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国企变迁中的工人身份认同与生产政治

作 者: 郑庆杰
导 师: 仇立平
学 校: 上海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国企变迁 工人 身份认同 生产政治、生产政体
分类号: D412.6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近现代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以来,资本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既往的社会形态和制度规则。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结构与社会分层研究领域的重要议题。自马克思提出两大阶级的分化和斗争之后,生产领域中资本对于劳动的剥削、控制和支配以及工人的抗争成为重要的理论焦点。围绕着劳动异化的程度、剥削的强度、控制与支配的方式、工人的主体行动、阶级意识的产生、阶级行动的可能等系列问题,各个时代的理论家,根据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变化,作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但是诸多学者认为,无论是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还是当下的全球化时代,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始终呈现一种二元关系。他们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领域的连续考察,发现劳动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正在从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从显性控制向隐性控制、从结构化取向的客观强制向主体俘获、主动参与、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抗争转变。他们所努力探索并想回答的一个问题是,究竟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是否还存在阶级抗争?如果没有,那么在资本主义生产领域发生了什么?本研究沿着上述学者关于资本与劳动之间生产政治分析的研究进路,继续考察在中国国企的历史变迁中,身份认同与国企生产政治的关系形态及其互动、变迁机制。中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已经在向市场化的改革方向进行了三十余年。当资本日见兴盛、中国开始成为“世界工厂”的时候,整个社会的结构不均衡和阶层(阶级)分化也逐日加剧,学界“重返马克思”、“重返阶级分析”的呼声四起,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和研究基础上,本研究选择工人身份认同这一颇具主体性的研究视角,分别对改革之前、改革初期、全面改革(全面市场化阶段)、改制后民营企业等几个阶段的工厂生产领域中,劳动和资本(国家资本)之间生产政治的表现方式、互动关系、变迁机制以及生产政体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并考察既被建构又被工人主体感知并赋予意义的身份认同,如何在稳定的时候影响了生产政治关系;在身份认同日渐散落、背离、并寻求重构新认同的过程中,工人及群体的行动又如何推动了生产政治的变迁。研究发现:第一、身份认同是生产政治稳定与变迁的主体性基础。当国家和企业以意识形态的定位、永久性合同、全方位福利、低度化群际差异所建构的工人身份获得认同时,此时所形成的身份认同是稳定的,生产政治内部的生产政体中,劳动和资本的关系表现为基本融洽性的干群关系。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全面市场化的展开,当合同、福利、权益、群体归属、自尊感知、意义实现等身份认同的基础逐渐解体的时候,工人不再认同自己的工人身份,而此时的干群关系逐渐对立,当管理群体和工人之间群际分化、群际差异、群际冲突日渐升级之后,工人在寻求重构新的身份认同的同时,“内群体”和“外群体”之间的冲突和斗争,就为国企生产政治变迁提供了基础动力。