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结构建模与地震动模拟研究

作 者: 谭毅培
导 师: 陈棋福;王伟君
学 校: 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
专 业: 固体地球物理学
关键词: 三维地壳结构模型 地震动模拟 时域伪谱法 沉积层放大效应
分类号: P31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0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地震所造成的灾害,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重要问题。近断层的强地面运动,是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动力,也是造成各种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以北京为中心的首都圈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同时又是强震多发地区,防震减灾工作面临严峻的挑战。北京地区自有记载以来,曾多次发生大地震,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同时威胁着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我国历史资料中关于地震的记载很多,这些资料中历史地震的发震断层,一般可以认为至今仍活动的断层,存在今后发生类似强震的可能。因此本论文在收集多种资料基础上,构建了北京地区地壳三维速度结构模型,进而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历史强震所产生的强地面运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沉积层分布、地下介质速度结构等因素对地面强震动的影响,以期为利用模拟结果分析不同地区的地震危害性,为有效预防地震灾害和地震灾害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地震数值模拟,就是依据已知的地下介质结构模型和相应的物理参数,模拟研究地震波在地下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并计算地面各观测点的数值地震动记录的正演分析方法。本文首先从北京地区地下介质结构建模入手,综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数字化地质图、沉积层的地脉动探测结果、人工地震测深和宽角折射等多种资料,在对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基础上,利用建模工具软件GoCAD,建立了北京地区(115.5°E—117.5°E,39°N—41°N)地壳及上地幔顶部P波速度结构和地质界面模型。在模型建立的过程中,分析了人工地震剖面数据的地学统计特性,并应用适合离散光滑插值(DSI)约束点权重的估计方差对模型的插值结果进行了统计评估;分析了北京地区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的特征,又将速度结构模型与层析成像结果进行对比,表明所构建的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北京地区的地下结构。本论文使用时域伪谱法(PSTD)模拟北京地区强震的地震动。时域伪谱法利用傅里叶变换逼近空间域偏导数,在时间域使用交错网格进行数值模拟。其主要优点体现在空间域精度高,比传统有限差分方法所需的网格密度低很多,节省了计算机的运算和存储空间。时域伪谱法对震源函数和波传播介质的平滑性要求较高,因此本论文通过对不同震源子波所调制的波形的对比分析,确定了实际地震动模拟时使用的子波。本论文以历史地震资料较为丰富的1730年北京西郊6 12级地震为例,针对两条可能的发震断层(北东向清河断裂和北西向东北旺一小汤山断裂),分别模拟计算了由此产生的地表峰值水平加速度,与历史记录的地表破坏程度及其等震线进行对比,推论清河断层为主要发震断层。接着通过对不同地下介质结构模型的模拟分析,证实了沉积结构对地震破坏程度的重大影响,展示了沉积层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尤其是第四纪沉积厚度对地表强地面运动的影响较大,放大倍数会随着第四纪地层的加厚而增大。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第1章 引言  10-13
第2章 地壳结构建模及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综述  13-21
  2.1 区域地壳结构模型研究综述  13-16
    2.1.1 南加州三维地震波速度模型的发展  13-14
    2.1.2 首都圈地下结构研究成果  14-16
  2.2 地震波场数值模拟方法综述  16-19
  2.3 盆地对地震波场的影响  19-21
第3章 北京地区地壳三维结构的综合建模  21-36
  3.1 资料和数据  21-24
    3.1.1 地质层面埋深数据  21-23
    3.1.2 地震波速度数据  23-24
  3.2 模型的建立  24-29
    3.2.1 GoCAD 与DSI 简介  24-25
    3.2.2 原始资料的数字化整理  25
    3.2.3 构建主要层面  25-26
    3.2.4 速度模型的建立  26-29
  3.3 模型的分析和讨论  29-36
    3.3.1 P 波速度模型质量评估  29-31
    3.3.2 P 波结构总体特征  31-34
    3.3.3 与层析成像速度模型对比  34
    3.3.4 进一步完善模型的讨论  34-36
第4章 时域伪谱法地震动模拟  36-50
  4.1 伪谱法原理  36-43
    4.1.1 伪谱法(PSM)  36-37
    4.1.2 伪谱法与有限差分方法的比较  37-39
    4.1.3 时域伪谱法(PSTD)基本原理  39-43
  4.2 实验计算  43-50
    4.2.1 程序运行环境  43-44
    4.2.2 震源子波函数  44-45
    4.2.3 三维空间实验  45-50
第5章 1730 年北京西郊地震地震动模拟  50-63
  5.1 震源参数确定  50-57
    5.1.1 地震的强度  51-52
    5.1.2 发震断层地应力降分布  52-54
    5.1.3 震源函数  54-57
  5.2 地下结构模型  57-58
  5.3 地震动模拟的结果和讨论  58-63
    5.3.1 地表水平向峰值加速度  59-60
    5.3.2 沉积层对地震动的影响  60-62
    5.3.3 小结  62-63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63-65
  6.1 总结  63
  6.2 展望  63-65
参考文献  65-72
作者简介  72-73
致谢  73

相似论文

  1. 大跨结构地震空间相关性效应研究,TU311.3
  2. 网格结构多维地震响应计算方法的对比研究,TU399
  3. 沉积盆地地震效应研究,P315
  4. 地震动模拟与基于MSC.MARC二次开发的抗震分析,TU352.11
  5. 目标谱符合给定反应谱的非平稳地震动过程模拟,P315.9
  6. 时域伪谱法(PSTD)在电磁场生物效应研究中的初步应用,Q64
  7. 经验格林函数方法模拟地震动研究,P315
  8. 小波分析方法模拟地震动的研究,P315
  9. 浅源地震特征分析与矿山地震相关性研究,P315
  10. 基于ArcGIS Engine的城市地震灾害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P315.9
  11. 基于宁洱地震场地地震动反应分析,P315
  12. 云南省地方地震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P315.9
  13. 云南省地震部门防震减灾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研究,P315.9
  14. 1976年M_s7.8唐山地震断层动态破裂及近断层强地震动研究,P315
  15. 利用GPS观测数据评估川滇南部地区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P315.7
  16. 近期地震动反应谱特性及其人工波模拟,P315.31
  17. Ⅲ类场地地震动反应谱研究,P315.9
  18. 基于WebGIS的地震灾情数据可视化系统设计与研究,P315.9
  19. 明清广东地震灾害研究,P315
  20. 基于GIS的工程场地地震危险性分析系统的研究与开发,P315.9
  21. 三维长周期地震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P315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实验地震学、地震模拟试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