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

作 者: 李佳芮
导 师: 唐学玺
学 校: 中国海洋大学
专 业: 生物工程
关键词: 黄河三角洲 大型底栖生物 生物量 栖息密度
分类号: Q179.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区域为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包括黄河口与莱州湾典型潮间带区域,西起滨州漳卫新河,东至烟台屺姆岛,于2009年5月6日~29日和2009年10月12日~11月28日分别进行春季和秋季野外采样调查,对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群落结构,潮间带底栖生物的类型、种类、数量与分布特征,并采用香农-威纳指数、种类均匀度指数和种类的丰富度指数分析了生物多样性,探讨了底栖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除此之外,还测量了潮间带底栖生物体的质量。在每个调查剖面选取中潮带部位样品进行生物体残毒分析(生物体数量不足时,不进行生物体残毒样品取样),评价潮间带底栖生物体质量。生物体残毒分析要素为:石油类、总汞、铅、镉、砷等。最后将本次调查海域与以前该海域和其他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历史资料相比较,以了解近年来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发生的变化。本次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生物161种,软体动物门、环节动物门和节肢动物门构成了生物种类的绝大部分。其中软体动物门62种,占总种数的38.51%;环节动物门48种,占总种数的29.81%;节肢动物门38种,占总种数的23.60%;其它类13种,占总种数的8.07%。就生物种类数而言,底栖生物在秋季远高于春季。整个调查区域春季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1.28g/m~2到9238.32g/m~2,平均值为601.54g/m~2;生物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24.00ind/m~2到20968.00ind/m~2,平均值为1843.16ind/m~2。秋季的生物量变化范围为3.72g/m~2到3444.80g/m~2,平均值为586.53g/m~2;生物栖息密度变化范围为16.00ind/m~2到7056.00ind/m~2,平均值为1527.33ind/m~2。春季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为:低潮带>中潮带>高潮带。秋季生物量的垂直分布为:中潮带>低潮带>高潮带;栖息密度的垂直分布为:低潮带>高潮带>中潮带。与历史资料对比,本次调查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与九十年代初的值相比已经大不相同;与黄海及胶州湾海域比较,本次调查站位的大型底栖生物的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较高。本次调查的种类组成,生物量,栖息密度,都发生了明显的季节变化。调查区域在两个季节出现的优势种虽有差别,但相差不大,春、秋季相同优势种为6种。在春秋两季出现的常见种存在一定的季节更替现象。黄河三角洲区域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As、Hg及石油等污染元素在春、秋两季的平均含量均未超过海洋生物一类标准;各站位Pb的平均含量在春季恰好为一类标准值,在秋季时远超过海洋生物一类标准;Cd在春、秋季的平均含量均超过海洋生物一类标准。对本调查区域物种群落的多样性进行分析,在春季时,其生物多样性指数由高潮带向低潮带呈现逐渐递增趋势;在秋季时,中潮带生物多样性指数>低潮带生物多样性指数>高潮带多样性指数。本次调查的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均有所下降,这可能与人类活动的干扰有关。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0 前言  10-11
1 大型底栖生物的生态学研究  11-17
  1.1 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发展概况  12-15
    1.1.1 定量研究  12
    1.1.2 底栖生物群落的研究  12-13
    1.1.3 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13-14
    1.1.4 污染物质及工程建设对底栖生物群落的影响  14-15
  1.2 我国关于大型底栖生物的研究  15
  1.3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15-17
2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特征的研究  17-57
  2.1 调查潮间带底栖生物样品的取样方法  18
  2.2 样品分析与数据处理  18-19
  2.3 研究结果  19-50
    2.3.1 调查潮间带生物的物种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19-24
    2.3.2 潮间带底栖生物生物量平面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  24-30
    2.3.3 潮间带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平面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  30-36
    2.3.4 潮间带底栖生物生物量垂直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  36-43
    2.3.5 潮间带底栖生物栖息密度垂直分布特征与季节变化  43-50
  2.4 调查区域的特殊物种——优势种、常见种、经济种  50-52
  2.5 讨论  52-55
    2.5.1 底栖生物种类组成与分布  52-53
    2.5.2 生物量和栖息密度  53-55
    2.5.3 优势种  55
  2.6 结论  55-57
3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残毒特征  57-66
  3.1 生物残毒样品的取样  57-58
  3.2 数据处理  58
  3.3 分析方法  58-61
    3.3.1 海洋生物样品中汞含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度法  58
    3.3.2 海洋生物样品中铅含量的测定—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8
    3.3.3 海洋生物样品中镉含量的测定—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58-59
    3.3.4 海洋生物样品中砷含量的测定—原子荧光光度法  59
    3.3.5 海洋生物样品中石油含量的测定—荧光分光光度法  59-61
  3.4 潮间带生物体内残毒特征及季节变化  61-63
    3.4.1 本次调查生物体内残毒特征  61-63
    3.4.2 本次调查生物体内残毒的季节变化  63
  3.5 讨论  63-65
    3.5.1 底栖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分析  63-64
    3.5.2 底栖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分析  64
    3.5.3 底栖生物体内残毒含量的季节差异  64-65
  3.6 结论  65-66
4 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特征及多样性  66-73
  4.1 群落指数分析  66-67
  4.2 调查结果及分析  67-71
  4.3 讨论  71-72
    4.3.1 群落多样性的功能  71
    4.3.2 群落多样性的变化  71-72
  4.4 结论  72-73
参考文献  73-80
附件  80-83
致谢  83-84
个人简历  84

相似论文

  1. 5种园林花卉对Cu2+胁迫的耐性评价研究,S68
  2. 三种水生植物生长对土壤性状和根际氮、磷耗竭的影响,S154.4
  3. 铁、锰等微量元素对栽培丹参的生长和有效成分的影响,S567.53
  4. 福建海坛岛主要防护林树种的生物生产力研究和土壤养分特征分析,S727.2
  5. 水土流失治理区马尾松林生物量遥感研究,S791.248
  6. 不同氮磷肥水平下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S158
  7. 施肥水平对作物生长和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S147.2
  8. 不同单因素条件下稗草生殖分配及生殖分株数量特征研究,S451
  9. 基于3S技术的现代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研究,X826
  10. 松嫩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模拟增温及氮沉降的响应,S812.2
  11. 水杉功能-结构模型的研究,S791.35
  12. 高产优质生菜气雾栽培系统中营养液调控技术的研究,S636.2
  13. 毛竹林土壤碳素周转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S795.7
  14. 黄河三角洲生态公路设计研究,U412
  15. 不同育苗密度对千年桐幼苗养分吸收利用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S792.99
  16. 沿海防护林树种潺槁树、木麻黄苗期施肥效应研究,S792.99
  17. 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水源涵养及生物量的研究,S714
  18. 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采食食物种类和生物量研究,S825
  19. 枞阳马尾松混交林细根生物量及其养分研究,S718.5
  20. 枞阳马尾松混交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及植物多样性研究,S718.5
  21. 水肥耦合对红松、落叶松人工林细根形态的影响,S791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普通生物学 > 水生生物学 > 水生生物分类学 > 水底生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