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壳幔速度结构与强震衰减预测研究

作 者: 毛燕
导 师: 叶燎原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工程力学
关键词: S波速度结构 Q_β结构 地震动峰值预测 接收函数 随机振动理论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
分类号: P313.4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进行近场强地面运动估计,是地震工程所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自1933年取得第一条强震记录以来,研究者们就开始深入研究地面运动衰减。在普洱、西双版纳地区架设的27个强震动观测台运行良好,已经成功地获取了一批宝贵的强震观测资料。通过研究该区域的地面运动,可以预测发生大震时在近场引起的地面运动,进而为该区域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利用远震接收函数反演方法反演了普洱、西双版纳研究区域的S波速度结构:并以此速度结构模型为初始模型,结合面波资料进行反演,得到研究区域的Qβ结构;再基于给出的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模型,利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以2007年发生的MS6.4地震为例,预测了该地震在研究区域产生的强地面运动,将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利用回归衰减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通过这几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1)收集了普洱、西双版纳地区6个数字台站接收到的2008-2009年发生的震中距在3000-9000km范围内的远震数据,利用径向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了普洱、西双版纳地区台站下方的S波速度结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在靠近北边的景谷和思茅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36km,其南边的台站下方地壳厚度由北到南逐渐变薄,即孟连、澜沧、勐腊台下方的地壳厚度为大约32km,景洪台地壳厚度最薄,仅为30km。通过平均六个台站下方的速度结构,可得到: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下地壳厚度是15km,研究区域的莫霍面大约在32km左右,在莫霍面处S波速度从3.85km/s突变到4.65km/s,在4krn深度处S波速度有突变,也即存在一个速度的不连续界面。(2)收集了研究区域内6个台站于2008年接收到的震中距在1000-3000km的波形数据资料,利用多重滤波方法获取面波群速度频散,再进行相匹配滤波,分离出基阶面波振型,再用维纳滤波方法计算双台间的格林函数,进而测定同一大圆弧上双台间周期为10-75s的面波衰减系数,通过平均求得研究区域的平均衰减系数,结合研究区域的平均速度结构,进行Qβ结构反演。结果显示:该研究区域的Qβ相当低,最高仅在180左右,在浅部地壳,对应低速区,Qβ值不到20,说明区域内地震波衰减快、属于低速区,构造活动相对活跃。(3)基于前面研究得到S波速度结构和Qβ结构模型,以2007年发生的宁洱地震为例,运用随机振动理论方法估算该区域的加速度和速度峰值,将理论预测结果与实际的强震观测值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在震源距为200km的范围内,预测值和观测值拟合得比较好。另外,利用回归衰减公式计算得到的加速度峰值与预测结果在近震源处也具有较好的相似性。对比的结果证实了利用随机振动理论进行地面运动预测的可行性,该预测结果可为抗震设防提供参考依据,以减少地震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9
第一章 前言  9-23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9-12
  1.2 接收函数的研究现状  12-15
  1.3 Q值研究现状  15-18
  1.4 地面运动衰减关系的研究现状  18-20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20-21
  1.6 本论文的资助项目  21-23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23-33
  2.1 研究区域内的断裂  23-29
  2.2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29-31
  2.3 研究区地震活动性的基本特征  31-33
第三章 接收函数反演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速度结构  33-51
  3.1 P波接收函数理论  34-40
  3.2 接收函数反演速度结构  40-41
  3.3 数据采集与计算  41-44
  3.4 计算结果  44-48
  3.5 结果分析与讨论  48-51
第四章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群速度和衰减系数  51-67
  4.1 群速度  52-56
  4.2 双台法计算面波衰减系数  56
  4.3 数据采集及计算  56-59
  4.4 计算结果  59-67
第五章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Q_β结构  67-75
  5.1 研究区域的Q_β结构  67-69
  5.2 反演结果  69-72
  5.3 分析与讨论  72-75
第六章 普洱、西双版纳地区的强地面运动预测研究  75-103
  6.1 计算理论  75-79
  6.2 壳幔速度结构模型  79-80
  6.3 水平层状介质中两点间的射线追踪  80-82
  6.4 数据采集  82-92
  6.5 计算结果及分析  92-99
  6.6 讨论  99-103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03-107
  7.1 主要结论  103-104
  7.2 创新点  104
  7.3 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104-107
致谢  107-109
参考文献  109-121
附录  121-127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成果  127-128

相似论文

  1. 华北地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研究,P315
  2. 青藏高原东缘深部速度结构远震层析成像,P315
  3. 利用被动源地震剖面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及邻区的深部结构,P631.4
  4. 兰州盆地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建模,P315.31
  5.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的接收函数方法研究,P315.73
  6.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鄂尔多斯东南缘地壳与上地幔结构特征,P542.5
  7. 利用接收函数研究渤海湾盆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P542.5
  8. 应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海南及其邻区地幔转换带结构,P542.5
  9. 利用微振动的台阵记录研究浅部S波速度结构,P315.4
  10. 川西地壳接收函数各向异性的初步研究,P315
  11. 柴西狮子沟地区地震层析成像研究,P631.4
  12. 隔震体系简化模型的参数识别及结构选型研究,TU352.12
  13. 中国及邻区地壳上地幔面波频散层析成像,P542.5
  14. 欧亚大陆及西太平洋边缘海瑞利面波层析成像,P631.44
  15. 首都圈地壳上地幔三维S波速度结构的接收函数研究,P315.31
  16. 大跨度空间结构风振分析应用研究,TU311.3
  17. 青藏高原东缘及龙门山被动源地震剖面及台阵研究,P315.2
  18. 基于独立分量分析的地震多次波压制的研究,P631.4
  19. 中国境内天山的岩石圈速度结构,P315.2
  20. 利用接收函数方法研究华北克拉通地壳上地幔结构,P542.5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球物理学 > 大地(岩石界)物理学(固体地球物理学) > 大地构造物理学、岩组学(构造岩石学) > 地壳运动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