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研究

作 者: 金海水
导 师: 卢昌崇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旅游管理
关键词: 休闲态度 休闲参与 休闲涉入 休闲阻碍 休闲满意度 主观幸福感
分类号: F592.7;F323.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63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30多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农村居民的职业结构、产业结构、耕作方式、劳动空间、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既反映了典型范式的发展轨迹,更突出地表现了中国农村复杂多变的特色。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广度加宽、程度加深,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方式也呈现出多方位的复杂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的许多学者对城乡居民消费和生活方式进行了系列研究。然而在已有的以农村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研究中,表现出研究经济的多,研究社会的少;研究政策的多,研究生活的少;从经济和生产的视角研究农村居民的多,而从闲暇生活方式的角度研究农村居民的少。至今,关于农村社会的研究还没有向农村居民闲暇生活这个“特殊领域”聚焦,很少有对农村居民的闲暇时间、闲暇活动结构、闲暇心态、闲暇消费和行为方式等进行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研究,从农村居民休闲生活的整个过程的角度,休闲态度、休闲参与、休闲涉入、休闲阻碍以及休闲生活满意度的角度探讨农村居民的闲暇生活更是几乎近于空白。为了较为全面回答我国农村居民的休闲问题,为我国农村休闲学理论的建立提供相应支持,合理引导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笔者在本文中对农村居民休闲行为所涉及的态度、参与、涉入、阻碍、休闲满意和主观幸福感,以及休闲行为对农村居民休闲满意、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首先对当前我国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休闲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一个探讨休闲行为与休闲满意、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在东北三省区域内的近600个乡镇对3000多名农村居民朋友进行了问卷调查,并采用规范的、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检验。本研究的调研程序如下:1.探索性研究。笔者采用方便样本,在辽宁省大连市近郊、远郊区县经济发达、欠发达的4个乡村进行了一次探索性研究,进一步明确概念模型中各个隐变量之间的关系,调查问卷的适用性、检验尺度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探索笔者在正式研究中需要检验的假设。2.确认性研究。在探索性研究阶段,(1)方便样本缺乏代表性,(2)笔者只在一个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大连市)周边进行了现场调研,无法推断探索性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因此笔者采用系统抽样法,在辽宁省内近40个乡村收集了一个新样本,对探索性研究结果进行确认性检验,并对研究量表进行了适用性的处理,形成正式研究量表。3.普遍适用性研究。为了检验本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意义,笔者挑选600名来自农村的大学本科生,每人只负责5份问卷的调查工作,在东北三省区域内的近600个乡村进行了面对面的普遍适用性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1)背景基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打工经历以及经济状况变项会造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对“认识态度”这一休闲态度构念产生差异;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变项会造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对“情感态度”这一休闲态度构念产生差异;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打工经历以及经济状况变项会造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对“行为态度”这一休闲态度构念产生差异。(2)背景基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打工经历以及经济状况变项会造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的休闲参与产生差异;(3)背景基本资料中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打工经历以及经济状况变项会造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对“吸引力”这一休闲涉入构念产生差异;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变项会造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对“自我中心性”这一休闲涉入构念产生差异。(4)背景基本资料中的性别、家庭结构变项,会造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对“个人内在阻碍”此休闲阻碍构念造成差异;文化程度、经济状况变项,会造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对“人际间阻碍”此休闲阻碍构念造成差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结构变项,会造成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对“结构性阻碍”此休闲阻碍构念造成差异。(5)所有背景基本数据都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教育层面”此休闲满意度构面造成差异;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及经济状况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心理层面”此休闲满意度构面造成差异;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社会层面”此休闲满意度构面造成差异;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打工经历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放松层面”此休闲满意度构面造成差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生理层面”此休闲满意度构面造成差异。(6)背景基本数据中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都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整体生活满意”此主观幸福感构面造成差异;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及经济状况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正向情绪”此主观幸福感构面造成差异;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结构和经济状况对东北地区农村居民“负向情绪”此主观幸福感构面造成差异。(7)休闲阻碍都对农村居民的休闲态度、休闲参与产生直接的影响。但36-45岁、61岁及以上的年龄样本、小学文化程度的样本,休闲阻碍对其休闲态度的影响在p=0.05水平上的影响不甚显著;经济状况富裕、家庭结构为主干家庭的农村居民样本,休闲阻碍对其休闲参与在p=0.05水平上的影响也不甚显著。(8)休闲态度都对其休闲参与、休闲涉入及其休闲满意度产生直接的影响。但夫妻家庭、富裕家庭的农村居民,休闲态度对其休闲参与的影响偏弱;比较贫困的农村居民,休闲态度对其休闲参与活动的影响不显著。(9)在休闲参与对休闲涉入及休闲满意度的影响方面,大部分的检验样本都显示,其间均存在直接的影响关系。但是,18-25岁、61岁及以上的年龄样本;小学、本科及以上的文化程度样本;打工经历在半年内和2年以上的样本;女性样本;未婚样本;富裕的经济状况样本显示其休闲参与对休闲涉入的影响不显著。36-45岁、比较贫困的检验样本显示,其休闲参与和休闲满意度存在反向的影响关系,即由休闲满意度影响休闲参与,且影响显著。61岁及以上的年龄的样本,小学及以下、初中的文化程度样本,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的家庭结构样本,女性样本,已婚样本,富裕的经济状况样本显示,休闲参与对其休闲满意度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检验结果还显示,就农村居民有无打工经历而言,其休闲参与与休闲满意度间不存在假设中的影响关系。(10)休闲涉入对休闲满意度的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显著程度较高,说明休闲涉入在提升农村居民休闲满意度方面作用是明显的。(11)休闲满意度对农村居民的整体生活满意的影响都是直接而显著的。(12)休闲满意度对农村居民正向情绪的产生是有影响的,而且作用显著。但富裕的、比较贫困的样本、夫妻家庭样本和61岁及以上的样本,检验结果不明显。(13)整体生活满意的农村居民,必然显现出较多的正向情绪,各类样本均显示出这一同样的结论。除夫妻家庭外,其缘由有待进一步的研究。(14)36-45岁农村居民样本,休闲阻碍对其休闲涉入有一定的直接影响。其余样本均不呈现两者的显著影响关系,这说明概念模型中休闲阻碍对休闲涉入的有直接的负向影响不符合实际农村居民休闲状况。根据这些研究结果,笔者认为: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是确实存在的,随个人背景变项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但当前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尚处于较初级的状态,还没有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主体;休闲阻碍对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的作用是不可否定的;相关部门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休闲阻碍,以便营造良好的休闲生活氛围,丰富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进而提高其主观幸福感。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介绍本项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范围;第二章,文献综述,评述相关文献;第三章,研究框架、概念与操作化,提出概念模型与假设,并介绍本项研究的调研设计、数据收集概况;第四章,探索性研究的数据分析,介绍探索性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第五章,当代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介绍当代农村居民休闲生活行为及其差异的正式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第六章,正式研究的数据分析,介绍当代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与休闲生活行为间关系的正式研究数据分析结果;第七章,讨论和建议,对本研究结果进行讨论,简述本项研究的结论与局限性;并对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加强和改善农村居民休闲生活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

