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银行监管新视角——风险交易机制研究

作 者: 田华文
导 师: 王文宁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风险交易机制 官方监管 市场约束 存款保险制度 道德风险 科斯定理 最后贷款人
分类号: F83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经济金融加快了自由化、国际化、一体化进程,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固定汇率制度的瓦解、金融市场的国际拓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以及日趋激烈的竞争使银行赖以生存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生存空间日趋狭小,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一次次惊心动魄的危机、一桩桩意味深远的案例向世人展示:银行业稳健经营的基础已遭到削弱。面对银行业高风险经营的强烈动机,由官方审慎监管、中央银行最后贷款人职能、存款保险制度所构建的银行安全网看似不“疏”实则有“漏”,因其固有的制度性缺陷而显得力不从心;市场约束却姗姗来迟,1997年9月巴赛尓委员会终于将其写进了《银行业有效监管核心原则》,并作为有效银行监管首要原则。虽然市场约束已引起世界各国银行监管当局的高度重视并谋求将其引进自己的监管体系,甚至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市场约束却隐含着一些弊端。所以有必要构建风险交易机制对由官方监管和市场约束打造而成的银行外部监管体系进行矫正与改进。这对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思路:论文由三部分构成,从银行监管理论发展的角度切入,对银行监管的演进与变迁历程进行深入剖析,进而清晰地展现了以官方监管和市场约束为基础的银行外部监管体系的发展轨迹。然后,以此为基础详尽地分析与阐述了风险交易机制的产生缘由、作用机制、有效性以及它与官方监管、市场约束的关系。最后,将注意力转移到用风险交易机制指导我国银行监管实践上来,对其必要性、可行性等进行了仔细分析,旨在为我国银行监管提供参考。这也是文章的归宿和目的所在。 第一章着重阐述了银行监管理论的演进与变迁历程:从20世纪30年代前的自由化时代到20世纪30至70年代的广泛管制时代; 再从20世纪70——90年代的管制向自由化回归时代到20世纪90年<WP=4>代以来的银行监管理论创新。这只是一个引子,旨在让读者对现行银行外部监管体系(官方监管与市场约束)的发展进程与历史渊源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并为下文引入风险交易机制埋下伏笔。第二章是“风险交易机制初探”,这是本文重点所在,焦点集中在风险交易机制的产生缘由、作用机制、有效性以及它与官方监管、市场约束的关系之上。首先,在第一章的基础上对风险交易机制的产生缘由及含义进行了探讨。由于作为现行银行外部监管两大支柱的官方监管与市场约束都各有瑕疵:一方面,官方监管极易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并伴有监管误区、制度扭曲等问题;另一方面,市场约束不仅对系统性风险难以有所作为,而且具有盲目性、随意性、无区别性等缺陷,极易引发市场信心的崩溃。所以,面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潜在负外部性有必要对现行银行外部监管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科斯定定理提供了一条银行监管新思路——风险交易机制,即银行监管当局将不受银行危机“侵犯”的权利授予社会公众和企业,并根据各银行的实力因素、资产结构比率、各项存贷款比例、单个贷款比例、清偿能力、盈利水平、银行管理水平评估、发展前景评估等指标确定各自的可支配风险量,允许其就各自的风险(或超额风险)进行买卖,将风险量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进而达到维护银行体系安全与稳定的目的。其次,作为逻辑的必然发展,进而深入分析了风险交易机制的效力传递渠道以及有效性条件。认为风险交易机制从两条渠道对风险进行防范、控制和化解,其一是银行监管当局对各银行的可支配风险量及其结构进行规定;其二是风险购买者对风险出售行的动态约束(即风险购买者通过出售行的可支配风险量大小及其变化来决定是否签订购买合同、是否终止履行合同所进行的约束)。当然其他市场参与者如债权人、股东等也可通过提取存款或出售该行股票等方式对银行加以约束。但是要保证以上两股约束力量的传导渠道通畅无阻必须有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合格的市场主体和参与者、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严格的市场退出制度、良好的基础设施(如风险计量技术、大量数据的积累以及银行信用评级的开展)等条件。最后,通过对风险交易机制<WP=5>与官方监管、市场约束关系的研究发现风险交易机制并不是官方监管与市场约束的简单复合,而是一个有机的、自成体系的系统,一种机制。这种机制克服了官方监管在处理市场约束缺陷时所带来的不足,把“风险”这种潜在负外部性的定价权交给了“风险”交易者,交给了市场,显得更加公平、更加灵活、更加有效。将更有利于风险的防范与化解,使外部监管系统更加完善、更加严密。第三章在对风险交易机制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探讨之后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在我国建立风险交易机制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这是文章的难点。因为从银行监管角度来研究风险交易机制仅仅是笔者在学习中的一点感受,在理论界与实践中很少有人涉足,所以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处于理论探索阶段。这是难点之一。难点之二是构建我国风险交易机制的条件在我国还不够成熟:信息披露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市场主体及参与者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健全;以市场为导向的退出机制仍是一片空白,政府触角过多涉足此领域;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风险?

