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杆菌介导的抗虫基因的共转化研究

作 者: 张平
导 师: 潘学彪;陈宗祥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作物遗传育种
关键词: GNA 水稻 褐飞虱 抗性鉴定 抗性表现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3年
下 载: 13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雪花莲凝集素(GNA)具有较强的抗虫性已被证实,目前该类基因已被导入多种作物并表达对蚜虫、褐飞虱具有一定的抗性。在水稻上,已获得多份抗褐飞虱的转GNA基因的水稻纯系,但有关抗性鉴定和选育过程的报道较少,且方法也不一致。为了适应对转基因后代的连续抗性鉴定和高效选育,我们改进了稻飞虱抗性鉴定技术和程序,用此程序对转GNA基因的水稻后代进行了连续世代的抗性鉴定,在T2代即可较准确地选到抗性纯合系,结果表明: (1)利用改进的稻飞虱抗性鉴定技术和程序,对转GNA基因的水稻后代进行了连续世代(T0~T3)的抗性鉴定,获得17份抗性纯合系,其抗性多数介于抗虫对照(IR36)与各自受体亲本之间。 (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转基因材料R507、R818与各受体亲本间在稻飞虱抗性水平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F值分别为:20.7227、50.7219。它们与抗性对照IR36之间也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F值分别为:2.9376、11.9270,其中3份R507的转基因纯系(R507G-3-1、R507G-7-4、R507G-3-2)与IR36间无极显著差异,根据其受害级别,R507G-3-1被认为已达到抗的水平,其余16份抗性纯合系均属于中抗水平。 (3)对R507转基因后代而言,同一转化子内不同纯系间的抗性水平无显著差异,而R818的转基因后代中,同一转化子内的不同纯系间的抗性出现了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R507的各个转化子间以及R818各转化子间的抗性差异不显著,F值分别为1.0883、0.9481。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10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0-34
  1 根癌农杆菌Ti质粒介导基因转化  10-21
    1.1 根癌农杆菌的研究历史  10-12
    1.2 根癌农杆菌的生物学特性  12-13
    1.3 根癌农杆菌的转化过程及其原理  13-16
    1.4 根癌农杆菌侵染植物细胞的分子生物学机理  16-19
    1.5 农杆菌的侵染能力及其特异性  19-20
    1.6 根癌农杆菌转化系统的评述  20-21
  2 抗植物虫害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21-32
    2.1 B.t.毒蛋白基因  22-26
    2.2 植物外源凝集素基因  26-27
    2.3 蛋白酶抑制剂(proteinase inhibitor,PI)基因  27-30
      2.3.1 丝氨酸类蛋白酶抑制剂  28-29
      2.3.2 巯基蛋白酶抑制剂(Ori)  29-30
    2.4 其他类型的抗虫基因  30-32
      2.4.1 胆固醇氧化酶基因  30
      2.4.2 营养杀虫蛋白基因  30-31
      2.4.3 系统肽基因  31
      2.4.4 核糖体失活蛋白基因  31
      2.4.5 几丁质酶基因  31
      2.4.6 异戊烯转移酶基因  31-32
      2.4.7 非蛋白类杀虫剂调控基因  32
  3 国内外共转化研究概况  32-34
第二部分 水稻GNA基因后代对褐飞虱的抗性研究  34-44
  1 材料与方法  34-37
    1.1 材料来源  34-35
    1.2 试验设计  35-37
      1.2.1 褐飞虱的繁殖  35
      1.2.2 接虫鉴定  35-36
      1.2.3 抗性调查  36-37
  2 结果分析  37-41
    2.1 接虫效果分析  37
    2.2 各个世代的抗性鉴定  37-39
      2.2.1 T_0代、T_1代的抗性鉴定  37-38
      2.2.2 T_2代、T_3的抗性鉴定  38-39
    2.3 GNA转基因水稻纯系的抗性分析  39-41
  3 讨论  41-44
    3.1 转基因水稻的抗性鉴定  41-42
    3.2 田间抗性鉴定的规模和准确性是高效鉴定选育的关键  42
    3.3 转基因水稻材料的抗性分析  42-44
第三部分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三类抗虫基因导入水稻  44-61
  1 材料和方法  44-51
    1.1 试验材料  44-45
      1.1.1 供试水稻品种  44-45
      1.1.2 质粒及菌株  45
    1.2 培养基  45-46
    1.3 水稻愈伤组织的诱导  46-47
      1.3.1 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46-47
      1.3.2 水稻幼胚愈伤组织的诱导  47
    1.4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及水稻的转化  47
      1.4.1 根癌农杆菌的培养  47
      1.4.2 水稻材料与农杆菌的共培养转化  47
    1.5 抗性愈伤组织的筛选及植株的再生  47
    1.6 水稻诱导、再生及转化频率的计算  47-48
    1.7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48-51
      1.7.1 转基因水稻植株总DNA的提取  48
      1.7.2 PCR分析  48-51
  2 结果与分析  51-59
    2.1 组培因素的研究  51-54
      2.1.1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水稻成熟胚愈伤组织诱导能力的影响  51
      2.1.2 添加ABA对水稻愈伤组织诱导频率和生长状态的影响  51-52
      2.1.3 不同碳源搭配对籼稻愈伤生长的影响  52-53
      2.1.4 蔗糖浓度对提高粳稻抗性愈伤率的影响  53-54
    2.2 愈伤组织筛选的研究  54-55
      2.2.1 筛选剂潮霉素浓度对愈伤筛选的影响  54-55
      2.2.2 头孢霉素和羧苄霉素的抑菌效果及对愈伤生长的影响  55
    2.3 愈伤组织分化的研究  55-56
      2.3.1 不同的激素配比对愈伤组织分化率的影响  55-56
      2.3.2 筛选压和筛选时间的选择  56
    2.4 利用农杆菌法转化水稻获得转基因植株  56-59
      2.4.1 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获得  56-57
      2.4.2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57-59
  3 结论与讨论  59-61
    3.1 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59-60
    3.2 农杆菌的共转化  60-61
参考文献  61-69
致谢  69

