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研究

作 者: 王颖
导 师: 李永升
学 校: 西南政法大学
专 业: 刑法学
关键词: 信用卡 透支 善意透支 恶意透支 持卡人 非法占有目的 犯罪数额 协议透支 单位犯罪 滥用信用卡罪
分类号: D92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490次
引 用: 8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信用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项的新型经营业务,以其独具的透支功能在为持卡人提供快捷、方便服务的同时,也为特约商户和发卡行带来了可观的收益。然而,随着国内信用卡业务的日益扩展及发卡量的大规模增加,再加上相关配套建设的落后,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信用体系尚待完善情况下,我国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数量急剧上升,故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本文着重分析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犯罪构成特征,并结合司法实践对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详细、深入的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对立法和司法实践有所裨益。本文分四个部分,约42000字。第一部分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概述。笔者从信用卡所独具的透支功能开始,对善意透支和恶意透支进行分析,明确了两种透支行为的界限标准。接着,笔者回顾了我国关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刑事立法进程,其中包括立法机关的法律和相关决定,行政机关的规定以及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同时与国外的立法现狀相比较,探究中外两种立法模式在罪名设计及罪名构成两方面的区别,为后文论述做好铺垫。第二部分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笔者从客体、客观要件、主体、主观要四个方面件对该罪进行阐释。在客体、“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催收要件”,“非法占有目的”以及对主体范围的理解和认定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客体应当是复杂客体,即信用卡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主要客体是信用卡管理秩序,次要客体是公私财产所有权;“超过规定限额”在目前的金融体制下是不可能的,因为发卡行在发行信用卡时就已经确定了该卡的透支数额,在此范围内是可以随便透支的,然而若达到了这样一个临界点,想超限额透支款项,在技术上是行不通的,即“超过规定限额”透支的信用卡诈骗罪在手段上是不能犯的;而对“超过规定期限”的认定,应根据信用卡的不同种类分别加以认定;笔者从信用卡本身的特质、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功能以及刑法的保障功能和谦抑性原则的要求这三个方面分析得出,“经银行催收不还”应当作为认定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犯罪的必要条件;该罪的主体应当是合法持卡人;经发卡银行催收后归不归还,是认定恶意透支是否成立的一个客观要件,同时也是认定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一个客观标准。但是实践中存在一些例外情形,如尽管持卡人实施了“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的透支行为,而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也没有偿还,但如果行为人确有事实证明未归还并非主观因素造成的,而是因为其他客观因素导致无法归还或者不能归还,则不能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不宜认定其行为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第三部分为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在此部分,笔者讨论了该领域中的罪与非罪、罪数问题、犯罪形态及构成共犯的情形,试图在横向上区别于其他类似的罪名及不构成犯罪的情形,同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论述,意图达到对该罪更清晰的认识。在对罪与非罪的论述中,笔者从恶意透支犯罪数额的计算问题及对行为人协议透支后不归还透支款行为的定性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接着,笔者结合实践论述了构成信用卡诈骗罪的牵连犯、连续犯及徐行犯的情形;在犯罪形态方面,尽管从理论上讲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应该存在未遂的情形,但是立法者出于瞋重认定犯罪、限制处罚范围的考虑,规定构成恶意透支犯罪必须以“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为条件,所以一旦认定持卡人的行为构成恶意透支犯罪,就达到了既遂,因此也就很难有犯罪未遂存在的余地;在实践中,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两种表现形式涉及关于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共犯的认定问题,即“私相授受型”和“内外勾结型”恶意透支。本文最后一部分是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法完善。在此部分,笔者着重探讨单位应否构成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主体,在对肯定说与否定说的比较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单位应当构成该罪的主体。最后站在理论与实践、立法与司法的高度得出本文的核心论点,即将恶意透支型信用卡犯罪从信用卡诈骗罪中独立出来,规定一个单独的罪名——滥用信用卡罪,并将其作为第196条信用卡诈骗罪后独立的一款。具体可设计成:“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期限透支,数额较大,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依照本条第1款的规定处罚。”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3-5
Abstract  5-9
引言  9-10
第一部分 恶意透支信用卡诈骗罪概述  10-18
  一、透支的含义及分类  10-11
    (一) 透支的含义  10
    (二) 透支的分类  10-11
  二、国内立法及其相关规定  11-13
  三、国外立法  13-14
    (一) 未明确规定恶意透支之情形,仍将其划归到诈骗犯罪  13-14
    (二) 将恶意透支独立成罪  14
  四、国内外关于恶意透支的立法比较  14-18
    (一) 罪名设计的比较  15
    (二) 罪名构成的比较  15-18
第二部分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构成要件  18-32
  一、客体要件  18-20
    (一) 关于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客体的三种不同观点  18-19
    (二) 笔者观点及主要理由  19-20
  二、客观要件  20-27
    (一) 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  20-22
    (二) "催收"要件的理解与认定  22-27
  三、主体要件  27-30
    (一) 对"持卡人"含义的不同理解  27-29
    (二) 笔者所持观点及其理由  29-30
  四、主观要件  30-32
    (一) 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理解  30
    (二) 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认定  30-32
第三部分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认定中的疑难问题  32-40
  一、罪与非罪  32-35
    (一) 恶意透支犯罪数额的计算问题  32-34
    (二) 关于对行为人协议透支后不归还透支款行为的定性  34-35
  二、罪数问题  35-37
    (一) 构成牵连犯的情形  35-36
    (二) 构成连续犯的情形  36
    (三) 构成徐行犯的情形  36-37
  三、犯罪形态  37
  四、共同犯罪  37-40
第四部分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立法完善  40-48
  一、主体问题  40-45
    (一) "否定说"与"肯定说"之争  40-41
    (二) 观点评析  41-43
    (三) 关于对单位实施信用卡诈骗罪的处理的争议及分析  43-45
  二、罪名独立问题  45-48
    (一) 恶意透支不同于信用卡诈骗罪的其他四种情形  45-46
    (二) 恶意透支犯罪不具有诈骗罪的基本特征  46-47
    (三) 具体立法建议  47-48
参考文献  48-53

相似论文

  1. 梁丽案研究,D924.3
  2. 论单位犯罪的认定与处罚,D924.1
  3. 我国信用卡感知服务质量实证研究,F832.2
  4. 大学生信用卡顾客忠诚度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F832.2
  5. 基于数据挖掘的信用卡客户激活与响应度研究,F832.2
  6. 信用卡诈骗犯罪相关问题研究,D924.3
  7. 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若干问题研究,D924.3
  8. 信用卡欺诈风险防范法律制度研究,D924.3;F832.2
  9. 单位犯罪主体相关问题研究,D924.1
  10. 智能信用卡管理系统前端展示平台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11. 郏县农信社信用卡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F832.2
  12. 某军兵种医疗改革保障对象满意度主要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R82
  13. 基于XML技术的信用卡安全支付系统研究,TP393.08
  14. 信用卡风险管理法律制度研究,F832.2
  15. 金融诈骗罪“非法占有目的”之研究,D924.3
  16. 信用卡犯罪问题研究,D924.3
  17. 单位犯罪处罚制度研究,D924.1
  18. 非法行医罪的主体相关问题探讨,D924.3
  19. 信用卡犯罪比较研究,D924.3
  20. 信用卡信用风险识别度量研究,F224
  2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卡欺诈风险管理研究,F832.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