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高校师生关系及师生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作 者: 杨冯
导 师: 鞠玉翠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学原理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师生交往 交往教育理论
分类号: G45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5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来看,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背景下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活动的始终,并且会对教育效果和学生发展产生直接影响;从现实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作为教师,笔者可以亲身体会到师生关系的重要性。近年来,笔者身边发生的师生关系问题、新闻中频现的师生冲突等都促使笔者开始关注和思考师生关系问题。根据相关研究,目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着较大的问题,那这些问题具体而言是什么、因何而起、有何影响、又该如何解决呢?本文将根据笔者所浅涉的教育理论,主要是交往的教育理论,对当前师生关系和交往现状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访谈和分析,从师生交往的角度尝试对以上问题进行回答。交往即“与他人共在”,是人生在世的基本方式之一。人是交往的产物,且人只有在交往中才成其为人。交往是人对自身的修复、补充和拓展。本文以师生交往为切入点来探索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发现造成当前师生关系不佳的关键原因正是师生之间交往的缺失。总体而言,当前师生交往不足,交往频率较低,交往的内容以课业学习为主,未能深入到其他与人的全面发展有关的主题,部分师生的主动交往意愿较低等等。本文的调查和分析表明师生关系不佳与交往不足的现象与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息息相关,同时也受到社会环境和教育体制的客观影响,本文尝试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建议。鉴于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推动者,本文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提出如何增强师生交流,提出教师首要的应当扭转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动建立以师生交往为基础的师生关系,积极推行师生交往,并要以关怀学生的心态进行交往,不停留于表面的、制度化的交往,同时提出教师们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以进行对等的、相互尊重的交往等。师生交往的增进可以直接地改善师生关系,但要使得这种改善持久而深入,其他客观因素也必须考虑,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教育目标的转变,要切实地践行“以人为本”的目标,此外,还要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推行“教授治校”等实践来去除教育行政化,以此改变当前的教育环境,为深入的师生交往、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条件。最终,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促进教师的主动改进和客观教育环境的转变,以增进师生交往,改善师生关系,最终达到提高教育的目标。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1
1. 导言  11-15
  1.1 研究的缘起  11-13
  1.2 研究关注的问题  13-14
  1.3 研究方法和过程  14-15
2. 文献综述  15-33
  2.1 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意义  15-19
  2.2 师生关系的特征与形成  19-21
  2.3 灌输式和提问式教育  21-23
  2.4 交往教育理论  23-27
    2.4.1 交往行动理论  24-25
    2.4.2 "我与你"式的人际关系  25-27
  2.5 师生关系调查研究  27-28
  2.6 师生关系的变迁  28-31
  2.7 文献综述小结  31-33
3. 某高校师生关系现状调查及分析  33-55
  3.1 师生满意度及师生交往问卷调查  33-39
    3.1.1 师生满意度及师生交往总体调查  34-36
    3.1.2 师生交往频率、内容和方式调查  36-38
    3.1.3 师生交往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  38-39
  3.2 师生交往访谈  39-45
    3.2.1 教师:我的职责是教学  40-41
    3.2.2 教师:教学理论与实践的鸿沟  41-43
    3.2.3 学生:学业至上  43-45
  3.3 讨论分析  45-55
    3.3.1 师生冲突和疏离的多种研究角度  46-48
    3.3.2 传统师生关系不再适合  48-50
    3.3.3 教育环境:不被重视的师生关系  50-51
    3.3.4 师生交往:未能触及心灵深处  51-55
4. 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55-70
  4.1 教师的推动作用  55-63
    4.1.1 教师观念的转变  56-58
    4.1.2 施行基于关心的师生交往  58-61
    4.1.3 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61-63
  4.2 其他因素  63-70
    4.2.1 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64-66
    4.2.2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并合理分配  66-67
    4.2.3 学校教育中的去行政化  67-68
    4.2.4 平衡集体教育与个人发展  68-70
5. 结语  70-72
6. 参考文献  72-76
7. 附录  76-79
  附录一  76-78
  附录二  78-79
8. 致谢  79

相似论文

  1. 美国社区学院师生关系及其启示,G648.6
  2. 新型师生关系与后进生转化问题研究,G456
  3.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师生关系构建研究,G715
  4. 新课程改革下高中化学教学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研究,G633.8
  5. 生命关怀视域下高校师生关系的建构,G645.6
  6. 小学课堂师生交往中学生话语权问题研究,G622.4
  7. 博士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关系的重构,G643
  8. 论书院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G649.299
  9. 论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重构,G645.6
  10. 近三十年来我国“师生关系”的再研究,G456
  11. 德育视角下的高校师生关系研究,G645.6
  12. 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及网络工具的应用研究,G645.6
  13. 试论新课程下历史学科课堂内的研究性学习,G633.51
  14. 在多维互动教学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G633.2
  15. 师生关系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的研究,G456
  16. 如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G456
  17. 基于Web2.0的高校师生交互平台研发,TP393.02
  18.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研究,G645
  19. 现代高校师生关系研究,G645.6
  20. 对话理论背景下的中学师生关系建构探究,G635.6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师生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