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赖声川相声剧研究

作 者: 陶也
导 师: 林婷
学 校: 福建师范大学
专 业: 戏剧戏曲学
关键词: 赖声川 相声剧 相声 贝克特
分类号: J8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9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1985年,赖声川领导表演工作坊创作了《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相声剧便在台湾出现。循着台湾小剧场运动的发展足迹,笔者发现《那一夜,我们说相声》成功的原因在于赖氏灵活运用了相声的喜剧性和公共论坛的功能,因此在如何汲取传统艺术精华以激活现代戏剧的活力的问题上,赖声川相声剧的创作无疑能给我们提供富有启示性的经验。探寻赖氏创作的一系列相声剧,我们可以看到相声剧在发展过程中经历着传承和演变。主题上,赖氏相声剧保持了对政治、文化、思想乃至社会方方面面的反思;结构架设上,则始终运用相声小段落填充秀场大框架,表现出明显的延续性。至于在集体即兴创作方法的使用上则存在着微妙的变化。相声剧出现之后,仍有一大部分观众对相声和相声剧的界定不清晰,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明确相声剧对传统相声的吸收与改造。笔者发现相声剧中的相声段子在表演过程中,常常会应戏剧的需要而改变表演方式,以达到为戏剧效果服务的目的。最后笔者分析贝克特对赖氏相声剧创作的影响,发觉贝克特对现代人生存的异化状态的表现在赖声川相声剧中也得到了延承。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4
中文文摘  4-6
目录  6-8
绪论  8-12
  一、相声剧的创作、演出、接受概况  9
  二、相声剧的创作方法  9-10
  三、相声剧的社会功能  10
  四、相声剧的艺术思维  10-12
第一章 相声剧的出现  12-16
  第一节 台湾实验剧场的集大成者  12-13
  第二节 《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取得成功的原因  13-15
  第三节 相声剧的出现  15-16
第二章 相声剧的发展与演变  16-32
  第一节 表演工作坊相声剧的发展历程  16-24
  第二节 集体即兴创作的演变  24-32
    一、《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的创作过程  25-26
    二、《千禧夜,我们说相声》的创作过程  26-32
第三章 相声剧对传统相声的吸收与改造  32-40
  第一节 传统相声的形式与结构  32-33
  第二节 赖声川相声剧中的相声分析  33-38
    一、相声剧中的"单口相声"  33-34
    二、相声剧中的"对口相声"与"群口相声"  34-38
  第三节 相声精神的保留  38-40
第四章 贝克特对赖声川相声剧的影响  40-50
  第一节 《克拉普的最后一盒录音带》与《台湾怪谭》  40-43
    一、相似的主题:时间、存在、孤独、死亡  40-42
    二、相似的创作技巧  42-43
  第二节 《等待戈多》与《千禧夜,我们说相声》  43-50
    一、结构层面的比较  43-47
    二、等待主旨的比较  47-50
结论  50-52
参考文献  52-54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54-56
致谢  56-58
个人简历  58-60

相似论文

  1. 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分析相声中的幽默语言,H13
  2. 天津文化产业中的相声演出市场研究,G124
  3. 创意·戏剧·人生,J824
  4. 清末相声的产生研究,J826
  5. 言语幽默解读机制的三维认知分析,H030
  6. 相声语言中包袱生成过程的模因论分析,H13
  7. 《这一夜,Women说相声》言语幽默制笑机制的语用学分析,H136
  8. 托马斯·贝克特死因探析,K561.32
  9. 混沌的建构,I562
  10. 空洞的时间,I5
  11. 贝克特戏剧情境研究,I561.073
  12. 静止戏剧:从梅特林克到贝克特,I56
  13. 概念整合理论对相声的解释力,H15
  14. 论贝克特《瓦特》中的不确定性,I562
  15. 从图式理论初探相声中的幽默,H15
  16. 在对话中探寻自我,I712.074
  17. 存在的荒诞与救赎的渴望,I106.3
  18. 论相声表演艺术的重要特质及其独特性,J827
  19. 从关联理论初探中国相声中的幽默,I207.36
  20. 关于中国相声中的刻意曲解的语用研究,J826

中图分类: > 艺术 > 戏剧艺术 > 中国戏剧艺术 > 话剧艺术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