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城市与文学

作 者: 陈燕妮
导 师: 罗时进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城市 文学 唐代 洛阳 建筑景观 唐诗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67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选题主旨是从唐代洛阳城的公共建筑景观和私家建筑景观来论述洛阳城与唐诗的关系,其基本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从城市的标志建筑景观来分析洛阳与唐诗的关系。标志建筑景观之一是总体和细节意义上的“洛阳道”(含“洛阳桥”)。“洛阳道”自古便是一个包含特定意义的意象,出现在历代文人的歌咏之中。它与城市生活诸多世象譬如良马高轩、游侠少年、王孙佳人、清歌艳曲等等紧密联系,体现出城市的种种典型特征。在唐代亦然,它是一个最为全面地展示人生百态的场所景观。第一个观察点是城外“洛阳道”。它是四方往来的各条陆路、水路,它将城外四方怀有各种欲望的唐人引向道路尽头的欲望之城。洛阳以良好的地理位置成为一个具备经济优势、政治优势的城市,那些喧嚣浮华的城市表象之下有着各种欲望可能达成的结果,天下来者皆有机会,或有可能获得不同的成功,故竞趋者也众,呈现形象也繁。当然城市无法满足所有到来者的欲望,于是城市的失意者也顺着“洛阳道”四散而去。这其中既有未尝获得过成功的彻底失意者,同时也有已经获得成功却中道被贬谪出城的失意官员。有唐一代这些连接欲望的“洛阳道”屡经朝代变迁而车马不息,最能折射唐人内心世界。第二个观察点是城市之中的“洛阳道”。这些城中道路是城市之中的重要生活场景,它是城市之中具有公共性的建筑,使城市之中属于不同生活层面的居民得以联系,得以交叉,成为这座城市具有代表性、景观性的场所。本文选取了洛水之上,连接洛阳南北两段城区的三座主要桥梁天津桥、中桥、浮桥加以叙述。这其中又以坐落在城市中轴线上的天津桥最为著名。洛阳桥在容纳展现城市人生百态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盛衰的一个标志。标志建筑景观之二是洛阳城中以及洛阳城市圈中的“洛阳宫”。城中偏西北的“上阳宫”是与附近的天津桥孪生的城市地标性建筑景观,它是唐洛阳城中主要的宫院建筑,其位置在皇城之西,面临洛水。于是外郭城中的居民和来到洛阳城的人们都常常能够得见其丽制。“上阳宫”以其伟丽的形制成为唐人浪漫诗歌想象的一个主要对象,而帝王的驻留是否决定了它的盛衰,那些吟咏上阳宫的诗歌作品反映出这一宫殿的变迁,也同时反映出城市和时代的变迁。唐代直到玄宗朝洛阳与长安是并为两都的。唐诸帝常常往返于两座城市之间,于是沿途往往多设有行宫。这些行宫在唐代属于河南道,同时在唐人的理念中,这些洛阳附近周围的行宫已然与洛阳合为一体。于是本文以“城市圈”的概念将其包括其中,作为“洛阳宫”的一部分。这些唐行宫随着国策国运的变化也盛衰相继。唐人对它们的关注多在中唐和晚唐。此时它们成为中晚唐文人凭吊惨淡时局,缅怀盛世不再的对象物,成为盛世残余下来连接过往的“断片”。本文选取了最为有名的兰昌宫、连昌宫、绣岭宫加以论述。标志建筑景观之三是城市之中的“洛阳楼”,主要是出现在唐人诗文之中的“五凤楼”。此楼地处方位在文献中众说不一,结合唐人诗文可大致考其位置在城市中轴线上端门附近。在唐人的目光中,此处不仅是城市登临的绝佳视点,同时也是帝王举行与民同乐的“酺宴”所在。这种公共性建筑是与王朝权力和政治用意紧密相连的,既可对内渲染盛世繁华,也可用来向这个国际都市中的域外来者展示国威。标志景观之四是洛阳城中以及附近的“洛阳寺”。洛阳作为中土佛都滥觞于后汉,其后在唐代之前又有曹魏、西晋、北魏、隋定都洛阳,其间洛阳随着各朝君主宗教观之异或呈现出浮屠宝塔林立,或呈现出佛寺伽蓝凋坯的状态来。这些随着佛教西来伴生的建筑既容纳了这种异域的意识形态,同时也显示出这种意识形态在中土的接受轨迹,并目睹了这座城市发生的各朝演义。唐代的洛阳佛寺建筑是佛教东传来到中土兴盛第二次高峰的见证,其背景是则天皇后欲借助佛教的力量称帝,于是在武后时期的洛阳,佛寺的兴建乃至命名莫不受到其影响。在“安史之乱”中的洛阳佛寺也不免浩劫。中唐武宗灭佛的政令又使洛阳佛寺被大量摧毁。于是洛阳佛寺在唐代宗教与政治关系的莫测变化中,在唐王朝的风云突变的命运中,都打上了浓重的时代标识。此外佛寺以其清嘉的地理位置和清雅幽静的氛围使唐人多好往来寓居宴游于其间。唐人在此多有吟咏,这些诗歌将宗教精神与时代之感熔铸一体,因此在唐代诗歌史上,洛阳佛寺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建筑景观。这些城市的标志建筑景观的意义在于它们将这个城市乃至这个时代的命运雕刻其中。本文试图以传统的城市文学研究中“强调城市之于作家的经验性”的思路,从“文学再现城市”这个角度来考察城市建筑景观与城市文学(诗歌)之间的联系,进而考察这种联系对城市的意义。下篇是从城市的私家建筑景观角度来分析洛阳与唐诗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以即唐代洛阳分司官员的私家园林为切入点,以这些官员在这些“场所”之中的文学活动为主要考察对象,来研究城市与文学,城市建筑景观与文学之间的联系。洛阳自古便有着悠久的私家园林建筑传统。本文对其私家园林的建筑历史以及其产生的基础——洛阳良好的地理生态优势等作了背景论述。至于唐代,除了这些产生背景之外,沿承隋代而来的分司制度也构成此城中私家园林兴盛的一个主要原因,尤其是在国运逐渐衰落的中唐以降,洛阳筑园之风更为趋盛。分司制度使中晚唐的洛阳成为官员闲职厚禄安然其居的城市。在中晚唐党争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分司东都在很大程度成为避祸全身的选择,而洛阳距离长安不远的位置和特定的政治地位又使不甘寂寞的官员有很大机会能重返长安。