物组合以同样的剂量作用于Fcc SM1/yN株疟原虫,至少在20h左右的作用时间里,Fcc SM1/yN株疟原虫pfcrt和pfmdr1基因在RNA表达水平上没有差别。统计学处理结果则提示,一个IC50值或一个最佳配伍剂量的氯喹、青蒿素和氯喹/酮替芬组合作用后,Fcc SM1/yN株疟原虫pfcrt基因表达水平有上调的趋势,一个IC50值或一个最佳配伍剂量的氯喹和氯喹/赛庚啶组合作用后FccSM1/yN株疟原虫pfmdr1基因表达水平有下调的趋势。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9
英文摘要  9-13
前言  13-16
第一部分 Fcc SM_1/yN株对多种抗疟药的敏感性研究以及酮替芬和赛庚啶提高Fcc SM_1/yN株对氯喹反应性的研究  16-43
  前言  16-17
  第一节 Fcc SM_1/yN株对多种抗疟药的敏感性研究  17-33
    材料和方法  17-24
    结果  24-33
  第二节 酮替芬和赛庚啶提高FeeSM_1/yN株对氯喹反应性的研究  33-35
    前言  33-34
    材料和方法  34-35
  结果  35-43
第二部分 多种抗疟药或组合作用后Fcc SM_1/yN株pfcrt和pfmdr1基因在DNA水平上的差异  43-59
  前言  43-45
  第一节 多种抗疟药或组合作用后Fcc SM_1/yN株pfcrt基因在DNA水平上的差异  45-48
    材料和方法  45-46
    结果  46-48
  第二节 多种抗疟药或组合作用后Fcc SM_1/yN株pfmdr1基因在DNA水平上的差异  48-59
    材料和方法  48-52
    结果  52-59
第三部分 多种抗疟药或组合作用后Fcc SM_1/yN株pfcrt和pfmdr1基因在RNA水平上的差异  59-90
  前言  59-60
  第一节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多种抗疟药或组合作用后Fcc SM_1/yN株pfcrt和pf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  60-83
    材料和方法  60-68
    结果  68-83
  第二节 应用RT-PCR方法研究多种抗疟药或组合作用后Fcc SM_1/yN株pfcrt和pfmdr1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  83-86
    前言  83-84
    材料和方法  84-86
  结果  86-90
结语  90-92
参考文献  92-97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97-112
  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及其逆转剂的研究进展  97-102
  酮替芬和赛庚啶增强体外培养的恶性疟原虫氯喹抗性株Fcc SM_1/yN株对氯喹反应性的研究  102-112
致谢  112-113
原始测序报告  113-134

相似论文

  1.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2. 广州与河源中学地理教育区域差异分析,G633.55
  3. 高中男、女生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差异及对其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G633.41
  4. 中国碳排放水平的区域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X502
  5. 日本看麦娘对高效氟吡甲禾灵的抗性与交互抗性多抗性及其抗性治理的研究,S451.2
  6. 小麦田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Fernald)对精噁唑禾草灵抗药性的初步研究,S451.221
  7. 马铃薯甲虫对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及其机理,S435.32
  8. 不同基因型玉米根叶衰老差异及调控研究,S513
  9. 弱光胁迫及光恢复对玉米幼苗生长发育及差异蛋白组分析,S513
  10.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X24
  11.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及生化机理研究,S435.112.3
  12. 棉铃虫和烟夜蛾在4个辣椒品种上的寄主适合度差异研究,S436.418
  13. 油菜田日本看麦娘的抗药性研究,S451.2
  14. 小麦田菵草(Beckmannia syzigachne (Steud.)Fernald)对精噁唑禾草灵抗药性的初步研究,S451.221
  15. 抗倒伏油菜根、茎解剖结构及木质素含量和木质素合成关键基因的表达研究,S565.4
  16. 高温胁迫条件下紫花苜蓿抑制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与初步分析,S541.9
  17. 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差异表达的cDNA-AFLP分析及atp6基因RNA编辑研究,S565.1
  18. 棉纤维起始发育优势基因表达谱和三个新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初步分析,S562
  19. 稻米外观品质氮素效应的解剖学与生化学分析,S511
  20. 水稻叶色敏感基因型筛选及其对氮素响应的生理机制,S511
  21. 萝卜镉胁迫响应相关基因克隆及其表达分析,S631.1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内科学 > 寄生虫病 > 原虫病 > 疟疾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