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枣缩果病病原和防治研究

作 者: 侯晓杰
导 师: 冉隆贤
学 校: 河北农业大学
专 业: 森林培育
关键词: 枣缩果病 微生物多样性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分子克隆 毒素 防治
分类号: S436.6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83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从河北省主要枣区为害最为严重的枣缩果病的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的调查入手,对症状单一的枣缩果病进行了组织内欧文氏杆菌的检测、病原菌的组织分离、病健果实内细菌及真菌种群多样性的PCR-DGGE及分子克隆分析、枣缩果病组织苦味物质的分析及枣缩果病的田间防治等,为河北省枣缩果病病原的确定提供理论基础,筛选有效的化学及生物农药,进一步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和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河北省主要枣区枣缩果病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研究2007-2009年在河北省阜平县、唐县、赞皇县和行唐县枣区选择试验点进行了枣缩果病的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的调查试验。河北枣区大面积发生且为害最为严重的枣缩果病的典型症状是:受害果多数先是肩部或少数胴部出现淡黄色斑,然后逐渐扩大,成为淡黄色不规则的凹陷病斑,进而病斑处果肉呈土黄色,松软、萎缩,果柄暗黄色,易提前形成离层,遇雨天、雾天后病果极短时间内大量脱落;未脱落的病果后期病斑处微发黑、皱缩、干瘦,病组织呈海绵状坏死,维管束变褐、味苦、不堪食用,无经济价值。比较阜平、唐县和赞皇枣的发病期发现,调查地点枣缩果病发病时间有差异,阜平的初期病果出现在8月20日左右,8月30日至9月中旬,病果率迅速上升;唐县枣林缩果病发病期较阜平提前5d;赞皇大枣在7月中下旬已发现病果,8月10日病害已呈现中后期症状,比阜平大枣的发病期提前1个月左右。本研究通过套袋试验证明,枣缩果病病菌在果实上的侵入期为7月中旬至8月上旬。2枣缩果病果实内欧文氏杆菌的分子检测通过对河南灰枣、阜平大枣、清苑大枣及唐县婆枣缩果病枣果病部及健部DNA的提取,利用欧文氏菌的特异性引物SR3F和SR1CR,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欧文氏菌是否存在于枣果实内。结果表明,枣病、建果组织内都扩增出了特异性的欧文氏杆菌的条带。3枣缩果病病原的分离本文于2006年-2009年对采自河北省阜平马房沟村枣区的婆枣、唐县羊角乡枣区的婆枣、赞皇北豪村的赞皇大枣、行唐鳌鱼村的婆枣及河南省孟庄乡灰枣产区的枣缩果病果实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试验,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的鉴定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缩果病枣果内微生物的分离比率较低,只达14.0%,且分离的菌株大多来自表皮;经培养特征和形态学鉴定,分离比率较高的是交链孢菌真菌(Alternaria),茎点霉菌(Phoma)和小穴壳属(Dothiorella)真菌次之,还有少量的青霉菌、炭疽菌等和其它未鉴定的真菌和3种细菌,且同属的真菌分离物形态差较大。分别选择分离比率较高的交链孢菌、茎点霉菌和小穴壳属的菌株进行柯赫式证病法回接实验,3种真菌都能使枣果实发病,发病症状与林间缩果病症状相似,但通常出现软腐病斑。对林间接种后表现症状的果实进行再分离,均可分离出3种真菌。4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PCR-DGGE分析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以阜平大枣枣缩果病果实病部、阜平大枣健康果实抽提到的组织总DNA为模板,对其细菌16S rDNA的V3可变区及真菌18S rDNA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进行DGGE指纹图谱分析,以研究阜平大枣缩果病果实与健康果实内的微生物种群变化。试验结果表明,PCR-DGGE法是研究枣果内微生物组成的可行方法;阜平大枣缩果病果实内细菌及真菌种群较健康果实种类减少,有些细菌优势菌在病部样品内不存在,健部部分优势菌在病部为非优势菌,真菌优势菌群病果较健康果实种类减少。5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分子克隆研究本文以枣缩果病发病期采集的病果和健康果实为材料,利用基于PCR技术的分子生物学方法——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的构建(16S rRNA Gene Clone Library)技术,分析阜平大枣缩果病果实、健康果实和河南灰枣缩果病果实、健康果实内的细菌16S rDNA和真菌18S rDNA基因片段多态性,结合克隆、测序,研究了枣病果和健康果实内的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对每个样品分别随机挑取的10个经检测后的阳性克隆子进行测序,结果表明:真菌和细菌分别只在河南灰枣病样中得到了两种不同的微生物基因片段。6枣缩果病组织苦味物质的色谱分析本文利用不同极性溶剂水、乙醇、正己烷-乙酸乙酯-丁醇对不同地区采集的枣缩果病果实病斑处苦味物质进行抽提并对其进行高压液相色谱和气-质联用色谱的分析。结果表明,溶剂水、乙酸乙酯和丁醇不适于苦味物质的提取,乙醇和正己烷可以从病果组织内提取出带有明显苦味的物质;5个地区的病样提取物经高压液相色谱分析后,都未发现明显的可以区别于对照样品的峰谱;唐县婆枣、赞皇大枣、阜平大枣、河南灰枣和行唐婆枣样品正己烷提取物经气-质联用色谱仪分析,病样内都出现了不同于健康样品的物质,这些病样内的特殊物质经质谱分析后其化学结构式与所用气-质联用色谱仪内NIST05.L质谱图库中相似性高于90%以上的物质有Hexadecanenitrile(十六烷基腈)、Oleanitrile(油酸腈)、Hexadecanamide(十六酰胺)、9-Octadecenamide(9-十八烯酰胺),其相似性分别为91%、95%、96%、95%,其中Oleanitrile和Hexadecanamide的化学结构式含有苦味基团“≡N”。