全文目录


摘要  2-6
Abstract  6-19
1 导论  19-25
  1.1 问题的提出  19-21
  1.2 研究界定  21-23
  1.3 研究意义  23-25
    1.3.1 理论和实践意义  23
    1.3.2 方法意义  23-25
2 文献综述  25-91
  2.1 休闲态度  25-32
    2.1.1 休闲态度的概念  25-26
    2.1.2 休闲态度的结构  26-27
    2.1.3 休闲态度的理论  27-28
    2.1.4 休闲态度的测量  28-30
    2.1.5 休闲态度的相关实证研究  30-31
    2.1.6 个人背景变项与休闲态度关系的实证研究  31-32
  2.2 休闲参与  32-46
    2.2.1 休闲参与的概念  32-33
    2.2.2 休闲参与的类型  33-37
    2.2.3 休闲参与理论及其模式  37-39
    2.2.4 休闲参与的测量  39
    2.2.5 休闲参与的相关实证研究  39-41
    2.2.6 个人背景变项与休闲参与关系的实证研究  41-46
  2.3 休闲涉入  46-56
    2.3.1 涉入  46-48
    2.3.2 休闲涉入的概念  48-49
    2.3.3 休闲涉入的类型  49-50
    2.3.4 涉入与休闲涉入理论的发展  50-51
    2.3.5 休闲涉入的测量  51-55
    2.3.6 休闲涉入的相关实证研究  55-56
  2.4 休闲阻碍  56-65
    2.4.1 休闲阻碍的概念  56-58
    2.4.2 休闲阻碍的类型  58-61
    2.4.3 休闲阻碍的相关研究  61-63
    2.4.4 个人背景变项与休闲阻碍的实证研究  63-65
  2.5 休闲满意度  65-73
    2.5.1 休闲满意度的概念  65-66
    2.5.2 休闲满意度的相关理论  66-69
    2.5.3 休闲满意度的测量  69-70
    2.5.4 休闲满意度的相关实证研究  70-71
    2.5.5 个人背景变项与休闲满意度的相关研究  71-73
  2.6 主观幸福感  73-84
    2.6.1 关于"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73-75
    2.6.2 幸福感研究的历程  75-76
    2.6.3 幸福感的理论建构  76-78
    2.6.4 幸福感——整体生活满意度与正负向情感  78-80
    2.6.5 幸福感的测量  80-81
    2.6.6 幸福感的相关实证研究  81-84
  2.7 休闲行为与休闲满意度  84-88
    2.7.1 休闲态度与休闲满意度  84
    2.7.2 休闲参与与休闲满意度  84-86
    2.7.3 休闲涉入与休闲满意度  86-87
    2.7.4 休闲阻碍与休闲满意度  87-88
  2.8 休闲满意度与幸福感  88-91
3 研究框架、概念与操作化  91-104
  3.1 概念模型与假设  91-99
    3.1.1 概念模型  91-92
    3.1.2 研究假设  92-99
  3.2 变量操作化与研究设计  99-102
    3.2.1 变量操作化  99-102
    3.2.2 调研设计  102
  3.3 计量尺度  102-104
4 探索性研究的数据分析  104-124
  4.1 数据质量分析  104-120
    4.1.1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统计分析  104-105
    4.1.2 测量工具及量表可靠性统计分析  105-111
    4.1.3 测量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111-112
    4.1.4 数据可靠性分析  112-120
  4.2 概念模型分析  120-122
    4.2.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20-122
    4.2.2 二阶因子分析  122
  4.3 探索性研究结果  122-124
    4.3.1 探索性研究结果  122-123
    4.3.2 正式研究假设  123-124
5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的休闲生活  124-157
  5.1 农村居民的背景资料  124-126
    5.1.1 问卷回收情况  124
    5.1.2 社会人口统计变量分析  124-126
  5.2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休闲生活的现状  126-134
    5.2.1 农村居民的休闲态度  126
    5.2.2 农村居民的休闲参与  126-128
    5.2.3 农村居民的休闲涉入  128
    5.2.4 农村居民的休闲阻碍  128-129
    5.2.5 农村居民的休闲满意度  129-130
    5.2.6 农村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130
    5.2.7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休闲生活分析  130-134
