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利用被动源地震剖面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深部结构

作 者: 宋文杰
导 师: 程荃;朱介寿
学 校: 成都理工大学
专 业: 应用地球物理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 接收函数 莫霍界面 地壳结构 岩石圈厚度
分类号: P631.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2005年以来,我们跨龙门山断裂带布设了龙泉驿至道孚(剖面1)和资阳至玛曲(剖面2)两条被动源地震剖面。利用被动源剖面记录到的远震地震波数据通过接收函数方法对其进行接收函数反演成像,得到每个台站下方地壳及上地幔的速度界面。并结合研究区台站下的S波速度和人工地震剖面的地壳分层及速度分布,对地壳结构、活断层面及滑脱面进行研究,对于探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与扬子克拉通的碰撞接触关系及动力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扬子地台西缘地壳厚度在35~48km的横向变化;在龙门山推覆体莫霍面起伏变化不大,地壳厚度约45km;松潘甘孜地块在剖面1中莫霍面由跨过龙门山中央断裂带后形成一个16~20km的陡降带,地壳厚度在45~68km之间变化;而在剖面2中莫霍面在跨过龙门山后山断裂带西侧约30km形成12km左右的缓降带,地壳厚度在45~58km之间变化。这结果表明从扬子板块向西至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逐渐增厚,松潘甘孜地块南面莫霍面比北面深约10km左右,剖面1在龙门山推覆体内形成的陡降带与龙门山汶川主震位置的中央断裂带走势一致,而剖面2在龙门山推覆体内形成的陡降带距离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约70km左右,这与龙门山中央断裂带的走势不一致,也与地貌和地表构造特征不吻合。根据扬子板块和松潘甘孜地块地壳厚度的分区性,说明:松潘甘孜地块南部—龙门山地带是莫霍界面强烈变化转折部位,是扬子地块西缘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构造边界;松潘甘孜北部—莫霍面强烈变化部位在龙门山中央断裂西侧70km,是扬子地块西缘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构造边界,龙门山构造带不是扬子地块西缘和松潘甘孜地块的构造边界。2.松潘-甘孜地块及龙门山推覆体的中地壳内20~30km存在一个厚10km左右的朝北西缓倾并转为近水平延伸的低速层,该低速层的南东端结束于龙门山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之间的下方。龙门山前山断裂及以东的扬子地台西缘地壳壳内低速层不发育。松潘-甘孜地块及龙门山推覆体中的低速中地壳易形成滑脱层,使其上覆的上地壳与低速中地壳滑脱拆离,脆性上地壳向东仰冲推覆,使得比较软的松潘-甘孜地块对坚硬的四川陆块,在龙门山由北西向南东逆冲推覆滑动形成了走滑-逆冲推覆构造,并形成前山、中央和后山几条主要铲式断层。龙门山推覆体上覆上地壳和中下地壳滑脱拆离,致使剖面2得到的莫霍面在白溪乡东侧缓降带与地表断裂带不一致。3.松潘甘孜地块岩石圈厚度在130~180km之间,软流圈下界面深约280~290km;龙门山推覆体岩石圈厚度约为140km,软流圈下界面深约260~280km;扬子地块岩石圈厚度为130~140km,软流圈下界面深约270~290km。从扬子地块至松潘甘孜地块向西岩石圈厚度逐渐增厚,起伏不大;软流圈下界面深度无大的起伏,也无明显变化规律。扬子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同时存在410km和660km间断面。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第1章 引言  10-15
  1.1 选题目的与研究意义  10
  1.2 被动源地震剖面的研究方法  10-11
  1.3 主要工作和研究目标  11-13
    1.3.1 工作流程  11-12
    1.3.2 完成的工作  12-13
    1.3.3 研究目标  13
  1.4 研究主要内容和关键问题  13-14
  1.5 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4-15
第2章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地质构造背景与野外工作部署  15-25
  2.1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地质构造概况  15-18
  2.2 野外工作部署  18-25
    2.2.1 工作概况  18-19
    2.2.2 流动宽频带地震剖面部署  19-23
    2.2.3 台站运行概况  23-25
第3章 接收函数法的研究进展与基本理论  25-38
  3.1 接收函数研究进展回顾  25-28
  3.2 接收函数理论  28-38
    3.2.1 接收函数的基本原理  28-29
    3.2.2 转换波概念  29
    3.2.3 坐标系的转换  29-31
    3.2.4 等效源原理  31
    3.2.5 水准因子反褶积  31-32
    3.2.6 转换震相的走时和地壳厚度的估计  32-34
    3.2.7 共转换点叠加  34-35
    3.2.8 接收函数偏移成像  35-38
第4章 接收函数方法对被动源地震剖面研究  38-53
  4.1 被动源剖面数据  38-41
  4.2 接收函数的处理流程  41-47
    4.2.1 地震波形数据挑选  43
    4.2.2 数据转换  43-44
    4.2.3 波形数据的截取  44-45
    4.2.4 仪器响应校正  45-46
    4.2.5 滤波  46-47
  4.3 接收函数提取与成像  47-53
    4.3.1 方位角转换  47-49
    4.3.2 提取径向和切向接收函数  49-50
    4.3.3 挑选合适的接收函数  50-51
    4.3.4 接收函数偏移叠加成像  51-53
第5章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深部地质结构  53-64
  5.1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莫霍界面分析  53-56
  5.2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地壳结构及动力学研究  56-59
  5.3 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岩石圈和软流圈结构分析  59-64
结论  64-66
致谢  66-67
参考文献  67-69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9

相似论文

  1. 川滇地区重力场及深部构造特征研究,P312
  2.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的接收函数方法研究,P315.73
  3.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特征,P542.5
  4.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渤海湾盆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P542.5
  5. 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P542.5
  6. 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结构建模与地震动模拟研究,P315.8
  7. 川西地壳接收函数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P315
  8. 柴西狮子沟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P631.4
  9. 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P315.31
  10. 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被动源地震剖面及台阵研究,P315.2
  11.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地震多次波压制的研究,P631.4
  12. 羌塘地块地壳三维电性结构研究,P631.34
  13. 中国境内天山的岩石圈速度结构,P315.2
  14.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P313.4
  15. 南海西北次海盆张裂特征及扩张方式,P736.1
  16. 福建东南沿海盆地第四纪构造运动模式与动力学成因,P542
  17.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结构,P542.5
  18. 冀南地区克拉通中新生代构造及现今发震构造研究,P315.2
  19. 接收函数及T波在地球界面起伏研究中的应用,P631.4
  20. 重力方法在地壳结构研究中的应用,P3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地质、矿产普查与勘探 > 地球物理勘探 > 地震勘探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