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澄泥砚工艺研究

作 者: 沈晓筱
导 师: 张居中;方晓阳
学 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史
关键词: 澄泥砚 澄泥砚制作工艺 形制演变 非石质砚 工艺调查 比较研究 模拟实验 理化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分类号: K875.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澄泥砚,中国最具代表性的非石质砚台,它完全由人工烧制而成,色彩造型多变,极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以其“贮墨不耗,积墨不腐”、“呵气生津,触手生晕”、“发墨而不损毫”等特点在中国名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澄泥砚的制作利用泥料烧制而不依赖于天然石材,其工艺源远流长,因此是中国历代名砚中最具技术史研究价值的一种。砚作为中国文房四宝之一,是根据中国传统书写和绘画的特有需要产生的。本文以中国砚台的起源为研究起点,对中国古代砚台的演变及澄泥砚的出现、发展历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澄泥砚制作的工艺流程、技术特点、关键技艺以及澄泥砚的理化性质等相关问题分别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讨论。砚的前身为原始研磨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砚最初的汉字表示也并不是“砚”字,而是“研”字。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以及出土砚墨实物材料的分析,理清了中国古代砚台形成初期一直以来模糊不清的形制演变过程,论述了从“研”字到“砚”字的变化正是对应东汉时期砚台形制的最初演变阶段,且这种演变与墨的形制改变有着直接联系。这种形制演变意味着真正意义上“砚台”的诞生,同时也直接导致了人们对多种制砚材料的探索,非石质砚因此而生。而澄泥砚则是非石质砚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古代非石质砚的最高成就。本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系统整理分析,结合现存实物证据,得出澄泥砚初创始于唐代,但得名于宋代的结论,并进一步对澄泥砚的初创地、各时期澄泥砚制作的特征表现进行了考辨,理清了澄泥砚制作工艺的发展及历代流传分布的脉络,且进一步将澄泥砚与同属于非石质砚的陶砚、瓦砚、瓷砚制作工艺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在对古代澄泥砚制作工艺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充分了解的前提下,笔者对当代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制作工艺、河南省新安县“河洛澄泥砚”制作工艺、“虢州澄泥砚”制作工艺分别进行了实地工艺调查,在运用拍照、录像等手段对当代澄泥砚制作工艺进行记录的同时,也对其中一些关键工艺进行了亲自操作。本文中不仅对当代各地澄泥砚的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了全面的记录与整理,也对其彼此间的工艺差异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同时,为了能更深入的了解澄泥砚制作技艺的古今异同,笔者将当代澄泥砚制作工艺中的关键步骤与相关古代文献中的工艺记载进行了比较研究,尽可能从科学角度进行了解读。鉴于中国澄泥砚制作工艺在历史上曾出现中断的特殊背景,以及人们对澄泥砚还未有基于现代科学分析角度的客观研究现状,笔者对澄泥砚制作工艺进行了模拟实验,对澄泥砚的制作原料、理化性质进行了分别讨论,在对澄泥砚制作工艺多个关键步骤进行了重复模拟实验的基础上,得出了澄泥砚的最佳烧成温度、古代文献中所提“入黄丹”的作用及最佳配比、“入墨蜡”的多种可行方式等重要结论。最后,由于澄泥砚制作工艺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其在2008年6月已经作为砚台制作技艺的一种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传统技艺类别,但当代澄泥砚制作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与困境。因此本文在以上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就澄泥砚制作工艺的保护价值、保护措施等方面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这对我国澄泥砚制作工艺的保护乃至其它一些类似传统手工技艺保护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和参考价值。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3
插图目录  13-18
表格目录  18-19
第一章 绪论  19-29
  1.1 选题  19-21
    1.1.1 选题缘由  19-20
    1.1.2 选题意义  20-21
  1.2 研究现状  21-23
  1.3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与研究内容安排  23-26
  1.4 研究方法和相关研究资料  26-28
  参考文献  28-29
第二章 砚的起源、演变和分类  29-41
  2.1 从"研"到"砚"  29-34
    2.1.1 从研磨器到"研"  29-31
    2.1.2 从"研"到"砚"  31-34
  2.2 "砚"的形制演变  34-36
  2.3 中国古代砚台的分类  36-37
  2.4 本章小结  37-39
  参考文献  39-41
第三章 中国古代澄泥砚的产生与特征演变  41-61
  3.1 澄泥砚在中国砚史中的地位  41-43
  3.2 澄泥砚的初创  43-48
    3.2.1 澄泥砚的产生与命名  44-46
    3.2.2 澄泥砚初创地分析  46-48
  3.3 宋代澄泥砚的兴盛  48-53
  3.4 元代澄泥砚的蒙族文化表现  53-54
  3.5 明代澄泥砚的艺术特色  54-56
  3.6 清代仿古澄泥砚的出现及衰落  56-58
  3.7 本章小结  58-59
  参考文献  59-61
第四章 澄泥砚与其它泥制砚比较研究  61-81
  4.1 澄泥砚不同于其它泥质砚的工艺特点  61-63
  4.2 陶砚与澄泥砚之同异比较  63-67
    4.2.1 陶砚产生的历史及主要形制  63-66
    4.2.2 陶砚与澄泥砚  66-67
  4.3 瓷砚与澄泥砚之同异比较  67-72
    4.3.1 中国古代瓷砚的产生与发展中的两个高峰  67-71
    4.3.2 瓷砚与澄泥砚  71-72
  4.4 瓦砚与澄泥砚之同异比较  72-78
    4.4.1 中国古代砖、瓦砚工艺与种类  72-77
    4.4.2 瓦砚与澄泥砚  77-78
  4.5 本章小结  78-79
  参考文献  79-81
第五章 当代澄泥砚制作工艺研究  81-136
  5.1 山西省新绛县澄泥砚制作工艺调查  81-100
    5.1.1 山西省运城市新绛县澄泥砚制作工艺情况简介  81-83
    5.1.2 "澄泥砚研制所"的澄泥砚制作工艺调查  83-100
  5.2 河南省澄泥砚制作工艺调查  100-121
    5.2.1 河南省新安县澄泥砚制作工艺情况简介  101-102
    5.2.2 新安县"河洛澄泥砚"制作工艺调查  102-115
    5.2.3 新安县"虢州澄泥砚"制作工艺调查  115-121
  5.3 当代澄泥砚制作工艺比较研究  121-134
    5.3.1 选料工艺  121-123
    5.3.2 澄泥工艺  123
    5.3.3 脱水工艺  123-125
    5.3.4 揉泥工艺  125-127
    5.3.5 制坯修坯工艺  127-128
    5.3.6 雕刻成型工艺  128-130
    5.3.7 烧制工艺  130-134
  5.4 本章小结  134-135
  参考文献  135-136
第六章 当代澄泥砚制作工艺与古代文献对比分析  136-156
  6.1 古今"澄泥"工艺比较分析  136-139
  6.2 "黄丹"在古代澄泥砚制作中的使用  139-144
  6.3 古今澄泥砚的模具成型工艺  144-147
  6.4 古今澄泥砚烧制工艺  147-151
    6.4.1 烧造方法及窑炉选择  147-149
    6.4.2 烧造观察及温度控制  149-150
    6.4.3 色彩控制  150
    6.4.4 烧成时间  150-151
  6.5 加蜡工艺  151-152
  6.6 本章小结  152-154
  参考文献  154-156
第七章 澄泥砚的理化性质分析与模拟实验  156-177
  7.1 澄泥砚制作原料选择及泥料特性  156-165
    7.1.1 澄泥砚制作原料的成分分析与矿物组成  156-162
    7.1.2 澄泥砚制作原料的主要工艺特性  162-165
  7.2 澄泥砚制作模拟实验及理化性质分析  165-175
    7.2.1 "入黄丹"模拟实验  166-171
    7.2.2 "入墨蜡"模拟实验  171-173
    7.2.3 当代澄泥砚相关理化性质测定  173-175
  7.3 本章小结  175-176
  参考文献  176-177
第八章 关于澄泥砚制作技艺传承与保护相关问题的思考  177-186
  8.1 中国澄泥砚制作技艺的保护价值分析  177-179
    8.1.1 澄泥砚制作技艺的文化价值  177-178
    8.1.2 澄泥砚制作技艺的科学价值  178
    8.1.3 澄泥砚制作技艺的艺术价值  178-179
  8.2 中国澄泥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现状  179-180
  8.3 中国澄泥砚制作技艺保护与传承的可行性分析  180-181
  8.4 中国澄泥砚制作技艺的传承与保护措施建议  181-184
    8.4.1 对制作技艺本身的保护建议  181-183
    8.4.2 对人才培养的建议  183
    8.4.3 综合保护建议  183-184
  8.5 本章小结  184-185
  参考文献  185-186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186-189
致谢  189-191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91

