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幼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建立及其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

作 者: 朱雪萍
导 师: 陈卫昌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消化内科学
关键词: 儿童IBS 动物模型 发病机制 流行病学调查 ICC细胞 fMRI 肠黏膜上皮细胞功能 内脏高敏感性大鼠 脑肠肽
分类号: R-33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2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第一部分苏州市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研究目的探讨苏州市区小学生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方法对苏州市沧浪、平江及金阊辖区内公办小学1~6年级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调查样本。在调查对象中,按罗马Ⅱ诊断标准,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后确诊IBS病例,其他非IBS病例为对照。拟合非条件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IBS发病可能的危险因素,为儿童IBS的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结果共发放问卷8000份,回收有效问卷7472份,回收率93.4%;苏州市区1~6年级小学生有症状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IBS患病率为10.81%。男、女IBS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3%vs11.3%)。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提示:有食物过敏史(OR=1.53,95%CI:1.13~2.07)、儿童期有肠炎史(OR=1.29,95%CI:1.00~1.63)、喜食油炸食物(OR=1.62,95%CI:1.34~1.96)、心情焦虑(OR=1.49,95%CI:1.16~1.93)、儿童幼年时有意外打击史(OR=1.47,95%CI:1.02~2.20)及父母有便秘史(OR=1.81,95%CI:1.46~2.24)为男女儿童IBS发病最可能的危险因素。儿童年龄越大,IBS发病危险有逐渐下降的趋势(OR=0.94,95%CI:0.89~0.99)结论IBS是苏州市区小学生的常见病。影响苏州市区小学生IBS可能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小、有食物过敏史、儿童期有肠炎史、喜食油炸食物、心情焦虑、儿童幼年时有意外打击史及父母有便秘史。因此,提示临床医师应重视此病,积极防治肠炎,调整儿童饮食,避免多食油炸食品及过敏的食物,以更好地防治本病。第二部分幼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及鉴定目的建立适合儿童肠易激综合征(IBS)研究的幼鼠IBS动物模型并鉴定。方法应用20只SD新生大鼠,随机分为IBS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IBS模型组进行母子分离、改良机械束缚、结肠芥子油刺激等综合因素干预幼鼠建立IBS的动物模型;正常组不作干预。用自制的扩张器对幼鼠进行直肠扩张,评估不同压力下腹部收缩反射(AWR)阈值,测定幼鼠腹壁肌电活动;利用血管球囊扩张导管以5ml、10ml分别扩张IBS模型组、对照组幼鼠直肠,分别采集两组鼠脑部的fMRI数据,采用脑功能成像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应用血氧水平依赖性功能性MRI(BOLD-fMRI)技术,研究直肠球囊扩张刺激下肠易激综合征模型幼鼠脑内脏痛觉中枢兴奋情况及其兴奋区分布情况;取乙状结肠降段结肠用分层刮片技术刮取由外向内取1-4层细胞,丫啶橙荧光染色观察幼老细胞的比值并对肠粘膜上皮细胞进行美兰还原反应时间测定;并行结肠组织病理检测;干预后称两组幼鼠体重,观察粪便性状,查粪常规,并收集粪便称湿重和干重,应用Bristol分型观察各组粪便性状进行评分。结果直肠扩张时,在不同压力下模型组腹壁收缩反射(AWR)评分较对照组阈值显著降低(P值均<0.01);不同扩张压力下,腹壁肌电活动随压力增加明显增加(P<0.01);直肠球囊刺激后可引起IBS模型组幼鼠脑内与内脏相关的脑区(脑岛皮质、额前皮质、丘脑及扣带前皮质)神经元活动增强,表现为高兴奋区,而对照组幼鼠无相应兴奋区表现;结肠黏膜分层刮片后丫啶橙染色见IBS模型组粘膜上皮最外层细胞幼老细胞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美蓝还原时间延长(P<0.05);结肠病理检查两组均未见明显异常;IBS模型组腹泻症状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P<0.05),模型组粪便多为软的团块或泥浆样,而对照组为柔软的香肠状或团块状,两组粪便湿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体重、粪便常规检查两组间无明显差异。两组Bristol分型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用母子分离、改良机械束缚、结肠芥子油刺激等综合因素干预幼鼠可成功建立适合儿童的幼鼠IBS动物模型,其机制可能为内脏敏感性增高。功能MRI是一种较为直观且准确的观察脑功能活动的脑显像技术,本研究显示IBS幼鼠中枢内脑岛皮质、额前皮质及丘脑可能是参与内脏感觉的主要部位。幼鼠IBS模型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功能处于抑制状态。第三部分ICC细胞脑肠肽在幼鼠IBS模型中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目的旨在通过检测幼鼠结肠、脊髓和丘脑组织中脑肠肽NPY和cGRP的mRNA表达和结肠ICC细胞c-kit阳性细胞的表达,探讨脑肠肽、脑肠轴及ICC细胞在幼鼠IBS模型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根据简单数字法随机将乳鼠分成IBS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二组,各10只。IBS模型组用母子分离、改良机械束缚、结肠芥子油刺激等综合因素干预的方法造模,对照组则不做任何干预。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法检测二组幼鼠结肠、脊髓、丘脑组织中NPY和cGRP mRNA的表达。另取结肠组织通过免疫组化检测肌间ICC细胞c-kit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IBS模型组中NPY在结肠、脊髓、丘脑组织中mRNA表达明显较正常对照组降低,t值分别为9.66,8.55,12.65,(均P<0.01);而cGRP则在脑肠轴各个层面(结肠、脊髓、丘脑)的表达中,IBS组明显较正常对照组增加,t值分别为14.41,12.85,12.41,(均P<0.01)。二组幼鼠结肠ICC细胞c-kit阳性表达细胞数有差异(t=5.294,P<0.01)。结论ICC细胞、脑肠肽可能在幼鼠IBS模型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本研究为深入研究儿童IBS发病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第四部分马来酸曲美布汀干预幼鼠IBS模型的疗效观察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干预幼鼠肠易激综合征(IBS)模型后的治疗疗效。方法用母子分离、改良机械束缚、结肠芥子油刺激等综合的方法建立幼鼠IBS模型共20只,随机选10只在干预同时用马来酸曲美布汀3mg/kg.d灌服治疗为治疗组,另10只为模型组,取同期正常生长幼鼠10只为正常对照组。分别对三组幼鼠行肛门直肠球囊扩张刺激下测腹壁肌电活动,AWR评分;处死后取结肠对其肠粘膜上皮细胞进行分层刮片、荧光染色和还原能力测定,RT-PCR检测结肠、脊髓、丘脑中NPY和cGRP的mRNA表达。结果IBS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间不同压力下AWR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8mmHg压力时,IBS模型组腹壁收缩次数增加达(6.65±1.04)次/3 min ,肌电图振幅增高,与另二组比较有显著性(P<0.01),而治疗组、正常对照组间腹壁收缩活动和肌电图振幅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12mmHg、15mmHg扩张压力下,IBS模型组腹壁收缩活动增加,肌电图振幅增高(P<0.05),但正常对照组与治疗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在28mmHg压力扩张下,三组幼鼠腹壁收缩次数及肌电图振幅增高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三组结肠粘膜由外向内1-4层取材标本中,IBS模型组的肠粘膜上皮细胞美蓝还原反应时间最长(11.8±1.45)min ;NPY在IBS模型组结肠、脊髓、丘脑三个部位的表达均较另二组低,F值分别为11.29,34.15,27.13(均P<0.05),而治疗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cGRP在模型组三个部位的表达均较正常对照组和治疗组增强,F值分别为98.58,39.12,82.67(均P<0.01),而治疗组和对照组间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治疗幼鼠IBS模型有效,可改善其肠道运动功能及内脏高敏感性。

