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代际传承的道德延续与转变

作 者: 周洁扬
导 师: 朱宪辰
学 校: 南京理工大学
专 业: 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 非人格化交往 道德 代际传承 道德延续 道德转变
分类号: B8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2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所述的道德,其含义是个体的认知结构,既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德原则概念,亦不是法律制度的补充。道德水平对于个体决策、水平合作乃至市场机制和政府计划的“合法性”都有积极的作用,其意义体现在对个体行为的规范和对制度的理解改造。对道德的研究,能够从认知角度剖析个体行为,对于理解经济和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包括道德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况,乃至人类行为对制度演变的作用,都有积极的意义。从特征上看,道德应当属于扩展秩序中的非人格化交易范畴。哈耶克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普遍交往的巨型市场社会。市场秩序作为扩展秩序漫长进化的现代产物,其形成是基于一些逐渐演化出来的人类行为规则。这些规则不是通过本能,而是经由传统、教育和模仿代代相传,并逐渐由狭小的部落扩展到更大范围的社会。对扩展秩序的研究,有助于揭示道德的复杂演化过程。那么,道德究竟是如何在悠长的历史中得到传承,又是什么条件诱使道德发生转变的?在受到外界压力的情况下,道德是否能持续?本文尝试从跨代传递与环境影响两个角度解释道德的延续与转变。本文首先在在Avner Greif和Steven Tadelis的跨代的基础上,深入挖掘现实特征,对个体道德特征进行了刻画和假定;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的跨代模型,从社会交往层面剖析道德的形成;随后,文章从倾斜社会化角度考察了处罚、奖励与学校教育对道德的影响。在理论研究的之后,本文设计问卷并开展了地区价值调查,从实证角度较好的验证了理论模型。最后,文章得出结论:在倾斜社会化与垂直社会化的共同作用下,如果没有外力的干扰,道德是可以按照最初的构成传承下去的;处罚及奖励会直接影响行动的结果,但是对道德的改变没有意义;相比之下,学校教育则能够接入道德的形成过程,从根本上影响道德的结构,但是其作用过程是缓慢的,倾斜社会化的加强会导致垂直社会化的抵抗,从而保证道德的延续。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1 结论  8-14
  1.1 现实状况  8-9
  1.2 问题及主要任务  9-11
    1.2.1 道德的刻画  9-10
    1.2.2 道德延续的路径  10
    1.2.3 影响道德的因素及方式  10-11
  1.3 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11-14
    1.3.1 研究方法  11
    1.3.2 技术路线  11-12
    1.3.3 文章结构  12-14
2 文献综述  14-20
  2.1 关于个体道德的刻画  14-15
    2.1.1 道德的形成  14-15
    2.1.2 道德的特征  15
  2.2 历史研究的脉络  15-19
    2.2.1 自发秩序到非人格化交易的探索  15-17
    2.2.2 非人格化交易到道德研究的探索  17-19
  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19-20
3 基准模型及GRIEF的扩展  20-26
  3.1 BISIN和VERDIER的基准模型  20-23
  3.2 AVNER GREIF和STEVEN TADELIS的扩展  23-26
    3.2.1 基准模型上引入处罚  23-24
    3.2.2 基准模型上引入学校教育  24-26
4 道德研究的建模与论证  26-36
  4.1 对个体道德特征的修正  26-28
  4.2 道德在代际间的传承  28-29
  4.3 处罚或奖励对道德的影响  29-32
    4.3.1 处罚或奖励的理论解释  29-30
    4.3.2 社会规范对行动的改变意义  30-32
  4.4 学校教育对道德的影响  32-35
    4.4.1 学校教育的理论阐述  32-33
    4.4.2 学校教育的现实意义  33-35
  4.5 理论研究结论  35-36
5 实证检验  36-46
  5.1 待验证的假设  36
  5.2 数据样本和分析变量  36-40
    5.2.1 问卷设计及样本采集  36-39
    5.2.2 数据分析  39-40
  5.3 计量检验  40-46
    5.3.1 数据处理  40
    5.3.2 道德类型分布在所有样本中的显著性检验  40-41
    5.3.3 道德结构在各年龄段中的分布  41
    5.3.4 影响道德构成的因素分析  41-42
    5.3.5 倾斜社会化对垂直社会化影响的检验  42-43
    5.3.6 个体异质性对道德构成的影响  43-44
    5.3.7 计量检验结论  44-46
6 结论及讨论  46-50
  6.1 论文的主要结论  46
  6.2 后续讨论  46-47
    6.2.1 处罚的水平影响作用  46
    6.2.2 学校教育的反作用  46-47
  6.3 论文的创新点及现实意义  47-48
  6.4 论文的不足和努力方向  48-50
    6.4.1 计量检验的局部性  48
    6.4.2 缺乏对影响道德的多因素研究  48-50
致谢  50-51
参考文献  51-54
附录A 地区社会价值调查  54-55
附录B 关于地区社会价值调查的补充说明  55-56
附录C 经过赋值后的数据  56-60

相似论文

  1.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2.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3.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道德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G641
  4. 高职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研究,G711
  5. 论康德的科学观,B516.31
  6.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7. 工学结合模式下中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8. “综合社会契约论”研究,B82-05
  9. 幼儿文学的德育功能探析,G611
  10. 黑尔的普遍规定主义思想研究,B82-09
  11. 江泽民职业道德思想与医药类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711
  12. 两型社会建设中企业家的道德责任研究,B82-053
  13. 关于当前新闻传媒道德的几点思考,B82-05
  14. 常家道德教育的方法及其当代启示,D648
  15. 以人为本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中的引导作用,D648
  1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银行员工职业道德培养研究,D648.1
  17. 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630.3
  18. 当代中国慈善行为的道德解析,D632.9
  19. 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研究,G641
  20. 我国当代企业家的伦理道德建设研究,B82-05
  21. 大学生网络游戏的道德思考,G899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伦理学(道德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