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明前期士大夫主体意识研究(1368-1457)

作 者: 王伟
导 师: 赵轶峰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史
关键词: 明前期 士大夫 皇权 君臣关系 主体意识
分类号: K248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3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研究对象为明前期士大夫,明前期时间界定为洪武元年到天顺元年。研究放置于明前期政治生态和政治文化的演变过程中,分析以士大夫为中心的政治变革。研究明前期士大夫政治角色和主体意识、士权与皇权关系的态势演变、士大夫的话语权力等几大方面,总结出明前期士大夫和士大夫政治基本特征。明朝立国之初,朱元璋的政统与士大夫的道统之间就产生冲突,数次诏狱后,洪武朝形成皇帝独裁、重典治国的政治风貌;建文朝一改洪武朝重典治世风格,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士大夫成为时政主导,建文朝政逐渐展现文治气象;“靖难之役”冲击建文朝文治取向,永乐朝皇权再次强化,士权处于皇权笼罩中。仁宗和宣宗两朝,君臣关系融洽,台阁体的文风成为时政风格的表征。正统初年“三杨政治”局面的出现是明代士大夫政治初显的标志。明前期皇权转移时期是士大夫进行政治调整的关键时期。皇权转移时期是皇权相对弱化时期,在此时期,士大夫政治主体地位凸显,积极践行儒家的治国理念和政治追求。明前期皇帝遗诏和即位诏均出自士大夫之手,对即位诏书起草情状、行文语气、改革条款的分析印证了明前期士大夫进行政治调整的脉络与思路。皇权转移期间士大夫进行的政治更张代表了明前期的政治走向。民本主义是明前期士大夫进行政治调整的精神旨归。明前期君臣权力认知冲突主导和影响明前期政治文化演变。明太祖与明成祖强化君权、压制士权,强调皇帝的独裁和专制;建文帝和仁宣二帝淡化皇权的独裁特性,强调士大夫对皇帝的辅佐作用。明前期士大夫的君臣观念演变走势大致为:洪武到建文时期,以方孝孺为代表的士大夫君臣观的核心为君臣共治理念;永乐到正统初年,以三杨为代表的士大夫君臣观的核心为君尊臣卑理念;“土木之变”到“夺门之变”之间,以于谦和李贤为代表的士大夫的君臣观逐渐凸显士大夫的主体性。明前期士大夫的政治主体地位随皇权强弱而变化,洪武和永乐两朝为蛰伏时期,建文朝为凸显时期,仁宣到天顺之间是恢复时期。国家礼遇是明前期士大夫主体意识形成的外部强化符号。赏赐、封赠、赐印、辍朝、谥号等国家礼遇给士大夫带来荣耀感和自豪感,达到激励臣子和教化社会的政治功能,同时也强化了士大夫的身份认同。明前期士大夫享有国家礼遇的同时,也受到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的监督和控制,可能遭受诏狱、廷杖、枷号等方式的摧残。惩罚制度摧残士大夫肉体的同时,也冲击着士大夫的道德尊严,成为明前期皇权独裁的象征。遭受摧残的士大夫也可以在当朝或后世得到政治平反,中央朝廷对其重新封赠谥号、封荫子弟、修缮陵墓、遣官祭祀;地方官员和士绅可为其修建祠堂,给予春秋祭祀,同样具有激励和教化的功能。国家礼遇、皇权压制、政治平反三者构成士大夫在明前期的奖惩制度。政治话语权是士大夫发挥主体意识的核心标志。士大夫用儒家思想教育和影响皇帝和皇储,试图从根源上解决政统与道统的冲突,确立道统领导政统的关系格局。士大夫通过朝会言事、应诏上言、天变建言、密疏言事等方式行使政治话语权。永乐和景泰两朝士大夫对皇储册封的影响力是明前期士大夫话语权行使的标志。后世士大夫对明前期君臣的历史评价主要集中到“靖难”和“夺门”两次政治异常变动,对建文帝、景帝、方孝孺和于谦的历史平反成为明中后期士大夫舆论核心。总之,明前期士大夫始终具有清醒的政治自觉和明确的主体意识,其主导作用和主体地位依皇权强弱而处于动态变化中。通过对明前期士大夫处境和地位的分析,可以透视明前期皇权政治与士大夫政治关系的动态演变。明前期士大夫政治始终笼罩在皇权政治中。天变和民意是士大夫政治抗衡皇权政治的两大武器。民本主义是明前期士大夫政治基本精神。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3
