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

作 者: 阎乃胜
导 师: 金林祥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史
关键词: 杜亚泉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 思想 实践 温和渐进
分类号: G529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57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纵横比较和人物访谈等研究方法,以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科学教育价值观、科学教育目的论、科学教育内容论、科学传播为切入点,全面、系统、深刻地探讨“中国科学界的先驱”杜亚泉的科学教育思想实践与这些核心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时将杜亚泉的科学教育思想和实践置于整个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发展进程中,加以深沉、理智、索隐求赜地剖析,揭橥其个性特质,使其“局部”特征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的“整体”中显现出来,力求真实地展现杜亚泉在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的角色地位和贡献影响以及当代价值。全文共分8个部分:绪论:即引言,包括选题缘起和意义、文献综述、核心概念厘定、研究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处、研究框架与思路。第一章:从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两个层面来探究影响杜亚泉科学教育观生成与演变的因素,厘清其科学教育观的嬗变轨迹:从崇尚科学救国到力倡中西文化调和。但究其一生来说,他对科学教育终生矢志不渝。第二章:从近代国人论科学教育的社会救亡和思想启蒙价值的维度来评析杜亚泉的科学教育价值观。杜亚泉认定科学教育的救国价值,主张“艺重政轻’坚信科学教育的思想启蒙价值:实现“人心之改革”和“祛世人迷信”。第三章:从近代国民改造论的维度来评析杜亚泉的科学教育目的论。为实现国民改造,杜亚泉倡言陶铸“理性国民”和“科学的劳动家”。尤其是“科学的劳动家”的提出,开创了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史上德才兼备、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育人之路,彰显出中西文化融通的“调和”色彩。第四章:从近代国人论科学知识传授、科学方法训练、科学精神培育的维度来评析杜亚泉的科学教育内容论。在科学知识传授上,杜亚泉不仅重视自然科学知识的介绍,而且融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力倡农村科学教育,移风易俗,强调以科学指导人生;在科学方法训练上,杜亚泉重视科学实验,倡导科学调研,着力训练学生的学习思维方法;在科学精神培育上,杜亚泉倾力理性科学精神的培育:倡导“科学认知有限论”,呼吁国人打破对科学的盲从态度,力主“科学调和论”。他以对新青年派科学主义僭妄的矫正,开创了一条迥异于激进主义的“温和渐进式”的“另一种”启蒙。第五章:从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史的维度来评析杜亚泉的科学传播实践。杜亚泉主要通过编纂自然科学书籍和主办期刊,“救国人知识之饥荒”,大力推进中西科学融通和“科学的中国化”,孜孜不倦、鞠躬尽瘁,践行着“为国家谋文化上之建设”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第六章:理性思考杜亚泉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历史贡献以及思想局限。杜亚泉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他提出“艺重政轻”论,为国人认识科学救国打开了新的视窗:开创了“温和渐进”的“另一种”科学启蒙路径;首创了“科学的劳动家”的教育目的;对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具有创始之功。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的局限是:没有将科学功能的发挥置于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视“纲常名教”为“国是”,陷入“中体西用”的窠臼;对某些科学术语的阐释稍显晦涩。结语:联系实际,深入发掘其对推进当前我国科学教育事业发展有现实启迪和借鉴意义的学思资源。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留给我们的思考是:以科学教育为抓手,助推国家兴盛;全方位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推进“科学的中国化”,培养“科学的中国人”;科学普及需要贴近民生,反映民意。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4
绪论  14-38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14-18
  二、文献综述  18-33
  三、核心概念厘定  33-34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与主要方法  34-35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处  35-36
  六、研究框架与思路  36-38
第一章 杜亚泉科学教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  38-63
  第一节 杜亚泉的生平及其科学教育活动  38-52
    一、杜亚泉的生平  38-39
    二、杜亚泉的科学教育活动事辑  39-52
  第二节 杜亚泉科学教育观产生的历史背景  52-58
    一、国际背景  52-55
    二、国内背景  55-58
  第三节 杜亚泉科学教育观的思想渊源  58-63
    一、“经世致用”思潮的重兴  58-59
    二、科学教育思潮的涌动  59-60
    三、国粹思潮的冲击  60-63
第二章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价值观  63-82
  第一节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救国论  63-72
    一、近代国人论科学教育的社会救亡价值  63-67
    二、杜亚泉科学技术“固握政治之枢纽”的历史意蕴  67-72
  第二节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启蒙论  72-82
    一、近代国人论科学教育的思想启蒙价值  72-77
