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文选》“七”体源流考论

作 者: 侯蕊
导 师: 聂永华
学 校: 郑州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文选》 “七”体 汉魏六朝 源流 体式 题旨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79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文选》立类,“七”为一体,后世文学总集或类书多因之。“七”体文一般以“七×”名篇,形式上具有“主客问答”、“问对凡七”的特点,主题上或“讽谏”或言“仕隐”,风格上“腴辞云构,夸丽风骇”。而《文选》选三篇“七”体作品具有经典性。综观学界对七体的研究,主要在渊源考辩和“七”可否独立成体等方面,成果颇丰,但在七体渊源、“七”史流变、七体体式和主旨演变等方面,仍有可待发掘的空间。本文以《文选》“七”体作品为视点,考察七体(主要是汉魏六朝时期)的渊源流变,对其文体特征、主旨嬗递、风格特色等进行全面研究。全文除序论和结语外,分上、下篇进行论述。论文的上篇,分“七体起源考辨”、“七体嬗递之迹”及“‘七’与‘赋’和‘骈文’的关系”三部分对七体的形成发展作纵、横地考察,鸟瞰这一文体发展的来龙去脉,并探讨它与同时代紧密相联的其他文体之间的关系,力求立体地呈现其在当时的发展概貌:(一)起源考辨部分,对序论中所介绍的几种主要观点重新梳理辨析,认为:七体的源头具有多元特征——其“讽谏”与“颂美”的创作主旨源于《诗》教,“述客主以首引”的篇章结构继于战国诸子,“腴辞云构”的华丽辞采形式变于楚风屈骚,层层设问、“铺采摛文”的使文之气承于纵横之辞,而以“七”名篇的命名方式又与数字“七”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丰富内涵紧密相联;(二)嬗递之迹部分,从七体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以后等不同时期所体现的不同发展阶段入手,历述这一文体体制初建、发展、兴盛及式微与新变发展历程,并对其原因略加分析;(三)关于“七”与“赋”和“骈文”关系,具体分析考察了“七”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与这两种文体的交叉互渗。“七”作为赋的一个支派,无论起源、内容、主题还是艺术特点,都与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一序七事”的独特篇章体制和“以七名篇”的习惯,又使它有别于普通的赋篇而独成一体;“七”与骈文的纠葛,主要表现于七体促进了骈文的形成发展,而骈文的出现也使七体在语言、形式等方面不断走向骈俪化。论文的下篇,以《文选》所选三篇七体作品为视点,联系现存(主要是十几篇至今保存较为完整)的七体作品,分两部分论述了《文选》“七”体创作体式:(一)“七”的文体特征部分,认为七体谋篇上“一序七事,问对凡七”;行文上体现了高超的论辩艺术,宾客常常是反客为主,以主动姿态,从不同角度层层推演,劝说主人,以达最终目的;旨归上或问疾或仕隐,体现了特定“世情”下士人复杂的创作情感倾向。(二)《文选》“七”体体式部分,从《文选》所录三篇七体作品入手,联系先唐时期其他作品,首先分析其“问疾——招隐——反招隐”作品主题的变迁,然后从“问疾”、“招隐”和“反招隐”三条线索出发,考察其各自的发展状况,分析《文选》“七”作的典型性,同时简析促成七体体式演变的政治环境、文学思潮和社会文化等因素。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序论  8-14
上篇 七体渊源及流变述要  14-33
  一、七体起源考辨  14-23
    (一) 七体起源诸说献疑  14-17
    (二) 数字"七"与七体  17-23
  二、七体嬗递之迹  23-28
    (一) 西汉——体制的初建  23-24
    (二) 东汉——发展  24-25
    (三) 魏晋南北朝——兴盛  25-26
    (四) 隋唐以后——式微与新变  26-28
  三、"七"与"赋"和"骈文"的关系  28-33
    (一) "七"与赋  28-31
    (二) "七"与骈文  31-33
下篇 七体创作体式题旨流变  33-50
  一、"七"的文体特征  33-39
    (一) 命名:"以七×名篇"  33-35
    (二) 谋篇:"一序七事,问对凡七"  35-37
    (三) 行文:高超的论辩艺术  37
    (四) 旨归:问疾与仕稳  37-39
  二、《文选》"七"体主题类型及演变  39-50
    (一) "问疾"类  39-42
    (二) "招隐"类  42-47
    (三) "反招隐"类  47-50
余论  50-51
参考文献  51-55
后记  55-56

相似论文

  1. 藏文目录学源流研究,H214
  2. 汉代“七”体研究,I206.2
  3. 一体式AAOBR反应器处理屠宰废水实验研究,X792
  4. 基于磁栅式导磁套的比例电磁铁关键技术研究,TM574
  5. 貂蝉形象演变研究,I206.2
  6. 中晚唐送别诗研究,I207.22
  7. 先秦秦汉族刑考论,D929
  8. 汉魏六朝与唐宋时期的筝艺美学发展与比较,J632.32
  9. 汉魏六朝咏扇诗文研究,I206.2
  10. 人神之际—昭明太子信仰研究,K239.13
  11. 21世纪中国“下半身”写作源流考论,I207.25
  12. 《文选集注》陆善经注研究,I206.2
  13. 翻译单位视角下《邓小平文选》中“搞”字的英译研究,H315.9
  14. 《邓小平文选》中的公文语用研究,H13
  15. 《吴绛雪诗集》研究与整理,I207.22
  16. 唐后“七”体创作研究,I206.2
  17. 六朝志怪小说中的方士,I207.419
  18. 汉代石刻文献的体式与文字研究,K877.4
  19. 低温下溶解氧和污泥龄对SMBR脱氮性能的影响研究,X703.1
  20. 功能翻译理论视域下的我国新时期政论文汉译英,H315.9
  21. 论《邓小平文选》翻译中的操控因素,H315.9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