第二、在国企变革进程中,劳资关系凸显的同时,形成了“混合型”生产政体。本研究发现,在国企的不同历史变迁阶段,生产政治中劳动和资本的不平等关系结构日渐凸显。随着改革初期和全面市场化阶段的来临,国企生产政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工人来讲,权益受损、地位滑落并弱势化;对于管理群体而言,他们日渐掌控了企业的控制和支配权,无论是从资源分配、所有权改革的取向等方面,都被工人视为一个截然不同于自己的“当官的”群体。自此,在国企生产政治领域,工人与被视为“准资方”的管理群体之间的群际分化、群际差异、“内群体”和“外群体”认同、群际冲突日渐深化,这二个群体之间的关系日渐疏远、并变的针锋相对。这个过程伴随的是意识形态的定位和解释并无变化,而微观层面的企业文化正在以一种新的意识形态重新建构工人的身份认同,并力图消弭改革中生产政治关系的紧张和不公平,但是改革实践已经与意识形态发生背离,所以,这是一种无法用布洛维的任何一种生产政体来定位、概括的新形态,它总体上表现为意识形态和治理术上的霸权和制度实践上的低参与度,这种生产政体是一种“混合型”的。在随后的民营企业阶段,同样可以发现这种生产政体的存在。第三、多元身份认同对阶级形成的可能性构成分解力与聚合力。本研究认为,工人是多元身份的载体,并形成一个身份簇。在国企生产政治领域,当工人采取行动的时候,面对不同的行动情景和具体的条件,工人对于自我身份中多元身份的哪一维的凸现是特定的、动态变化的。换言之,相对于既往身份认同的变化和散落,工人通过行动寻求新的身份认同,但是在行动过程中,其他身份会对于行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工人能否形成一致行动。当某一种或几种身份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与工人行动身份形成合力的时候,就会形成推动工人行动;但是当他们之间构成分解的力量时候,反而分解了工人的一致行动。而生产领域的管理与控制中,管理群体(资方)所采取的各种治理策略和治理术也对围绕着劳资关系的矛盾和冲突而出现的工人行动的一致性进行分化和打压。因此,当国企领域的工人维权与抗争的行动,随时因工人行动主体的多元身份而分解的时候,我们无法认定工人行动能否构成阶级形成的可能性基础。第四、身份认同的双重条件与生产政治的重构。在本研究的国企生产政治领域,在国企的改革变迁过程中,国家、市场、企业的关系形态不断变化游移。通过对全面市场化阶段、民企阶段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工人的维权和抗争行动呈现出日渐加深和增强的趋势。工人寻求新的身份认同是抗争的动力基础之一。而身份认同对于工人来说,既有物质上的满足、又有社会互动关系的中群体的归属、自尊的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意义的体验。因此在改革的不同阶段,当他们原有的身份认同正在散落,地位正在下降、权益受到侵害时,工人通过行动寻求身份认同的过程既是寻求再分配的满足,更是要在看似无法改变的生产政治劳资关系中,重新获得在社会互动关系中的自尊和权益。因此,本研究认为,完整的工人的身份认同由作为必要条件的资源和作为充分条件的权利两方面构成。二者共存于工人的身份认同之中。资源能为工人的身份认同奠定、提供、积累满足基本需要的物质资源等等,但这种基础性的的认同并不完整,而只是工人形成身份认同的必要条件。工人的身份认同除了安身之外,还要立命。也就是个体形成身份认同所需要的还有自我归属、自尊、自我实现的价值感、自我存在的意义体验,这些不是单纯的资源获得所能带来的。而权利作为身份认同的充分条件,属于政治参与和解放的层面。在不平等劳资关系中,只有获得这种权利,工人才能更经常、稳定的来获得资源,也才能够形成一种完整意义上的身份认同。尽管在工人的行动中,无论是从行动目标的设定,还是行动策略的选择,我们可能更多的看到是与资源再分配获得密切相关,但是我们认为,在与代表资方的“管理层群体”的抗争和维权行动中,工人以资源为目标取向的行动,同时也在争取权利的获得,以重构完整的工人身份认同。寻求平等的参与权,对生产政治形成推动力量,并促使生产政体形态发生变迁,进而生产政治得以重构。

