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由德性是否可教探析亚里士多德德性教化方式

作 者: 刘琴
导 师: 廖申白
学 校: 北京师范大学
专 业: 伦理学
关键词: 苏格拉底 柏拉图 亚里士多德 德性 教化
分类号: B50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6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是从德性是否可教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出发,在苏格拉底柏拉图对它解答的基础上,来探讨和研究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化方式。回答这一问题的关键是“何种德性”“何种教”,对德性的理解不同,所主张的德性教育方式也就不一样。智者派从情感主义立场出发,他们把演讲、论辩等智术看做是德性,认为德性可教,是把一种异己的东西灌输到自己思想中,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人为教授的产物。苏格拉底从理性道德哲学出发,认为教育不是从外边给精神灌输善,而是提醒和引导灵魂的自我教化。他所主张的教化方式是通过“助产术”使灵魂自身进行“回忆”,并且认为问答的开始就是德性教化的开始了。柏拉图认为善虽然不可教,但对善的向往和追求却是可教授的。所以他的教化是使灵魂转向,并且为灵魂的转向设计了专门的教育课程和教育阶段,但他并没有把初等教育的规训看作是教化的开始,规训只是为德性的获得所做的准备。不管是苏格拉底的“回忆说”的思路,还是柏拉图的“灵魂转向”的思路都不能很好的对德性是否可教问题作出全面回答,我们只能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适当地区分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并理清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合理地解答德性获得问题。他把德性是否可教的两个关键点结合起来,通过对德性的划分,把德性分为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并分别针对不同的德性提出了相应的习惯训导和教导的教化方式。他认为德性的塑造要经过这两个阶段或者说是出于这两个原因。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前言  7-9
1 苏格拉底柏拉图德性教化思路  9-19
  1.1 苏格拉底的德性教化观点  9-12
    1.1.1 对智者派的反对  9
    1.1.2 德性即知识和德性教育的辨证解读  9-12
  1.2 柏拉图的灵魂转向  12-19
    1.2.1 灵魂划分  13-14
    1.2.2 洞穴喻  14-16
    1.2.3 灵魂转向的实现  16-19
2 亚里士多德德性教化方式的根据及德性划分  19-24
  2.1 德性教化根据  19-22
    2.1.1 灵魂说  19-21
    2.1.2 形而上学基础  21-22
  2.2 德性两分  22-24
3 道德德性的训导  24-31
  3.1 道德德性与中道  24-26
  3.2 习惯训导  26-31
    3.2.1 习惯的解释  26-27
    3.2.2 习惯的训导方式  27-31
4 理智德性的教导  31-37
  4.1 明智及其与道德德性的关系  31-33
  4.2 沉思对理论理性的涵养  33-37
5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教化方式对德性是否可教的回应及其教化启示  37-41
结语  41-42
参考文献  42-45
致谢  45

相似论文

  1. 朱熹善恶思想研究,B244.7
  2. 王阳明教化哲学研究,B248.2
  3. 谁来荣耀生活,G40
  4.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630
  5. 大众传媒教化功能研究,G206.3
  6. 论塑造理想人格的认识论途径和手段,B82-063
  7.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德性伦理的建构,B82
  8. 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B82-051
  9. 公务员基本德性研究,B82-051
  10. 柏拉图与马克思的国家理念探析,B502.232
  11. 艾丽丝·默多克小说中的柏拉图主义,I561
  12. 以教化功能为核心的乡镇信访模式构建研究,D632.8
  13. 马祖道一禅学思想研究,B948
  14. 循吏与两汉社会,K234
  15. 亚里士多德德性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义,B82-09
  16. 荀子道德教化思想研究,B222.6
  17. 东汉太学与太学生运动,K234
  18. 教化与审美,I207.3
  19. 寻爱之旅,I561
  20. 行政行为伦理研究,D035
  21. 柏拉图女性教育观研究,G77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欧洲哲学 > 古代哲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