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蒙古族民间“文化符号”考察与区域文化特征

作 者: 姜哲
导 师: 乔晓光
学 校: 中央美术学院
专 业: 民间美术研究
关键词: 北部通道 多部族 十三敖包 色彩与方位 百眼窑 石圈墓 天葬(野葬) 服饰符号 马具 蒙古包 通天观念
分类号: J2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344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蒙古族民间美术的调查与研究一直是中国民间美术研究中十分薄弱的一环,基本上没有形成对所在区域文化的系统研究与清晰归纳。而它作为古老的游牧文化的遗存与延续,在中国多源一体的民间文化中即是相对独立的重要区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整个北方民间文化面貌产生影响;同时它也是历史上东西方游牧文化交流、融合的民间文化遗存与见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对蒙古族民间文化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以民间“文化符号”为线索,探讨其区域文化的基本面貌与文化特征,是对蒙古族民间文化遗产研究的重要方面,也是蒙古族民间文化类型深入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即拟在此方面,综合特定考察点的“文化符号”、口传文化、历史文献及可比的考古材料,以“文化符号”的“共时性”研究为途径,对区域文化特征等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全文目录


术语说明  5-6
一、 引言  6-11
  1、 选题  6-8
    1.1 ——选题的解释  6-7
    1.2 ——选题的研究方法  7
    1.3 ——选题回避部分  7-8
  2、 现有研究综述  8-9
    2.1 一般性民间美术研究与研究方法概述  8-9
    2.2 ——蒙古族民间美术研究现状  9
  3、 研究目的及价值估计  9-11
    3.1 ——以往研究尚待解决的问题  9-10
    3.2 ——价值估计  10-11
二、 内蒙古中东部、蒙古族民间“文化符号”个案调查与研究  11-92
  1、 北部牧区民间“文化符号”个案调查  12-43
    1.1、 北部区位空间的共性特征与族群背景  12-40
      1.1.1 十三敖包  13-19
      1.1.2 百眼窑壁画的“天葬”与“敖包”图示  19-26
      1.1.3 “石圈墓”与蒙古包  26-32
      1.1.4 服饰、马具符号  32-40
    1.2 结论一、北部牧区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通天观念与“二分”现象  40-43
  2、 中部区农牧交错带“呼日格”嘎查个案调查  43-59
    2.1、 区位空间与民族迁徙背景  43-44
    2.2、 主要符号类型  44-56
      2.2.1 “马海靴”  44-48
      2.2.2 “长马甲”与烟荷包  48-49
      2.2.3 “方坟”与“靠背石”  49-52
      2.2.4 摇车与“十”符  52-54
      2.2.5 “朝尔”(马头琴)与“四胡”  54-56
    2.3、 结论二:东蒙农牧交错地带的地域性民间文化特征  56-59
  3、 南部农业区村落“佛寺村”个案调查  59-74
    3.1、 区位空间与民族迁徙背景  59-60
    3.2、 主要符号类型考察  60-72
      3.2.1 “海青房”  60-64
      3.2.2 “墙花”  64-66
      3.2.3 “瑞应寺”、“面人别愣”与喇嘛教  66-68
      3.2.4 “关公”的存在  68-69
      3.2.5 变动的佛龛  69-70
      3.2.6 长柳树的坟丘  70-71
      3.2.7 有“院门”的敖包  71-72
    3.3、 结论三:生产方式改变后的游牧文化遗存与变迁  72-74
  4、 库伦旗“幻顿”个案调查  74-92
    4.1 “博文化”、“幻顿”与族群背景  74-90
      4.1.1 “勒勒车”与祭天  77-79
      4.1.2 “八方旗”、“九色旗”与“五花旗”  79-82
      4.1.3 “昂道”(翁衮)  82-88
      4.1.4 符印  88-90
    4.2、 结论四:“幻顿”(蒙古博)文化的观念与对民间文化的深层影响  90-92
三、 结论  92-95
  1、 北部牧区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的通天观念与“二分”现象  92-93
  2、 为代表的东蒙农牧交错地带的调查表明  93
  3、 佛寺村的民间文化符号  93-94
  4、 “幻顿”(蒙古博)文化的观念与对民间文化的深层影响  94-95
四、 附录:1、论文附表一:佛寺村及周边地域蒙古族民居调查表  95-103
  2、 论文附表二:拉西朋斯克“幻顿”服饰、法器登记表  97-102
  3、 论文附表三:拉西朋斯克“幻顿”祭天、行博治病受众群体情况略表  102-103
五、 主要参考书目  103-104

相似论文

  1. 新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符号象征,J523.5
  2. 影视服饰的符号意义及文化传播效应,J918
  3. 土家族服饰符号语义探析,K892.23
  4. 消费文化语境下服饰图像符号的美学研究,TS941.11
  5. 传统蒙古包装饰研究,J525
  6. 蒙古包创新设计研究,J525
  7. 中国服饰对西方服饰的美学影响,J523.5
  8. 蒙古包物质文化研究,K892.3
  9. 哈尼族女性传统服饰及其符号象征,C955
  10. 从生态民俗学角度研究蒙古族风格的室内设计,J525.1
  11. 关于蒙古包的审美研究,J525.1
  12. 与生活对话,J209.2
  13. 荷兰的面孔,J209.563
  14. 实景与虚境,J209.2
  15. 西域画风对晋唐绘画的影响,J209.2
  16. 女性美的不同诠释,J209.1
  17. 中国古代绘画的隔代继承现象,J209.2
  18. 从文本到绘画:《洛神赋图卷》、《女史箴图卷》、《列女仁智图卷》研究,J209.2
  19. 图像中“侠”的衍变,J209.2
  20. 毛泽东时代的现代性想象,J209.2
  21. 从滕固的交游看其美术史学思想的渊源及形成,J209.2

中图分类: > 艺术 > 绘画 > 绘画理论 > 绘画艺术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