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研究

作 者: 邵宪梅
导 师: 李毅
学 校: 南开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观 当代形态
分类号: D61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42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观的基本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30年社会主义的新实践新探索,我们实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结合,社会主义观的内容不断得以丰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观。“中国特色”命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最伟大的创举,也是最具标志性的创新和突破。本文的主旨是从“特色”的角度,系统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主要思路有以下三个方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形成的基本依据。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是科学体系、价值目标、制度设计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原生形态,其认识社会主义的方法论原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提供理论依据;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观是带有鲜明战争与革命色彩的社会主义,是第一个现实形态的社会主义观,其兴衰成败以及在中国的曲折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提供历史借鉴。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发展及其特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逐步发展的。毛泽东时代的艰辛开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成果,分别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从起点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后发展国家类型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基础上的社会主义;从发展模式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是民主自由与法制有序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主旋律与多样性相融合的社会主义;从发展道路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与自力更生基础上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从两制关系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主张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文明成果,实现竞争与合作、继承与超越、跨越论与利用论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从社会理想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理想追求与现实实际相统一的社会主义、是人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归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实质是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继承和发展。首先,它在基本内容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唯物史观层面始终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价值追求层面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论。其次,它在方法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主要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把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与当代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在立足现实的基础上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当代化的统一。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从理论体系层面开辟了特殊的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从认识论与方法论高度开辟了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途径。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12
第一章 引言  12-35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12-22
    1.1.1 选题背景  12-13
    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及其命题的提出  13-20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0-22
  第二节 研究综述  22-30
    1.2.1 研究资料概况  23-24
    1.2.2 研究特点及主要观点综述  24-30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创新、方法和结构  30-35
    1.3.1 本文的写作思路  30-31
    1.3.2 本文的创新之处  31-32
    1.3.3 综合方法的运用  32
    1.3.4 分析框架的设计  32-35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理论依据  35-52
  第一节 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观的核心内涵  35-41
    2.1.1 强调方法论是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观的首要内涵  35-39
    2.1.2 价值追求是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观的核心理念  39-41
  第二节 经典作家社会主义观的评价  41-45
    2.2.1 实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飞跃  41-43
    2.2.2 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更多的停留在理论形态  43-44
    2.2.3 科学体系、价值目标和制度设计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  44-45
  第三节 经典作家的社会主义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理论依据  45-52
    2.3.1 没有固定模式的社会主义  45-47
    2.3.2 没有一成不变的社会主义  47-49
    2.3.3 没有共性与个性相脱离的社会主义  49-52
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借鉴  52-81
  第一节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52-59
    3.1.1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  53-56
    3.1.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为苏联模式的实践雏形  56-57
    3.1.3 新经济政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产生埋下伏笔  57-59
  第二节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观的核心内涵  59-66
    3.2.1 “公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的经济模式观  60-63
    3.2.2 高度集权化的政治模式观  63-65
    3.2.3 教条化和泛政治化的思想文化观  65-66
  第三节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观的评价  66-73
    3.3.1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观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现实的合理性  66-68
    3.3.2 推动了20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的发展  68-69
    3.3.3 为社会主义的发展留下历史性课题  69-73
  第四节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借鉴  73-81
    3.4.1 把苏联模式当作样本只能导致社会主义的僵化  73-75
    3.4.2 以改革冲破苏联模式成为一种现实选择  75-78
    3.4.3 走自己的路是我们痛定之后的必然选择  78-81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历史发展  81-100
  第一节 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奠基  81-86
    4.1.1 思想基础的奠定  82-83
    4.1.2 理论基础的奠定  83-84
    4.1.3 物质基础的奠定  84-86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开创  86-91
    4.2.1 时代主题的转变  86-88
    4.2.2 工作重心的转移  88-89
    4.2.3 建设思路的转换  89-90
    4.2.4 认识视角的转变  90-91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发展  91-95
    4.3.1 经济领域的拓展  91-93
    4.3.2 政治领域的深化  93-94
    4.3.3 社会领域的完善  94-95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进一步丰富  95-100
    4.4.1 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95-97
    4.4.2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原则  97-100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的基本特色  100-123
  第一节 特殊的起点  100-105
    5.1.1 特殊的历史起点  101-103
    5.1.2 特殊的现实起点  103-105
  第二节 特殊的发展模式  105-109
    5.2.1 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统一  105-106
    5.2.2 民主自由与法制有序的统一  106-108
    5.2.3 主旋律与多样性的统一  108-109
  第三节 特殊的发展道路  109-114
    5.3.1 改革、稳定、发展的统一  109-111
    5.3.2 独立自主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111-113
    5.3.3 国内建设与国际和平的统一  113-114
  第四节 特殊的两制关系  114-118
    5.4.1 竞争与合作的统一  115-116
    5.4.2 继承与超越的统一  116-117
    5.4.3 跨越论与利用论的统一  117-118
  第五节 特殊的社会理想  118-123
    5.5.1 理想追求与现实实际的统一  119-121
    5.5.2 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与自然、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的统一  121-123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继承与发展  123-137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继承  123-130
    6.1.1 在唯物史观层面把生产力作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123-126
    6.1.2 在价值追求层面坚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论  126-129
    6.1.3 在方法论层面坚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的结合  129-130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对科学社会主义观的发展  130-137
    6.2.1 从理论体系层面形成特殊的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建设新模式  131-133
    6.2.2 从认识论与方法论高度开辟了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途径  133-137
结束语  137-144
参考文献  144-152
致谢  152-154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54-155

相似论文

  1. 论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观演变中的思维方式变革,D61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研究,D630
  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完善,D920.0
  4. 毛泽东企业管理思想研究,F270
  5. 中国政府文件中国特色英语词丛研究,H313
  6. 黄楠森文化哲学思想探析,G02
  7. 跨界、融合、创新,J616
  8.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绿色民法典,D923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D627
  10. 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61
  11. 从工程规划选址和工程师价值观的视角看工程伦理学在我国的本土化,B82-057
  12.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批评在中国的发展与实践研究,I206.09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三大理论成果的关系研究,D61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践性的三重维度,D61
  15. 解放思想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D61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研究,D61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D61
  18. 论哈贝马斯“危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C91-0
  19. 电子游戏人物角色设计研究,TP393.09
  20. 中国高端定制珠宝品牌设计的探讨,F426.8
  21. 文化自觉的时代内涵及现实意义,G12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