绪论  13-28
  一、研究现状  13-17
    (一) 士大夫专题研究  13-14
    (二) 明代政治文化研究  14-16
    (三) 明代士大夫研究  16-17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17-22
    (一) 研究内容  17-19
    (二) 研究方法  19-22
  三、概念界定  22-28
    (一) “士”与“大夫”名词之流变  22-23
    (二) 本文“士大夫”概念的界定  23-25
    (三) 其它相关概念的界定  25-28
第一章 明前期政治生态的演变  28-59
  一、元代政治文化的遗存  28-32
  二、洪武朝儒学意识形态的恢复  32-41
    (一) 恢复理学  32-33
    (二) 祭祀孔子  33-36
    (三) 广建学校  36-37
    (四) 科举选官  37-39
    (五) 废除宰相  39-41
  三、建文朝文治气象的形成  41-48
    (一) 客观因素:士大夫主体意识凸显  42-46
    (二) 主观因素:君臣治国理念的趋同  46-48
  四、“靖难之役”与士大夫的政治命运  48-55
    (一) “靖难之役”前后的时局  48-49
    (二) 以方孝孺为代表的抗拒派  49-52
    (三) 以三杨为代表的归顺派  52-55
  五、仁宣到景泰期间的政治生态  55-58
  本章小结  58-59
第二章 明前期皇权转移与士大夫改革(上)  59-85
  一、建文朝的文治改革:四年宽政解严霜  59-62
    (一) 减轻刑罚  59-60
    (二) 更定官制  60-61
    (三) 削藩之政  61-62
  二、永乐朝士大夫的政治改革  62-71
    (一) 永乐皇权的合法性  62-64
    (二) 士大夫与永乐政治  64-71
  三、仁宣两朝士大夫对永乐政治的更张  71-81
    (一) 舒缓政治空气  72-74
    (二) 改变南北战略  74
    (三) 运筹复都南京  74-76
    (四) 平定汉王叛乱  76-77
    (五) 中央整肃吏治  77-78
    (六) 地方社会治理  78-81
  四、即位诏书及其改革信息  81-84
    (一) 洪熙即位诏书  81-82
    (二) 宣德即位诏书  82-83
    (三) 正统即位诏书  83-84
  本章小结  84-85
第三章 明前期皇权转移与士大夫改革(下)  85-110
  五、“土木之变”与士大夫的政治改革  86-102
    (一) 正统朝的统治危机  86-92
    (二) 士大夫的政治改革  92-98
    (三) 迎接英宗回归礼仪的商定  98-100
    (四) 士大夫华夷观的变迁  100-102
  六、“夺门之变”与士大夫的政策调整  102-109
    (一) 英宗复辟  102-104
    (二) 稳定皇权  104-105
    (三) 政策调整  105-109
  本章小结  109-110
第四章 明前期士大夫的权力观念  110-145
  一、明前期皇帝对“皇权”和“士权”的认知  110-117
    (一) 太祖与成祖强化君主对士大夫的控制  110-114
    (二) 建文帝重用儒臣,践行士大夫政治  114-115
    (三) 仁宣二帝强调士大夫对君主的辅佐  115-117
  二、明前期士大夫对“皇权”和“士权”的认知  117-137
    (一) 洪武朝士大夫的出处观  117-122
    (二) 方孝孺的君臣共治理念  122-128
    (三) 三杨的君尊臣卑理念  128-133
    (四) 于谦的社稷观念与主体意识  133-134
    (五) 李贤的士风观念与主体意识  134-137
  三、明前期权力架构中士大夫的位势  137-144
    (一) 士大夫与皇权  137-138
    (二) 士大夫与宦权  138
    (三) 士大夫与贵族  138-140
    (四) 士大夫与武官  140-141
    (五) 士大夫权力演变  141-144
  本章小结  144-145