7枣缩果病防治研究据查阅枣缩果病防治资料和作者前期对枣缩果病病原菌的分离结果,为进一步有效防治枣缩果病的危害和发展,选用药剂和粘着剂共12种物质,组合成9种药剂配方进行了田间药剂试验。结果表明:0.5%NaHCO3+0.25%植物油+洗洁精,高脂膜200倍液+链霉素140单位/毫升+40%氧化乐果1000倍液对枣缩果病的防效最好,其次为高脂膜200倍液+特普唑12.5%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高效氯氰菊酯3000倍液和六龟裂链霉菌培养液+成膜剂(桃胶:羧甲基纤维素钠=3:1)1000倍液,高脂膜200倍液和多菌灵800倍液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防效不稳定。其它药剂无防效。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引言  13-25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5
    1.1 枣树简介(研究背景)  13-14
      1.1.1 枣树的起源及分类地位  13
      1.1.2 我国枣树的栽培种  13-14
    1.2 枣缩果病概述(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5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3
    2.1 国内外枣树病害研究现状  15
      2.1.1 国外研究  15
      2.1.2 国内研究  15
    2.2 枣果实病害研究现状  15-16
    2.3 枣缩果病病害研究现状  16-19
      2.3.1 枣缩果病症状类型  16-17
      2.3.2 枣缩果病病原研究  17-18
      2.3.3 枣缩果病侵染循环  18
      2.3.4 枣缩果病防治技术  18-19
    2.4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  19-20
    2.5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  20-21
    2.6 分子克隆(Molecular Cloning)技术  21
    2.7 植物病原菌的毒素研究  21-23
  3 研究内容  23-25
    3.1 河北省主要枣区枣缩果病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研究  23-24
    3.2 枣缩果病果实内欧文氏杆菌的分子检测  24
    3.3 枣缩果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24
    3.4 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PCR-DGGE分析  24
    3.5 枣缩果病果实内细菌及真菌种类的分子克隆  24
    3.6 枣缩果病组织内苦味物质的色谱分析  24
    3.7 枣缩果病防治研究  24-25
第一章 河北省枣区枣缩果病症状、侵染期及发病期研究  25-32
  1 材料方法  25-26
    1.1 材料  25-26
    1.2 地点  26
    1.3 方法  26
      1.3.1 林间观察试验  26
      1.3.2 套袋试验  26
  2 结果分析  26-30
    2.1 枣缩果病症状和发病期  26-27
    2.2 枣缩果病菌的侵染期  27-30
      2.2.1 网袋试验  27
      2.2.2 硫酸纸袋试验  27-29
      2.2.3 塑料袋试验  29-30
  3 结论与讨论  30-32
第二章 枣缩果病果实内欧文氏杆菌的检测研究  32-40
  1 材料与方法  32-34
    1.1 材料  32
    1.2 仪器设备  32
    1.3 方法  32-34
      1.3.1 DNA的提取  32-34
      1.3.2 枣果组织内欧文氏菌的PCR扩增  34
  2 结果分析  34-38
    2.1 DNA提取结果  34-37
      2.1.1 缩果病枣果组织DNA  34-36
      2.1.2 欧文氏菌DNA的提取  36-37
    2.2 PCR检测结果  37-38
  3 结论与讨论  38-40
第三章 枣缩果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40-58
  1 材料与方法  40-42
    1.1 材料  40-41
      1.1.1 病果  40
      1.1.2 分离用培养基  40-41
    1.2 仪器设备  41
    1.3 方法  41-42
      1.3.1 样品采集  41
      1.3.2 枣缩果病组织分离  41-42
      1.3.3 病组织分离菌的致病性测定  42
      1.3.4 分离物的形态描述及鉴定  42
  2 结果与分析  42-56
    2.1 枣缩果病菌的组织分离  42-49
    2.2 分离物的致病性测定  49-51
      2.2.1 室内接种  49
      2.2.2 林间接种试验  49-51
    2.3 分离物的培养特性和形态学鉴定  51-56
  3 结论与讨论  56-58
第四章 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PCR-DGGE分析  58-65
  1 材料与方法  58-60
    1.1 样品来源  58
    1.2 仪器设备  58-59
    1.3 方法  59-60
      1.3.1 DNA的提取  59
      1.3.2 PCR扩增  59
      1.3.3 DGGE分析  59-60
  2 结果与分析  60-63
    2.1 PCR扩增  60-61
      2.1.1 细菌16S rDNA V3区的PCR扩增  60
      2.1.2 真菌18S rDNA的PCR扩增  60-61
    2.2 PCR-DGGE指纹图谱分析  61-63
      2.2.1 最佳变性剂浓度梯度的确定  61-62
      2.2.2 DGGE分析  62-63
  3 结论与讨论  63-65