  5.3 东北地区农村居民休闲生活的差异分析  134-157
    5.3.1 农村居民休闲态度的差异情形  134-136
    5.3.2 农村居民休闲参与的差异情形  136-138
    5.3.3 农村居民休闲涉入的差异情形  138-140
    5.3.4 农村居民休闲阻碍的差异情形  140-142
    5.3.5 农村居民休闲满意度的差异情形  142-144
    5.3.6 农村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差异情形  144-147
    5.3.7 农村居民休闲行为及主观幸福感差异分析  147-157
6 正式研究的数据分析  157-180
  6.1 数据质量分析  157-163
    6.1.1 计量指标描述性统计分析  157
    6.1.2 数据可靠性分析  157-158
    6.1.3 三类休闲阻碍的确认性因子分析  158-159
    6.1.4 休闲阻碍的二阶因子分析  159-160
    6.1.5 计量模型的确认性因子分析  160-163
  6.2 概念模型分析  163-180
    6.2.1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163-164
    6.2.2 概念模型对各个隐变量的解释程度  164
    6.2.3 主观幸福感二阶因子分析  164-165
    6.2.4 模型比较分析  165-166
    6.2.5 概念模型对各类农村居民休闲的普遍适用性分析  166-180
7 讨论和建议  180-190
  7.1 农村居民休闲行为研究的基本推论  180-182
  7.2 概念模型的普遍适用性  182-183
  7.3 新农村建设与构建文明的农村居民休闲行为方式思考  183-188
    7.3.1 新农村建设  183-184
    7.3.2 新农村建设与农村居民休闲  184-187
    7.3.3 构建新型农村健康文明的农村居民休闲生活  187-188
  7.4 研究的不足  188-190
附录  190-198
科研成果  198-199
参考文献  199-224
后记  224-226

相似论文

  1. 离异家庭与非离异家庭青少年的家庭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比较研究,G449
  2. 大学生人际互动性的结构与测量,B841
  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B844.2
  4. 大学生自我宽恕倾向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B844.2
  5. 全职母亲人格类型(MBTI)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B844.2
  6. 老年人心理弹性的实证研究,B844.4
  7. 高中生身体锻炼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主观幸福感的关系,B844.2
  8. 团体音乐治疗干预对福利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618.9
  9. 硕士研究生主观幸福感研究,B844.2
  10. 石家庄市失业人员社会支持、主观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相关研究,B844.2
  11. 知识型员工主观幸福感与工作家庭冲突的关系研究,B844.2
  12. 老年人身体锻炼对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B844.2
  13. 已婚职业女性主观幸福感和婚姻质量的关系研究,C913.1
  14. 大学生体育锻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G807.4
  15. 大学生自尊、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及适应性的关系研究,B844.2
  16.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学业成就归因、就业压力的关系研究,B844.2
  17. 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弹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B844.2
  18. 兰州地区高职生主观幸福感的比较研究,B844.2
  19. 青岛市高中生核心自我评价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B844.2
  20. 广州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B844.2
  21. 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与自我概念的相关研究,G615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收入与分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