第五章 明前期士大夫的奖惩制度  145-176
  一、明前期士大夫所受国家礼遇及其内涵分析  145-155
    (一) 赏赐  145-146
    (二) 封赠  146-149
    (三) 赠印  149-150
    (四) 辍朝  150-152
    (五) 谥号  152-155
  二、明前期皇帝对士大夫控制的方式与情状  155-169
    (一) 诏狱  155-164
    (二) 廷杖  164-166
    (三) 枷号  166-169
  三、明前期士大夫的政治平反与意义解读  169-175
    (一) 平反时期分类  169-170
    (二) 平反典型及寓意  170-175
  本章小结  175-176
第六章 明前期士大夫的话语权  176-196
  一、“理在君上”:士大夫行使话语权的精神信仰  177-181
    (一) 皇储教育的程式与目的  177-179
    (二) 皇帝教育的程式与目的  179-181
  二、明前期士大夫行使话语权的方式与途径  181-189
    (一) 朝会言事  181-184
    (二) 密疏言事  184-185
    (三) 应诏上言  185-187
    (四) 遗诏与即位诏  187-189
  三、明前期皇位传承中士大夫的话语权  189-195
    (一) 永乐朝太子事件中士大夫的话语权  189-191
    (二) 景泰朝太子事件中士大夫的话语权  191-195
  本章小结  195-196
第七章 对明前期君臣的历史评价  196-212
  一、对建文的平反  196-199
  二、对朱棣的评价  199-200
  三、对景帝的平反  200-202
  四、对方孝孺的评论  202-207
    (一) 明清官方对方孝孺的评论  202-204
    (二) 明清士人对方孝孺的评论  204-207
  五、对三杨的评论  207-211
    (一) 明代的三杨评论  207-210
    (二) 清代的三杨评论  210-211
  本章小结  211-212
结论  212-218
  一、明前期士大夫的总特征  212-214
  二、明前期士大夫政治的总特征  214-218
附录1:明前期士大夫自传文钞  218-222
附录2:明前期士大夫的册封诰文和封赠诰文  222-225
参考文献  225-236
后记  236-237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237

相似论文

  1. 明朝初期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关系,K248
  2. 南宋宗室应举研究,K245
  3.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女性主体意识,I206.6
  4. 无意识瞬间空白涂抹下相遇的两个半球,I207.42
  5. 汉代外戚专权研究,K234
  6. 周密休闲思想及行为研究,K245
  7. 宋代士大夫群体公法观研究,K244
  8. 日本平安时代的元日节会,K313
  9. 转型期的郭沫若自传研究,I207.5
  10. 士大夫文人化的石湖词,I207.23
  11. 明清士大夫与耶稣会士译著,K248
  12. 魏晋南北朝墓室肖像画研究,J209.2
  13. 从缺失到觉醒:《圣经·旧约》中女性主体意识的拉康式解读,I106.99
  14. 基于互联网的政治生态研究,TP393.4
  15. 浅议社会主义语境中的主体意识,D61
  16. 宋代士大夫在法律运行中的作用研究,K244
  17. 明代宗室婚娶研究,K248
  18. 唐朝监察制度研究,D922.1
  19. 试论“春秋决狱”对皇权集权化的平衡,D929
  20. 孙吴君臣关系研究,K236.3
  21. 福州乌山宋代摩崖石刻及相关历史问题研究,K24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隋、唐至清前期(581~1840年) > 明(1368~1663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