于是洛阳在一种复杂的状态下呈现出总体上安居闲散的城市气质。这种城市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修筑于洛阳城中城外的私家园林和园主在其中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种城市气质一直延伸到宋代。本文选取了裴度、牛僧孺、白居易、李德裕这四位极具代表性的分司官员和他们极具代表性的私家园林雅集作为主要论述对象。从“关心城市所造成于人的城市知识,带来的对城市的不同叙述,以印证于某一阶段、某一地域的精神诉求”这个思路来看待城市是如何对这些建筑“场所”和其中的“人”构成深刻影响的,从而使其中的文学活动成为一种“城市性表述”。在这个过程中,这种带有城市气质的述说强化了这个城市已经生成的种种特质,说明城市并非仅是一个拥有街道、建筑等物质意义的空间和社会性呈现,也是一种文化和文学意义上的结构体,除了物理属性之外还具有精神属性,后者存在于文本本身的创作、阅读过程中,存在于分析和阐释的思维之中。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3-6
Abstract  6-13
绪论  13-34
  一 本文选题的意义  13-19
  二 本选题相关问题研究现状综述  19-27
  三 本选题研究的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27-34
上篇 论洛阳城市标志建筑与唐诗的关系  34-111
  第一章 “洛阳道”论  35-55
    第一节 通往欲望之城的“洛阳道”  36-42
    第二节 城中展示人生百态的场所——洛水上诸“洛阳桥”  42-50
    第三节 “洛阳道”中的历史划痕及其衍生的兴废之叹  50-55
  第二章 “洛阳宫”论  55-92
    第一节 在仰望中生发的华美想象和城市追忆——论城中“上阳宫”  55-68
    第二节 黄金时代的华美碎片 ——洛阳“城市圈”中诸多“洛阳行宫”分述  68-83
    第三节 登临佳处展示国威的“洛阳楼”  83-92
  第三章 “洛阳寺”论  92-110
    第一节 唐前洛阳佛寺建筑状况的历史分析  93-97
    第二节 唐代洛阳佛寺建筑概论  97-103
    第三节 渗透唐人精神见证历史事件的释家梵境  103-110
  小结  110-111
下篇 论唐洛阳的私家建筑(东都分司官的私家园林)与唐诗的关系  111-242
   第四章 “分司文学”发生地点(洛阳城)的历史分析  112-138
    第一节 洛阳自古多造园的历史分析  113-118
    第二节 洛阳自古宜造园的地理分析  118-123
    第三节 洛阳于私家园林之中雅集的历史分析  123-138
  第五章 “分司制度”与中唐洛阳私家园林  138-164
    第一节 分司制度对于中唐洛阳私家园林生成的意义分析  138-144
    第二节 分司官员私家园林论  144-164
  第六章 分司东都官员以私家园林为基点的雅会  164-211
    第一节 以裴度为中心的活动  164-175
    第二节 以牛僧孺为中心的雅集活动  175-181
    第三节 以白居易为中心的活动  181-211
  第七章 中唐私家园林:“中隐”理念的载体  211-240
    第一节 “中隐”观念与中唐私园关系分析  211-221
    第二节 孤独的“中隐者”:李德裕与其平泉诗  221-240
  小结  240-242
结语  242-243
本文附录  243-244
参考文献  244-255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255-256
后记  256-261

相似论文

  1. 热天平上城市固体废弃物热解及燃烧特性研究,X705
  2. 城市湖泊的甲烷排放时空变化及其与水文水质关系,X524
  3.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博物馆建筑设计研究,TU242.5
  4. 大型购物中心地下空间设计研究,TU922
  5. 吉林市城市意象解析,TU984
  6. 我国当代总体城市设计实证研究,TU984
  7. 当代高层建筑共享空间发展趋向设计研究,TU972.2
  8.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9.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10. 文学语言的模糊修辞研究,H05
  11. 唐代妇女在婚姻中的地位,K242
  12. 唐代落第士人心态探析,K242
  13.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14.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编选研究,G633.3
  15. VRGIS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TP311.52
  16. 城市历史街区交通问题研究,TU984.191
  17. 广州市城市扩张过程及热环境演变研究,X16
  18. 城市贫困居民社会救助研究,D632.1
  19. 新公共服务理论视阈下的城市社区治安服务研究,D631.4
  20. 城市体育品牌塑造过程研究,G80-05
  21. 用于净化城市河涌污染水体的小型岸基构造湿地技术研究,X70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