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研究

作 者: 魏宏远
导 师: 陈广宏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元明清文学
关键词: 王世贞 晚年 文学思想 转变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3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长期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由于其晚年作品主要辑录在《弁州山人续稿》及《<弇州山人续稿>附》中,这两部作品是在王世贞去世近十年后,才得以刊刻,当时王家经济衰退,刊刻量少。同时,又由于公安派的兴起,对七子派加以攻伐。故此,王世贞晚年作品流传不广,其晚年文学思想也被尘封在历史尘埃中。清代学者因对明人多执偏见,且过多接受明人“反复古”、“反模拟”一方的思想,由此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夸大明人“复古”、“模拟剽窃”之弊的一面,对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也未予以足够重视。今天一些学者在对待明诗文时,往往依据清人之说,将有明一代诗文简化为“斗争史”,或“矫弊史”,仅看到王世贞作为七子派之首“复古~‘模拟”的一面,对其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却视而不见。本研究通过对王世贞晚年诗文集版本之考辨,对其晚年“自悔”这一史事予以澄清、还原,从而揭开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的帷幕。通过对其晚年生活、信仰、交游、性格、心态、思想等方面的探讨,较全面呈现出王世贞的晚年世界,从而勾勒出其晚年文学思想的基本状况。在王世贞的一生中,对其影响最大者,主要有李攀龙和昙阳子。王世贞与李攀龙的关系,学界已有较多关注。由于对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的漠视,昙阳子至今仍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其实,昙阳子“三教合一”思想对王世贞晚年有较深远影响,其神秘的得道经历及仙化过程吸引了王世贞的目光,在其影响下,王世贞转慕佛道,亦释亦道亦儒,主“即心即佛”之禅宗思想,并引阳明“心学”入禅。这其实是对学界长期以王世贞作为“师古”派代表之说的一种反拨。王世贞晚年对待文学的态度发生了转变,由过去视文章为“经国之大业”,转为“文章一小技”,“文章稍益吾身,后而实小之”,甚至“耻天下以文章为知己”。其文学创作也由过去关注国事、民瘼,转为关注个体生命,以抒写内心、个人情感为主,使文学功能发生转易,改变了七子派所倡导的以文学干预社会的复古运动精神。王世贞晚年在文学思想上主“调剂”说、“辞达”说、“自然”说,以“无法”为“法”,以“破格”为“亨衢”;在诗文创作上,以恬淡自然为宗。由于在文学观念、创作内容、取法范围、复古路径、创作风格、审美趣尚等方面较之早年发生了转变,因此,七子派所倡复古运动在王世贞晚年已从内部发生蜕变,后来公安三袁又从外部加以攻伐,在内外力共同作用下七子派复古运动最终走向终结,由此也使明清诗文发展历程发生重大转折。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开启了“用宋”、“重宋”思想,使世风流转,为公安派之崛起起了前导作用。由此也引发了“唐”“宋”之争、“吴”“楚”之争。可以看出,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之转变并未如学界较流行的观点“为文学复古画上一个重性灵的句号”,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前言  7-25
第一章 王世贞晚年著述考  25-49
  第一节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考释  26-37
  第二节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附》发覆  37-43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著述考辨之意义  43-49
第二章 王世贞晚年生活及其趣尚  49-82
  第一节 王世贞卒年问题及晚年仕隐心态  49-55
  第二节 王世贞的政治遭遇及对其晚年生活的影响  55-66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生活、趣尚及性格  66-82
第三章 王世贞晚年“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及禅学倾向  82-126
  第一节 昙阳子及其对王世贞的影响  82-100
  第二节 王世贞“三教合一”思想  100-113
  第三节 王世贞与“阳明禅”  113-126
第四章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  126-145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三说”平议  126-135
  第二节 王世贞晚年“自悔”论  135-145
第五章 王世贞晚年主要文学思想及创作  145-191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主要文学思想  146-162
  第二节 王世贞晚年诗歌写作的转变  162-177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之文的唐宋笔法及恬淡旨趣  177-191
结论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的意义  191-203
  一 “七子派”复古的终结  191-194
  二 “唐”“宋”之争  194-196
  三 “吴”“楚”之争  196-203
参考文献  203-211
附录一 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附》卷次、篇目  211-217
附录二 王世贞《凤洲笔记》献疑  217-224
附录三 王世贞与《明史·王守仁传》  224-231
后记  231-234

相似论文

  1. 无铅玻璃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1.6
  2. 传统文明的转变,B03
  3. 县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索,D630
  4. Cyclin D1、CDK4、P16及Rb基因在砷诱发HaCaT细胞恶性转变过程中的表达及意义,R739.5
  5. 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625
  6. 初三学生简单电路错误概念现状调查研究,G634.7
  7. 无规和间规聚苯乙烯的液液转变,TQ325.2
  8.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海事职能的转变,P7
  9. 太原市绿色转型研究,X321
  10. 小冲杆试验方法评价材料低温力学性能的研究,TG115.5
  11. 湖北省咸丰县乡镇综合配套改革问题研究,D630.1
  12. “非学校化”思想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G641
  13. 阶段转变模型在慢性疼痛患者护理需求及应对策略中的应用研究,R473
  14. 论王蒙文学创作中的苏俄情结,I207.42
  15. 多层磁性超晶格的磁性质,O482.5
  16. 5,5’-偶氮四唑锌的合成与性能研究,TQ560.1
  17. 作为战争反省的上海体验,I313.06
  18. 论马克思晚年的人类学研究,A811
  19. 多形聚膦腈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功能化应用探索,TB383.1
  20. 基于代际传承的道德延续与转变,B82
  21. 锑化铟探测器在波段外连续激光辐照下的效应研究,TN24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