全文目录


摘要  6-10
ABSTRACT  10-18
第一章 导论  18-60
  一、问题的提出  18-20
  二、国内外文献述评  20-42
    (一) 工厂生产政治研究  20-30
    (二) 身份认同相关研究  30-38
    (三) 文献述评小结  38-42
  三、研究设计  42-60
    (一) 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42-49
    (二) 概念界定  49-53
    (三) 研究地点和研究方法  53-59
    (四) 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59-60
第二章 身份认同的源起与生产政治的构型(1949-1978)  60-77
  一、国家—单位:直接控制与建构性力量  60-65
    (一) 单位制的形成与国家全能控制  60-62
    (二) 单位组织内部的微观建构  62-65
  二、工资福利、合同与劳动过程  65-68
    (一) 劳动合同与劳动力的再生产  65-66
    (二) 劳动过程与生产控制  66-68
  三、身份认同与群际差异:工人群体—其他群体  68-73
    (一) 工人群体  68-70
    (二) 其他群体  70-73
  四、小结  73-77
    (一) “主人翁”身份认同与“融洽型”干群关系  73-74
    (二) 身份认同与生产政体的构型  74-76
    (三) 劳动关系  76-77
第三章 身份认同的延续与生产政治的初变(1978-1992)  77-95
  一、向市场迈进:宏观制度变革与改革实践  78-82
    (一) 直接干预的松动:拨改贷与利改税  78-79
    (二) 权力凸现:企业自主权与厂长经理负责制  79-81
    (三) 承包经营责任制  81-82
  二、劳动过程、工资、合同与福利  82-89
    (一) 劳动过程中的权威与控制  82-84
    (三) 劳动合同、工资、福利  84-89
  三、身份认同与群际分化  89-92
    (一)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89-90
    (二) 群际分化:干部与工人  90-92
  四、小结  92-95
    (一) “主人翁”身份认同:稳定与变动之间  92
    (二) “疏离型”干群关系  92-93
    (三) “过渡型”生产政体  93-95
第四章 身份认同的背离与生产政治的转换(1992-2009)  95-138
  一、全面市场化改革与国家的隐而不退  95-104
    (一) 国企改革的步步深入  96-100
    (二) 制造资方:从委托——代理到MBO 的产权改革  100-104
  二、工资、福利、劳动合同与劳动过程  104-115
    (一) 工资  104-108
    (二) 劳动合同  108-109
    (三) 福利与社会保障  109-111
    (四) 劳动过程中的支配与控制  111-115
  三、身份认同与群际分化:背离与建构  115-130
    (一) 群际分化  115-120
    (二) 意识形态建构与身份认同:反差与背离  120-130
  四、小结  130-138
    (一) “主人翁”身份认同的解体与意识形态的建构  130-131
    (二) 生产政治中的中央和地方  131-132
    (三) “混合型”生产政体  132-138
第五章 改制后工人的身份认同与生产政治(2003-2009)  138-158
  一、国家退场与市场契约  139-143
    (一) 同股同权  139-140
    (二) 市场契约  140
    (三) 工人与股东的交叉与分化:复杂的劳资关系  140-143
  二、工资、福利、合同与劳动过程  143-147
    (一) 福利、劳动合同与工资  143-145
    (二) 劳动过程  145-147
  三、身份认同的建构与群际差异的形成  147-155
    (一) 身份认同的建构  147-153
    (二) 群际差异的形成  153-155
  四、小结  155-158
    (一) 员工、股东、“主人”:变幻中的多元身份认同  155-156
    (二) “混合型”生产政体:不变的劳资结构  156-158
第六章 工人可能成为谁:寻求新认同与生产政治变迁  158-188
  一、身份修辞的转换与身份认同的散落  158-160
  二、群际差异和群际冲突  160-170
    (一) 群际差异与劳资关系中的身份认同  160-162
    (二) 群际冲突  162-170
  三、工人行动中的多元身份:分解与聚合  170-175
    (一) 个体与群体中的多元身份  170-171
    (二) 分解与聚合  171-175
  四、生产政治变迁与身份认同的双重条件  175-181
    (一) 生产空间的不平等关系  176-177
    (二) 身份认同的充分必要条件:资源与权利  177-181
  五、小结  181-188
    (一) 多元身份与阶级行动的困境  181-183
    (二) 身份认同的双重条件推动生产政治变迁  183-188
第七章 结论、贡献与未来研究  188-203
  一、结论与讨论  188-198
    (一) “混合型”生产政体与劳资关系:生产政治中的变与不变  188-193
    (二) 多元身份认同与阶级的困境:分解与聚合  193-194
    (三) 身份认同的双重条件与生产政治的重构  194-196
    (四) 身份认同是生产政治稳定与变迁的主体性基础  196-198
  二、潜在的贡献  198-201
    (一) 为生产政治理论提供新的分析视角  198
    (二) 拓展了国企生产政治的多阶段历史比较分析  198-199
    (三) 在国企变迁史中考察布洛维“生产政治”理论的解释力  199-201
  三、未来研究思路  201-203
参考文献  203-21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211-212
后记  212-213

相似论文

  1. 新生代农民工激励机制研究,F272.92
  2.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3. 煤矿工人不安全行为测量与实践,X936
  4. 边缘境遇下的女性书写,I313.06
  5. 叙事时间理论下《骨》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分析,I712.074
  6. 南汇地区建筑工人艾滋病性病流行病学及预防干预研究,R181.3
  7.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煤矿工人生存环境考察,K561.4
  8. 台湾文学的文化形象与身份认同,I206.7
  9. 离散批评视角下的黄哲伦戏剧《家庭奉献》,I712
  10. 《藻海无边》中文化身份的解读,I753
  11. 论《秀拉》中的狂欢化人物与精神,I712
  12. 新媒体环境下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研究,D412
  13. 仪式观视阈下的世界杯传播,G843
  14. 城市群市民身份认同的构建,F299.2
  15.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C912.82
  16. 某钢铁企业噪声作业工人听力影响因素分析,R131
  17. 武汉国民政府时期工人失业问题研究,K262
  18. 试论1780-1870年的英国主日学校,K561.4
  19. 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研究,I207.42
  20. 对原开封犹太人“融回”人员的人类学调查,C912.4
  21. 酒店婚宴消费研究,F719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工人运动与组织 > 中国工人运动与组织 > 工会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