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分头介入与各自为政

作 者: 徐方
导 师: 王瑞成
学 校: 宁波大学
专 业: 专门史
关键词: 丁戊奇荒 晚清政府 华北士绅 江南士绅 西方传教士
分类号: K25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4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学术界对于“丁戊奇荒”救荒活动的研究,主要试图回答两个基本问题,为什么“丁戊奇荒”中国家和社会都有动用了大量资源投入救灾,而且还有外部世界的资源及救灾模式的介入,仍然造成空前的人口死亡和巨大的社会破坏?这种状况又反映了中国近代救荒体制和中国近代社会怎样的变化?笔者认为要较为完整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并尽可能避免学术界以往研究视角、视野单一的不足。因此,本文尝试跳出“灾荒史”的局限,不再限于灾荒和救灾,而是通过“丁戊奇荒”看干预灾荒的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从“丁戊奇荒”发生和干预主体的介入来看,晚清政府虽未放弃救灾的努力,但财政困难导致其丧失了在救荒中主导作用,华北士绅由于经济实力的下滑,在救灾工作中失去政府和民间的信任,新兴的干预主体——江南绅士和西方传教士——则处于对抗状态。因此,干预主体在介入“丁戊奇荒”时缺乏领导力量,而且互相间缺乏信任,形成了分头介入救灾工作的状况。从“丁戊奇荒”漫延和干预主体赈灾工作的开展来看,晚清政府荒政执行不力,且未能处理好与士绅的关系,丧失了领导其他干预主体的威信和信誉。传教士赈灾活动根本上不为晚清政府所接受,遭到官方和民间的双重抵制。义赈对传统赈灾模式有所突破,逐渐形成了成熟而独立的实践路径。因此,整个赈灾过程中干预主体的行动表现出各自为政的特征。从“丁戊奇荒”善后工作和干预主体提出的善后建议来看,干预主体开展的善后工作,提出的善后建议都依据各自遵循原则和利益诉求,干预主体善后工作的成效和不足,根本上基于他们各自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位置。总之,“丁戊奇荒”中干预主体在中国近代社会中的不同处境和实力变动,使他们难以在救灾的具体行动中相互信任、密切合作,在救灾活动中形成了分头介入和各自为政的局面,未能形成合力,这是造成救灾工作失败的重要原因。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绪论  9-11
  1.1 “丁戊奇荒”概述  9
  1.2 学术回顾与思考  9-10
  1.3 问题与研究路径  10-11
2 “丁戊奇荒”的发生与干预主体的分头介入  11-23
  2.1 国家荒政的启动及其原则  11-15
    2.1.1 轸念民依——灾荒中晚清政府的政治姿态  11-13
    2.1.2 西征、洋务与赈务——灾荒中晚清政府的政策选择  13-15
  2.2 华北士绅社会的困境及其反应  15-19
    2.2.1 脆弱与衰落——华北士绅经济实力的削弱  15-17
    2.2.2 双重困境——华北士绅社会的反应及其后果  17-19
  2.3 传教士救灾与江南义赈的兴起和对抗  19-22
    2.3.1 模仿与抵抗——传教士救灾对江南士绅社会的双重刺激  19-21
    2.3.2 救助山东受灾孩童——江南义赈与传教士救灾的对抗行动  21-22
  2.4 小结  22-23
3 “丁戊奇荒”的漫延与干预主体的各自为政  23-36
  3.1 晚清政府对传教士救灾活动的政策和态度  23-27
    3.1.1 软弱的排斥——晚清朝廷对西方传教士救灾活动的政策及其原因  23-25
    3.1.2 不干涉与不情愿——李提摩太的赈灾活动及其与地方政府的关系  25-27
  3.2 国家荒政的执行和灾荒中的官绅关系  27-33
    3.2.1 报灾、勘灾与放赈——国家荒政的程序及其执行状况  28-30
    3.2.2 帮办与捐输——灾荒中的官绅关系  30-33
  3.3 江南义赈的发展和自立  33-35
    3.3.1 豫赈——江南义赈的独立运作和完善  33-34
    3.3.2 宣传和募捐——江南义赈的自立途径  34-35
  3.4 小结  35-36
4 “丁戊奇荒”的结束与干预主体的不同善后方案  36-41
  4.1 劝农与禁烟——地方政府的善后工作及其局限  36-37
  4.2 赎田与植树——江南士绅的善后建议及其意义  37-39
  4.3 铁路与自由贸易——西方改造华北的构想  39-41
  4.4 小结  41
5 结语:“丁戊奇荒”中干预主体的相互关系透视  41-45
  5.1 各干预主体间的关系及其后果  41-42
  5.2 灾荒中的晚清国家与士绅社会  42-43
  5.3 义赈与江南社会的“中心化”  43-44
  5.4 灾荒中的“冲击与回应”  44-45
参考文献  45-49
在学研究成果  49-50
致谢  50

相似论文

  1. 从英文报刊看新教传教士对中国近代语言文学的认识,I206.6
  2. 谭钟麟与“丁戊奇荒”,K256
  3. 来华传教士在“丁戊奇荒”中的赈济事业,K256
  4. 明末西方传教士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K248
  5. 论晚清政府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K252
  6. 传教士与丁戊奇荒研究,K256
  7. 光绪“丁戊奇荒”与地方政府应对,K256
  8. 晚清灾荒中的乞丐问题,K256
  9. 试论袁世凯派驻朝鲜和清政府对朝鲜全面干涉政策的实施,K256
  10. 浅谈西方传教士对中国近代图书馆产生的影响,G259.29
  11. 曾国荃抚晋赈灾述略,K256
  12. 从藏书楼到近代图书馆,G259.29
  13. 晚清山东地区灾荒救助研究,K252
  14. 李鸿章与“丁戊奇荒”,K256
  15. 旱魃为虐,善与人同,K256
  16. “走西口”历史研究,K249
  17. 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K295
  18. 印花税在中国的移植与初步发展(1903-1927),F812.9
  19. 西方传教士对贵州近代教育的影响,G529
  20. 基督教与近代陕西社会,K294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年) >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 >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时期(1860~190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