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炎陵县物质代谢初步研究

作 者: 刘莲
导 师: 葛大兵
学 校: 湖南农业大学
专 业: 生态学
关键词: 县域 物质流分析 物质代谢 炎陵县
分类号: Q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县域作为一个“社会一经济一环境”复合生态系统,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以维持自身系统的正常运行。在自然生态系统状况下,物质在生命有机体之间进行循环利用,其合成、利用、降解机制是完备的,但是县域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被人类所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强度不断增加,县域物质代谢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本文以炎陵县为研究对象,在国家物质流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开展了2002-2009年物质流分析,探讨物质代谢机理,其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建立了县域物质流分析框架,并且在炎陵县物质流分析计算中,对于一些不易直接获得的数据,提出了一些较为严谨的估算方法。根据研究结果可见,本文构建的县域代谢方法框架是可行的,与国家、城市层面的物质流分析框架有一致性的基础。(2)炎陵县物质输入量与输出量数量较大。2009年分别为8798.85万t和6563.4万t,说明炎陵县经济发展的过程伴随着自然资源的耗用,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污染物排放中98%为固体废弃物,且固废中以农业污染物与禽畜粪便为主,其综合利用潜力巨大。(3)炎陵县在物质输入与输出结构中,主要以生物质资源为主,2009年本地开采和对外导出量为8040.68万t和6242.57万t,分别占总量的91%与95%,说明炎陵县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丰富的森林资源是该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源泉。(4)对炎陵县2002-2009年的物质流时间序列分析表明:炎陵县的经济发展主要靠对本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外依存度不高,在导入物质量方面从8.4%下降到6.84%。污染排放强度由2002年的4.89 t/万元,下降到2009年的2.38 t/万元,说明在考察期间,该地物质使用效率有所提高,但数据显示2009年物质生产力仅为25.91元/t,这说明资源利用效率仍然较低。(5)分析研究了炎陵县县域代谢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包括资源因素、环境因素、地理因素、人口因素、科技因素五个方面,并针对以上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及措施,为炎陵县县域代谢的健康发展提供进一步支撑。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绪论  9-19
  1 选题背景及意义  9-12
    1.1 研究背景  9-10
    1.2 我国县域面临的环境问题  10-12
  2 研究进展  12-16
    2.1 国外研究进展  12-14
    2.2 国内研究进展  14-16
  3 研究目的、内容结构及技术路线  16-19
    3.1 研究目的  16-17
    3.2 研究内容  17-18
    3.3 技术路线  18-19
第二章 物质代谢理论与方法  19-30
  1 县域代谢的初探  19-21
    1.1 "代谢"的含义及延伸  19-20
    1.2 县域代谢的涵义  20-21
  2 县域代谢的研究方法—物质流分析  21-30
    2.1 研究范围界定  22
    2.2 研究框架  22-24
    2.3 物质流分析计算方法  24-25
    2.4 数据来源及处理方法  25-28
    2.5 分析指标  28-30
第三章 株洲市炎陵县的物质流分析  30-47
  1 研究区域概况  30-34
    1.1 自然资源状况  31-33
    1.2 社会经济状况  33
    1.3 环境状况  33-34
  2 2009年物质流分析  34-35
  3 2002-2009年物质流分析  35-45
    3.1 物质投入总量  35-37
    3.2 物质输入结构  37-40
    3.3 物质输出结构  40-45
    3.4 物质输入与输出关系  45
  4 小结  45-47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47-53
  1 县域代谢驱动元素分析  47-49
    1.1 资源因素  47
    1.2 环境因素  47-48
    1.3 地理因素  48
    1.4 人口因素  48
    1.5 科技因素  48-49
  2 县域代谢调控对策研究  49-53
    2.1 因地制宜,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49
    2.2 重视农业环境保护,采取综合治理措施  49-50
    2.3 发展农村城市优势互补效应  50
    2.4 控制人口增长,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50-51
    2.5 大力宣传环境保护,加强政府的调控力度  51
    2.6 增加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  51-52
    2.7 节能减排,积极开发新能源  52-53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3-55
  1 结论  53-54
  2 创新点  54
  3 研究展望  54-55
参考文献  55-59
致谢  59-60
作者简介  60-61
附表  61

相似论文

  1.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2. 县域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TP319
  3. 县域农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探索,D630
  4. 资源型县域循环经济发展问题研究,F205
  5. 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问题研究,G525.1
  6. 和谐社会和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F127
  7. 县域及以下中小学校长工作胜任特征研究,G637.1
  8. 德清县域建设现代田园城市的规划方法研究,TU984
  9. 县域学前教育管理机制研究,G617
  10.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的“超梯度模型”探索,F127
  11. 长沙县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F127
  12. 音乐电针对慢性运动疲劳大鼠乳酸、超氧化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R245.97
  13. 县域科级公务员财产申报研究,D630.9
  14. 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证研究,G639.2
  15.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G522.3
  16. 玉溪市“市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F812.2
  17. 少数民族自治县县域旅游发展策略研究,F592.7
  18. 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F323.6
  19. 省管县与市管县:县级城市的增长动力和制度探讨,F127
  20. 攸县县域经济发展研究,F127
  21. 云铜钛业公司在实施循环经济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影响分析,F426.32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普通生物学 > 生态学(生物生态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