相似论文

  1.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2.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解剖学教材结构的研究,G807.4
  3.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4. 中国大陆与台湾专业体育院校体操类课程内容的比较研究,G831
  5. 转基因Roundup Ready大豆外源CP4-EPSPS蛋白及内外源基因在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降解变化规律,S565.1
  6. 数字时代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读者阅读倾向比较研究,G258.6
  7. 艺术体操教学中三种直观教学法的比较研究,G834
  8. 新时期我国东西部农民分化比较研究,D663.2
  9. 人教版、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的比较研究,G633.3
  10. 河南省新乡市中学学校美术教学和校外美术教学的比较研究,G633.955
  11. 英国和美国公务员录用制度比较研究,D756.1
  12. “人教版”与“上科版”高中物理教科书必修本STS内容的比较研究,G633.7
  13. 改琦与罗塞蒂女性绘画形象比较研究,J20-03
  14. 中日初中数学教材例题的综合难度之比较研究,G633.6
  15. 中职物理(通用类)教材的比较研究,G633.7
  16. 中英两国中学历史课史料教学比较研究,G633.51
  17. 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助学系统的比较研究,G633.3
  18. 异工同曲论“夕阳”,J624.1
  19. 山东筝派与河南筝派的比较研究,J632.32
  20. 莫扎特《G大调第一长笛协奏曲》演奏版本比较研究,J624.1
  21. 全自动视野检查中正常策略和快速策略的比较研究,R77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文物考古 > 中国文物考古 > 各种用品器物 > 文化用品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