全文目录


摘要  3-7
ABSTRACT  7-14
前言  14-18
   参考文献  16-18
第一部分 苏州市儿童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研究  18-31
  材料与方法  18-19
  结果  19-26
  讨论  26-28
  结论  28-29
  参考文献  29-31
第二部分 幼鼠肠易激综合征模型的建立和鉴定  31-48
  材料与方法  31-36
  结果  36-43
  讨论  43-45
  小结  45-46
  参考文献  46-48
第三部分 ICC 细胞、脑肠肽、脑肠轴在幼鼠IBS 模型发病机制的研究  48-64
  材料与方法  48-53
  结果  53-59
  讨论  59-61
  小结  61-62
  参考文献  62-64
第四部分 马来酸曲美布汀干预幼鼠IBS 模型疗效的观察  64-73
  材料与方法  64-65
  结果  65-69
  讨论  69-71
  小结  71-72
  参考文献  72-73
附图  73-79
博士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79-80
中英文缩略词表  80-81
综述  81-89
致谢  89

相似论文

  1. 河南省樱桃谷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FNC抗DHBV体内试验研究,S858.32
  2. 江苏地区白斑综合征分子流行病学调查,S945.1
  3. 维生素A联合BCG早期干预对成年后SD哮喘大鼠肺部CD11C+和抗OVA-IgE的影响,R562.25
  4. 高频电磁场治疗兔内置入物感染的实验研究,R687.3
  5. 芜湖地区猪“高热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S858.28
  6. IHHN、TS的流行病学调查和TSV结构蛋白VP1、VP3相互作用的研究,S945
  7. 维甲酸诱导腭裂小鼠出生前后Wnt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表达,R782.21
  8. 420nm强脉冲光对痤疮动物模型影响的实验研究,R758.733
  9. 大鼠脑积水侧脑室周围神经干细胞的实验研究,R742.7
  10. 粪肠球菌对大鼠实验性根尖周炎MMP-8表达的影响研究,R781.34
  11. 可重复使用的骨生长检测盒的动物体内实验,R329
  12. 安徽省部分地区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R512.62
  13. 艾迪莎对大鼠溃疡性结肠炎MMP-2和TNF-α表达的影响,R574.62
  14. 钙调蛋白在大鼠脑挫裂伤中表达机制的研究,R651.1
  15. Meige综合征临床分析及三叉神经体感诱发电位研究,R746
  16. Balb/c小鼠皮肤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及JS-K体内抗肿瘤活性的研究,R739.5
  17. 视觉线索诱发网络游戏成瘾青年渴求感的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R749.6
  18. 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白介素-16的测定及临床意义,R725.6
  19. 海人酸致痫大鼠神经元树突棘的可塑性变化,R742.1
  20. 上海地区人群夜尿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分析,R691
  21.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R737.25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医学研究方法 > 实验医学、医学实验 > 医用实验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