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表皮调节素、纤联蛋白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HBV进入肝细胞机理初步研究

作 者: 王峰
导 师: 王国栋;王升启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生物物理学
关键词: 表皮调节素 纤联蛋白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蛋白相互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
分类号: R37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世界范围的严重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但是目前没有特效防治方法,存在的关键问题在于HBV基因组较小,易发生突变,限制了靶向抗病毒药物的发展。最近的研究表明,抑制宿主细胞中某些蛋白的功能可以阻断病毒感染。与病毒基因组相比,人类基因组序列中可能包括更多与病毒复制有关的基因。应用DNA微阵列(芯片)技术系统分析宿主基因表达,是一种从宿主细胞中发现潜在抗病毒靶标的有效方法。本室通过应用基因芯片技术,获得了HBV感染相关的3个关键分子,即表皮调节素(Epiregulin,简称EREG)、纤联蛋白(Fibronectin,简称FN)和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ialoglycoprotein recertor,简称ASGPR)。本实验旨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上述3个关键分子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surface HBV antigens,HBsAg)的相互作用及其在HBV感染肝细胞中的作用,以解释HBV吸附并进入细胞的机理,为基于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新型抗HBV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首次发现EREG和HBsAg存在相互作用,通过构建EREG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肝细胞发现,转染EREG有助于HBsAg对细胞的吸附,因此推测它可以充当胞外可溶性辅助受体,帮助HBV与肝细胞结合,从而有利于HBsAg和膜上受体相互作用以使病毒进入肝细胞。2.采用免疫共沉淀技术,对HBsAg、FN和ASGPR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验证,并将FN和ASGPR分段克隆表达,通过GST-pull down技术筛选了FN、ASGPR与HBsAg相互作用的功能域片段。结果显示FN主要通过其中央细胞结合域的N端及Ⅱ型肝素结合域(HeparinⅡ)与HBsAg相互作用,通过120kD细胞结合域与ASGPR相互作用。ASGPR主要通过其糖蛋白识别结构域(carbohydrate recognition domain,CRD)与FN的相互作用。但采用GST-pull down技术未能筛出ASGPR与HBsAg的互作区域,可能是原核表达的ASGPR功能域片段缺少修饰或实验中所用的相互作用条件不合适。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EREG、FN、ASGPR和HBsAg之间的相互作用,筛选了FN、ASGPR和HBsAg相互作用的功能域,并研究了EREG和HBsAg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HBV进入肝细胞的关系,发现EREG在HBV和肝细胞结合的过程中起着胞外辅助性受体的作用。感染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9
第一章 文献综述  9-17
  1.1 HBV 基因组及编码蛋白  9-10
  1.2 HBV 感染致病关键分子及潜在宿主靶点研究进展  10-15
    1.2.1 当前抗HBV 药物研究现状及宿主靶标学术思想的提出  10-12
    1.2.2 HBV 受体研究进展  12-13
    1.2.3 乙肝病毒研究中尚未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4
    1.2.4 EREG、FN和ASGPR的研究概况  14-15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方法  15-17
第二章 实验材料、仪器  17-22
  2.1 主要试剂及来源  17-18
  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18
  2.3 菌种和质粒  18
  2.4 细胞株和细胞培养  18
  2.5 主要溶液及配制  18-20
  2.6 引物  20-22
第三章 EREG与HBV进入肝细胞关系研究  22-32
  3.1 方法  22-25
  3.2 结果与分析  25-30
    3.2.1 EREG 抗体对HepG2.2.15 细胞培养液中HBsAg、HBeAg 的抑制分析  25-26
    3.2.2 EREG 抗体对HepG2.2.15细胞增殖的影响  26
    3.2.3 HepG2 细胞转染EREG 后 HBsAg 对HepG2 细胞的吸附分析  26-27
    3.2.4 GST 沉降(pulldown)分析EREG 和HBsAg 的体外相互作用  27-28
    3.2.5 免疫共沉淀验证EREG 和HBsAg 之间的相互作用  28-29
    3.2.6 EREG 剂量依赖性的抑制HepG2.2.15 细胞增殖  29-30
  3.3 讨论  30
  3.4 本章小结  30-32
第四章 FN和ASGPR与HBV相互作用关系研究  32-43
  4.1 方法  32-34
  4.2 结果与分析  34-41
    4.2.1 免疫共沉淀证实HepG2.2.15 细胞中FN、ASGPR与HBsAg相互作用  34-36
    4.2.2 FN 各结构域片段的PCR 扩增  36
    4.2.3 FN 各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36
    4.2.4 FN 各重组融合蛋白的可溶性表达  36-37
    4.2.5 FN 各表达产物的 Western 印迹分析及纯化  37-38
    4.2.6 蛋白芯片筛选 FN 与 HBsAg 相互作用的区域  38-39
    4.2.7 GST-pulldown 分析 FN 与 HBsAg、ASGPR 相互作用的区域  39
    4.2.8 ASGPR 与 FN、HBsAg 相互作用功能域研究  39-41
  4.3 讨论  41-42
  4.4 本章小结  42-43
全文总结  43-45
参考文献  45-49
缩略词  49-51
致谢  51-52
作者简介  52

相似论文

  1. 绿茶提取物EGCG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机理研究,R285
  2. 河南省樱桃谷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FNC抗DHBV体内试验研究,S858.32
  3. 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重复单元ORF94的序列差异分析及囊膜蛋白的相互作用,S945.1
  4. 卷曲螺旋蛋白52与TRAF6及其家族成员相互作用对NF-κB通路的影响研究,R363
  5. IHHN、TS的流行病学调查和TSV结构蛋白VP1、VP3相互作用的研究,S945
  6. 安徽省部分地区乙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学初步研究,R512.62
  7. 基于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对乙型肝炎抗HBc和抗HBe的精密测定,R512.6
  8. 恩替卡韦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72周临床疗效观察,R512.62
  9.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尿液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分析,R692.3
  10. 恩替卡韦耐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全基因特征、质粒构建及其挽救治疗,R512.62
  11. 四川省西昌市静脉吸毒人群HIV/HCV/HBV/梅毒新发感染及高危行为变化的研究,R181.3
  12. 青岛地区乙肝病毒BCP基因突变与乙肝相关性原发性肝癌的相关性研究,R512.62
  13. C57BL/6小鼠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模型中细胞因子研究,R512.62
  14.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在人睾丸组织内的表达,R512.62
  15. 大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内PARP-1在VDR转录调节中作用的研究,R541
  16. 高糖对血管内皮细胞凋亡的影响及NO的保护作用,R587.2
  17. 启东肝癌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前C/C区变异与肝癌发生关系的研究,R735.7
  18. HBX在卵圆细胞中上调AKT信号对c-Jun表达的影响,R735.7
  19. 乙肝病毒X蛋白对肝癌HepG2细胞DNA双链断裂修复的影响,R735.7
  20. HBV核心区基因真核表达的实验研究,R512.62
  21. APOBEC-3F和-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及其在细胞中定位研究,R512.6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医学微生物学(病原细菌学、病原微生物学) > 人体病毒学(致病病毒)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