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社会问题:解析与控制

作 者: 袁浩
导 师: 卜毅然
学 校: 东北财经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因特网 网络社会 网络社会问题 控制手段
分类号: C9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3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社会问题是社会学学科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在给人类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许许多多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并由此产生了传统社会没有的、新型的社会问题——网络社会问题。网络社会问题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广泛存在的,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特点解决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世界性的难题。特别是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来说,如果不解决好这个新型的社会问题,而是任由其滋生蔓延,不仅会给网络技术本身的发展带来不小阻碍,还会给成千上万的网民的生理和心理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严重的影响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破坏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因此分析研究我国当前的网络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希望可以尝试以一种社会学的视角,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外社会学理论为理论指导,在综合考察国内外网络社会现状的基础上,对网络社会问题的类型、有别于传统社会问题的特征、产生的根源和可能带来的后果,有没有可能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等方面进行解释和分析,最终意图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有效的和适度的控制手段。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论文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网络社会以及网络社会问题的内涵。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网络社会概念的界定、兴起的利弊,以及构成网络社会问题所需的条件进行分析,由此对网络社会问题有个最初的、大致的了解和认识,初步展开研究。文章的第二部分主要是从网络社会问题的两种基本类型以及网络社会问题所具有的特征来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各种网络社会问题花样百出,层出不穷,同时也显现出自身独有的一些特征。了解完网络社会问题的类型和特征之后,有必要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和分析。第三部分的内容着重就是分析网络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文章将主要从社会原因、心理因素、文化因素以及网络社会本身的不足和缺陷进行阐述,以此更好的理解网络社会问题之所以会出现并迅速蔓延的根源。通过前文对网络社会问题的类型、特征和产生的原因等进行剖析,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各种网络社会问题或多或少都会对人类社会及广大网民产生各种负面的不利影响,而且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推广,网络社会问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文章第四部分分别都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这种负面影响和发展趋势。文章第五大部分是论文结构的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也是全文的重点。首先通过对欧美、日韩等先进国家对防治网络社会问题的经验分析,然后针对我们国家具体的国情,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防治和控制网络社会问题的具体手段和建议,并由此得出结论:网络社会问题的防治和解决是任重而道远的,需要全世界各个国家、各组织、每个网民个体共同的努力。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的方法进行研究,参考了大量中外学界对网络社会尤其是对网络社会问题的研究成果,包括各种书籍和期刊文献等。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很多学者都是从网络社会问题的某一环节开展研究,较少将自己的研究建立在他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来开展,对网络社会问题全局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还比较少。本文从网络社会概念的界定着手,针对当前网络社会的发展现状以及随之出现的新的问题,对网络社会存在的社会问题进行全局性的分析和探讨。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10
1 网络社会网络社会问题的内涵  10-14
  1.1 网络社会概念界定  10-11
    1.1.1 两种网络社会  10-11
    1.1.2 网络社会兴起带来的利弊  11
  1.2 网络社会问题的内涵  11-14
    1.2.1 社会问题的构成要素  11-12
    1.2.2 构成网络社会问题需要具备的条件  12-14
2 网络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与特征  14-23
  2.1 网络社会问题的基本类型  14-19
    2.1.1 越轨行为性网络社会问题  14-18
    2.1.2. 解组性网络社会问题  18-19
  2.2 网络社会问题的特征  19-23
    2.2.1 存在范围的普遍性  19-20
    2.2.2 存在性质的客观性  20
    2.2.3 形成机制的高技术性  20
    2.2.4 主观认定上的文化差异性  20-21
    2.2.5 影响后果的严重性和隐蔽性  21
    2.2.6 后果控制和责任认定的艰难性  21-23
3 网络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23-30
  3.1 社会原因分析  23-24
    3.1.1 道德约束的缺失  23
    3.1.2 网络生活特点的催生  23-24
    3.1.3 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网络管理落后  24
  3.2 网络自身的不足  24-26
    3.2.1 网络技术监控不完善  24-25
    3.2.2 网络社会发育的先天不足  25-26
    3.2.3 法律监控滞后  26
  3.3 心理原因分析  26-28
    3.3.1 无罪感  26
    3.3.2 好奇心心理  26-27
    3.3.3 利益的驱使  27
    3.3.4 攻击报复  27
    3.3.5 政治动机  27-28
  3.4 文化原因分析  28-30
    3.4.1 西方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和冒险精神的影响  28
    3.4.2 功利主义的影响  28
    3.4.3 黑客文化的推动  28-30
4 网络社会问题对我国社会的影响和发展趋势  30-34
  4.1 网络社会问题对我国社会的不利影响  30-32
    4.1.1 危害国家的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  30
    4.1.2 扰乱经济秩序,造成经济损失  30-31
    4.1.3 引起社会道德水平的下降,人际关系淡漠  31
    4.1.4 导致人们动手实践能力下降,素质退步  31-32
  4.2 网络社会问题的发展趋势  32-34
    4.2.1 网民更多,问题蔓延迅速,危害更严重  32
    4.2.2 上网动机、形式日益复杂化  32-33
    4.2.3 行为主体高低性更加明显  33
    4.2.4 国际化趋势显现  33-34
5 应对网络社会问题的对策  34-43
  5.1 不同国家对网络社会问题的防治措施  34-36
    5.1.1 英美的措施和手段  34-35
    5.1.2 德法的经验  35
    5.1.3 日本和韩国的防治措施  35-36
  5.2 中国该如何控制和防治网络社会问题  36-43
    5.2.1 如何学习借鉴各国的先进经验  36
    5.2.2 网络社会问题控制的有关概念界定  36-37
    5.2.3 不同类型的控制手段  37-43
结论  43-44
参考文献  44-46
后记  46-47

相似论文

  1. 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G641
  2. 采用IGMP报文的因特网IP级拓扑测量方法研究,TP393.02
  3. 中国鸟类检索查询系统的构建,Q958
  4. “人肉搜索”引发的网络伦理问题研究,B82
  5. 建构主义与网络环境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G633.41
  6. 网络社会失范行为的强制性约束与思想引导研究,C912.6
  7. 从“网络社会理论”管窥卡斯特利斯传播思想,G206
  8. IPSec协议在软基站平台下的应用与实现,TP393.08
  9. 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网络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B844.2
  10. 网络虚拟社会的诚信道德建设研究,D648
  11. 论网络社会发展对国家权力的影响,D034
  12. 网络人际交往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C913.5
  13. 社会网络支持视域下的农村老年人贫困研究,C913.6
  14. Blog系统的设计与实现,TP393.092
  15. EPON系统在绵阳广电网络的应用,TN948.3
  16. 论网络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D923
  17. 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提升问题研究,D630
  18. 社会资本视域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协同治理,G206
  19. 当前乡村社会关系网络研究,C912.82
  20.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就业的困境及社会支持问题研究,G647.38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