第五章 枣缩果病果实内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分子克隆研究  65-76
  1 材料与方法  65-71
    1.1 材料  65-66
      1.1.1 实验样品  65
      1.1.2 实验菌种及质粒  65-66
      1.1.3 实验仪器设备  66
      1.1.4 实验药剂  66
    1.2 方法  66-71
      1.2.1 总DNA的抽提  66-67
      1.2.2 PCR扩增及PCR产物的回收  67-68
      1.2.3 克隆  68-71
      1.2.4 测序及数据分析  71
  2 结果与分析  71-74
    2.1 DNA的提取  71-72
    2.2 细菌16S rDNA、真菌18S rDNA的PCR扩增  72-73
    2.3 克隆测序  73-74
      2.3.1 细菌16S rDNA测序结果  73-74
      2.3.2 真菌18S rDNA测序结果  74
  3 结论与讨论  74-76
第六章 枣缩果病组织苦味物质的初步研究  76-91
  1 材料方法  76-78
    1.1 材料  76
    1.2 试验设备  76-77
    1.3 方法  77-78
      1.3.1 苦味物质的抽提  77-78
      1.3.2 苦味物质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78
      1.3.3 苦味物质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78
  2 结果分析  78-89
    2.1 乙醇、正己烷抽提物的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78-80
    2.2 乙醇、正己烷抽提物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80-89
      2.2.1 唐县婆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80-83
      2.2.2 赞皇大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83-85
      2.2.3 阜平大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85-86
      2.2.4 行唐婆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86-88
      2.2.5 河南灰枣正己烷提取物的气-质联用色谱分析  88-89
  3 结论与讨论  89-91
第七章 枣缩果病田间防治研究  91-96
  1 材料方法  91-93
    1.1 供试药剂  91-92
    1.2 供试果园  92
    1.3 试验设计  92-93
    1.4 试验时间  93
    1.5 调查统计方法  93
  2 结果分析  93-95
    2.1 2007年田间药剂防治  93-94
    2.2 2009年田间药剂防治  94-95
  3 结论与讨论  95-96
第八章 结论  96-97
课题创新点  97-98
参考文献  98-104
附录  104-106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6-109
作者简历  109-111
致谢  111-112

相似论文

  1.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脱除牡蛎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研究,TS254.4
  2. 奉化市溪口风景区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S763.3
  3. 葡萄籽原花青素制备工艺及真菌毒素检测,TQ461
  4. 鬼臼毒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抗肿瘤活性研究,R284
  5. 不同类型稻田非作物生境的节肢动物多样性,S435.112
  6. 宜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X592
  7. 转基因水稻对肉仔鸡饲用安全性研究,S831.5
  8. 乳糖衍生物Gu-4对内毒素休克小鼠的治疗效应及其机理研究,R459.7
  9. 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制,S476.1
  10. Bt毒素寡聚体形成与脂筏的关系以及钙粘蛋白的免疫检测技术探索,S476.1
  11. 黄瓜根结线虫病的生物防治及其生态有机药肥研制,S436.421
  12.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13. 模拟土壤环境对土壤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的影响,S154.3
  14. 圆眼珍珠蛙(Lepidobatrachus laevis)皮肤cDNA文库的构建、筛选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原核表达和活性研究,Q78
  15.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功能研究,TQ925
  16. 南通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X592
  17. 土壤有机营养添加物对土壤微生态的修复效果与机制分析,S143
  18. 荧光定量PCR方法在土传烟草青枯病生防研究中的应用,S435.72
  19. 连作烟田烟草青枯病的生态控制技术及其微生态机制,S435.72
  20. 斑痣悬茧蜂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搜寻行为研究,S476.3
  21. 防治土传香蕉枯萎病微生物有机肥研制与生物效应研究,S436.6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果树病虫害 > 杂果类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