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沉默权问题研究

作 者: 赵轩
导 师: 刘根菊
学 校: 中国政法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有限沉默权 问题研究 沉默权制度 必要性与可行性 无罪推定原则 诉讼构造 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 法律文化传统 中国法学界 侦查水平
分类号: D915.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36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沉默权在西方国家历来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在中国,伴随着刑事诉讼法民主化、法治化的脚步,它也逐渐成为中国法学界的亮点。本文立足于中国问题,采用历史的、比较的方法,在对沉默权基本原理进行阐释的基础上,论证了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继而,提出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的制度框架。本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沉默权的含义与历史沿革。本部分重点对沉默权的历史脉络进行勾画,阐述沉默权在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产生和发展状况,以及沉默权保障的国际化的趋势。此外,为了行文的方便,笔者还对沉默权与相邻问题(包括“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口供、刑讯逼供、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等)的关系作了概括的叙述。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沉默权的价值分析。包括沉默权的正面价值和负面价值,沉默权价值的实现以及沉默权的负价值及其克减。这一部分是对首部分的深化,同时,也是对第三部分的铺垫。 第三部分,论证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从必要性的角度看,确立沉默权有利于保障人权;有利于保持控辩双方平等,进而实现现代诉讼构造的合理与均衡;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实行无罪推定原则的需要;确立沉默权制度可以避免警察等司法官员的暴力行为,进而提高我国法治化水平;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同国际接轨的需要。 从可行性的角度讲,我国现行立法并未完全排斥沉默权存在的空间,而且,现行诉讼构造(特别是侦查模式)可以容纳沉默权;现行侦查水平、能力较低也不足以构成否定沉默权的充分理由;现存的法律文化传统并不绝对抵制沉默权的引入。 第四部分,提出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的若干设想。具体包括,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的内容以及实现有限沉默权的配套措施。笔者认为,确立沉默权的同时,还应当保证在立法上完全确立无罪推定原则;完善权利告知制度;建立对实行沉默权的监督机制;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取证手段与力度,唯有如此,才能够切实保障沉默权的最终实现。

全文目录


前言  7-8
一、 沉默权的含义与历史沿革  8-20
  (一) 沉默权的含义  8-9
  (二) 沉默权的起源与演变  9-12
    1 沉默权在英国的产生和发展  9-10
    2 沉默权在美国的确立和发展  10-11
    3 大陆法系国家中沉默权的确立和发展  11
    4 20世纪后半期,一些国家对沉默权的限制  11-12
    5 沉默权保障的国际化  12
  (三) 沉默权与相邻问题的关系  12-20
    1 、 沉默权与“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  12-15
    2 、 沉默权与口供的关系  15-17
    3 、 沉默权与遏制刑讯逼供的关系  17-18
    4 、 沉默权与非法证据排除原则的关系  18-20
二、 沉默权的价值分析  20-24
  (一) 沉默权的价值  20-22
  (二) 沉默权价值的实现  22-23
  (三) 沉默权的负价值及其克减  23-24
三、 我国确立沉默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4-31
  (一) 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必要性  24-27
    1 沉默权制度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基本的权利保障机制,促进中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民主化  24
    2 沉默权可以加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防御力量,以维护诉讼结构的平衡  24-25
    3 确立沉默权制度是实行无罪推定的需要  25
    4 确立沉默权制度可以避免警察等司法官员的暴力行为,进而提高我国的法治化水平  25-26
    5 确立沉默权制度是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26-27
  (二) 我国确立沉默权制度的可行性  27-31
    1 现行立法并未完全排斥沉默权存在的空间  27
    2 现行诉讼构造(特别是侦查模式)可以容纳沉默权  27-28
    3 现行侦查水平、能力较低也不足以构成否定沉默权的充分理由  28-29
    4 现存的传统法律文化并不绝对抵制沉默权的引入  29-31
四、 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制度的思考  31-38
  (一) 构建我国有限沉默权的内容  31-33
  (二) 有限沉默权在诉讼阶段的具体表现  33-34
  (三) 实现沉默权的配套措施  34-38
    1 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创造兼容沉默权的氛围  34
    2 相关制度和程序上的配套  34-36
    3 沉默权与现行立法规定的协调  36
    4 加大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取证手段与力度  36-38
结论  38-39
参考文献  39-41
后记  41

相似论文

  1.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412.6
  2.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G641
  3. 近10年我国高等教育经济问题研究,G649.2
  4. 老城区居民参与问题的研究,C916
  5.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问题研究,G623.24
  6.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研究,G633.6
  7. 信用卡诈骗犯罪相关问题研究,D924.3
  8. 渎职罪因果关系具体认定问题研究,D914
  9. 我国出入境管理法治化研究,D922.14
  10. CALL在印尼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问题研究,H195
  11. 藏东地区水电发展对策研究,F426.91
  12. 发展文化生产力的问题研究,G124
  13. 我国高等院校服装表演专业实施音乐教育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究,J60-4
  14. 论“法庭之友”制度之引入,D997
  15. 刑事诉讼构造的初步分析,D925.2
  16. 一事不再理原则研究,D925.2
  17. 群体性事件法律问题研究,D922.14
  18.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审判实务研究,D922.16
  19. 劳动合同单方解除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922.5
  20. 江西省干部双重管理体制问题研究,D262.3
  21. CI设计在体育产业中应用的若干问题研究,G80-0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学各部门 > 诉讼法 > 刑事诉讼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