    二、杜亚泉论科学启蒙  77-82
第三章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目的论  82-95
  第一节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理性国民塑造”论  82-88
    一、中国近代“理性国民塑造论”的嬗变轨迹  82-84
    二、杜亚泉论塑造“理性国民”  84-88
  第二节 培育“科学的劳动家”  88-95
    一、“科学的劳动家”提出的缘起  88-89
    二、“科学的劳动家”内涵与特征  89-91
    三、“科学的劳动家”的道德素养  91-95
第四章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内容论  95-116
  第一节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知识传授  95-104
    一、“对于自然科学的介绍,尽了当时最大的任务”  95-98
    二、融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  98-99
    三、力倡农村科学教育,移风易俗  99-100
    四、强调以科学指导人生  100-104
  第二节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方法训练  104-108
    一、重视科学实验  104-105
    二、倡导科学调研  105-106
    三、着力训练学生的学习思维方法  106-108
  第三节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理性科学精神的培育  108-116
    一、倡导“科学认知有限论”  109
    二、呼吁国人打破对科学的盲从态度  109-110
    三、力主“科学调和论”  110-116
第五章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传播  116-140
  第一节 “救国人知识之饥荒”  117-133
    一、图书传播  117-121
    二、期刊传播  121-129
    三、为中国近代未来科学发展提供参照资料  129-131
    四、培养打造高素质的作者群和编辑团队  131-133
  第二节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中西科学融通  133-136
    一、大力弘扬中国传统科学  133-135
    二、积极吸纳西方科学  135-136
  第三节 杜亚泉与近代“科学的中国化”  136-140
    一、大力推进《自然界》科学传播的“本土化”建设  136-137
    二、为化学名词术语确立“中国标准”  137-140
第六章 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  140-146
  第一节 杜亚泉对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历史贡献  140-144
    一、“艺重政轻”论为国人认识科学救国打开了新视窗  140-141
    二、开创了“温和渐进”的“另一种”科学启蒙路径  141
    三、首创了“科学的劳动家”的教育目的  141-142
    四、对中国近代科学传播具有创始之功  142-144
  第二节 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的历史局限  144-146
    一、没有将其功能的发挥置于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去考察  144
    二、视“纲常名教”为“国是”,陷入“中体西用”的窠臼  144
    三、对某些科学术语的阐释稍显晦涩  144-146
结语 杜亚泉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留给我们的思考  146-149
附录1 杜亚泉生平活动年表  149-155
附录2 参考文献  155-168
附录3 本人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168-169
后记  169

相似论文

  1. 云南省民办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G633.2
  2. 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G633.2
  3.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与儒学传统思想的继承,G633.2
  4. 高中函数教学研究与实践,G633.6
  5.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6.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7. 许心如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益气活血、泻肺利水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探讨,R259
  8. 老子思想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G633.3
  9. 扩招后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G643.1
  10. 陈淑长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健脾利湿活血通脉法治疗PTS的临床研究,R249
  11. 农村初中“成人”教育的实践研究,G631
  12. 学生自主管理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G637
  13. 张炳厚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应用地龟汤类方治疗慢性肾脏病的经验研究,R249.2
  14. 《巴黎手稿》文化思想研究,A811
  15. 蔡渊易学研究,B221
  16. 朱子为政之道研究,B244.7
  17. 朱熹《大学》思想研究,B244.7
  18.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创新精神与现实意义,A841
  19. 论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创造性贡献,A841
  20. 郭篯龄《周易从周》研究,B221
  21. 哲学思想在指导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G633.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中国教育事业 > 教育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