全文目录


前 言  13-14
第一章 银行监管发展综述  14-21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前银行监管的由来  14-15
  第二节 20世纪30到70年代的银行监管理论  15-16
  第三节 20世纪70到90年代的银行监管理论  16-19
  第四节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银行监管理论创新  19-21
第二章 风险交易机制初探  21-47
  第一节 风险交易机制的产生及含义  21-32
    一、 现行银行外部监管体系的缺陷  21-24
    二、 风险交易机制的含义  24-28
    三、 风险交易机制的理论依据  28-32
  第二节 风险交易机制的作用过程与有效性分析  32-39
    一、 风险交易机制的作用过程  32-34
    二、 风险交易机制有效性分析  34-39
  第三节 风险交易机制与官方监管市场约束的关系  39-47
    一、 风险交易机制与官方监管、市场约束的统一性  39-42
    二、 风险交易机制与官方监管、市场约束的差异性  42-44
    三、 风险交易机制不是官方监管与市场约束的简单复合  44-47
第三章 构建我国的风险交易机制  47-64
  第一节 我国建立风险交易机制的必要性  47-50
    一、 我国现行外部监管体系呼唤风险交易机制  47-48
    二、 风险交易机制是强化内部控制的有效手段  48-49
    三、 风险交易机制是加入WTO的需要  49-50
  第二节 我国建立风险交易机制的可行性与难点  50-56
    一、 构建我国风险交易机制的可行性  50-52
    二、 构建我国风险交易机制的难点  52-56
  第三节 如何构建我国风险交易机制  56-64
    一、 完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56-58
    二、 培育市场主体  58-59
    三、 处理好市场退出问题  59-61
    四、 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  61-64
参考文献  64-65
后 记  65-66
致 谢  66

相似论文

  1.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IT外包激励机制研究,F426.6
  2. 芜湖市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及其防控研究,F842.6
  3.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模式中的道德风险分析,R197.1
  4.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F832.1
  5. 保险代理激励机制中委托—代理模型分析,F224
  6.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面临的问题与对策,R197.1
  7. 我国期货居间人问题研究,F724.5
  8. 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存款保险定价的实证研究,F224
  9. 我国商业银行危机救助法律制度研究,F832.33
  10. 我国银行业监管中的市场约束问题研究,F832.1
  11. 关于我国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F832.1
  12. 我国金融安全网的建设,F832
  13. 移动号码携带对加强移动运营商间有效竞争的分析,F626
  14.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影响研究,F832.33
  15. 中国存款保险制度设计研究,F832.1
  16. 存款保险制度研究,F822
  17. 监管压力对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的影响研究,F832.33
  18. 商业银行损失补偿与存款保险制度,F832.2
  19. 存款保险制度及定价研究,F832.1
  20. 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的比较研究,F832.1
  21. 浅析存款保险制度在我国的建立,F832.1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金融、银行体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