相似论文

  1. 水稻茎叶特异表达基因启动子的筛选及分析,S511
  2.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S435.111.4
  3. 褐飞虱海藻糖酶特征分析及外源化合物的抑制作用,S433.3
  4. 水稻OsNAR2.1参与硝酸盐调控根系生长的机制,S511
  5. 转基因水稻对肉仔鸡饲用安全性研究,S831.5
  6. 基于线虫群落分析的转Bt水稻土壤生态风险评价,S154.1
  7. 水稻黄单胞菌t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
  8.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S511
  9. 转基因稻米及其米制品外源重组DNA的检测,S511
  10. 粳米脂肪含量的氮素效应及其与米粉理化特性的关系研究,S511.22
  11. 水稻硝转运蛋白基因OsNRT1.1a和OsNRT1.1b的功能研究,S511
  12. 水稻硝酸盐转运蛋白基因OsNRT1.2和OsNRT1.5超量表达材料的功能鉴定,S511
  13. 硅、硫对水稻砷吸收、积累的影响机制研究,S511
  14. 利用RNA瞬时干扰技术研究甘油二酯激酶基因在水稻响应激发子木聚糖酶和盐处理中的作用,S511
  15. 水稻胁迫应答基因3’UTR模体及相关miRNA的生物信息学研究,Q943.2
  16. 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太湖地区水稻土团聚体颗粒组的细菌、真菌多样性研究,S154.3
  17. 太湖地区水稻土有机碳空间表征尺度效应研究,S158
  18. 褐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为害后水稻的光谱特征,S435.112
  19. 褐飞虱抗药性监测、对噻嗪酮的抗性风险评估及生化机理研究,S435.112.3
  20. 申嗪霉素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油菜菌核病菌的生物学活性及抗性风险评估,S435.111
  21. 水稻对黑条矮缩病抗性鉴定方法的建立及感病生育期的研究,S435.111.4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