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1874年日本侵台期间英国的调停活动研究

作 者: 王秀俊
导 师: 权赫秀
学 校: 东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近现代史
关键词: 日本侵台事件 巴夏礼 威妥玛 调停活动 中日《北京专条》
分类号: K25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111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874年日本侵台行动,是近代日本侵略中国的开端。对这一事件的相关论述,史学界大多集中于中日双方,而对英国的调停活动关注较少,因而对其调停的内在动因、过程及作用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主要运用中日双方的原始史料对这一活动进行梳理,通过研究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的对日交涉活动、驻华公使威妥玛对中日双方的交涉活动,剖析英国外交背后的国家利益。本文共计五个部分,首先分析了英国的对华政策,包括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的英国在华贸易优势和台湾在英国对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接着考察了英国驻日公使巴夏礼的对日交涉活动、驻华公使威妥玛对中日双方的交涉活动,细化英国的调停过程。尽管巴夏礼的交涉没有阻止日本的侵台行动,但对日本的行动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威妥玛则经过多次交涉,调停成功。随后从三个方面分析英国起草的约稿给中日双方带来的理解分歧,以求对中日《北京专条》取得更加全面深入的注解。最后总结英国调停的历史作用,其成功既为以后的英日外交奠定了基础,又为英国在华贸易优势创造了条件,而且在调停中英国还获得了巨大的现实利益。本文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的最终目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通过对英国借调停地位以维持自身利益行为的研究,以对现代外交提供一定的借鉴。它为当今中国更好的处理多边外交、协调各国关系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得失,而且1874年清政府为保台湾领土完整而与日本进行的外交、军事抗争,也为我们今天解决台湾问题,维护祖国统一提供了范例。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7
引言  7-10
  (一)选题的意义  7
  (二)研究现状及本文体系  7-10
一、英国的对华政策  10-13
  (一)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的英国在华贸易优势  10-11
  (二) 台湾在英国对华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11-13
二、巴夏礼公使的对日交涉  13-17
  (一) 日本侵台事件的起因  13
  (二) 巴夏礼公使的对日交涉与日本中止侵台方针的确立  13-15
  (三) 西乡军事冒险后的英日交涉  15-17
三、威妥玛公使对中日双方的交涉  17-25
  (一) 威妥玛公使的对华通报  17-19
  (二) 威妥玛公使对总理衙门的建议  19-21
  (三) 威妥玛公使对中日双方的调停  21-25
四、英国起草的约稿给中日双方带来的理解分歧  25-30
  (一) 对条约中“日本国属民等”等文句的不同理解  25-26
  (二) 对“抚恤银”的不同理解  26-28
  (三) 对条约的内容是否涉及琉球主权归属问题的不同理解  28-30
五、英国调停的历史作用  30-33
  (一) 调停对英日两国关系的影响  30
  (二) 调停对英国在华贸易前景的意义  30-31
  (三) 调停中英国所得的现实利益  31-33
结语  33-35
参考文献  35-38
后记  38

相似论文

  1. “威妥玛式”拼音研究,H195
  2. 威妥玛与《语言自迩集》,H194
  3. 李鸿章与滇案交涉,K256.9
  4. 巴夏礼与中英关系(1841-1861),K252
  5. 盛宣怀与清末铁路总公司研究,K256
  6. 证道与成仁,K256
  7. 1870年代上海城区犯罪时空分析,K256
  8. 论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国人日本观变化,K256
  9. 晚清洋务学堂(1862-1901)教育经费研究,K256
  10. 太平天国与义和团运动的农民斗争心态之比较研究,K256.7
  11. 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K256
  12. 基督教会与19世纪末中国习俗之改良,K256
  13. 黄群宪政实践研究,K256
  14. 分头介入与各自为政,K256
  15. 晚清驻外使臣与西方近代军事技术引进(1875-1895),K256
  16. 李鸿章创办洋务述评,K256.1
  17. 福建船政学堂的办学特色、成效及启示研究,K256
  18. 金登干与中国海关驻伦敦办事处,K256
  19. 王闿运《春秋公羊传笺》研究,K256
  20. 萨拉·康格《北京信札》研究,K256
  21. 郭显德胶东地区传教研究,K256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时期(1860~190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