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中吸附和置换过程的分子模拟研究

作 者: 吴瑕
导 师: 白姝
学 校: 天津大学
专 业: 生物化工
关键词: 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 分子动力学模拟 粗粒化模型 吸附过程 置换过程 蛋白质构象转换
分类号: O657.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HCIDC)将置换操作模式应用于疏水电荷诱导色谱,在抗体分离纯化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其过程和机理不明,影响其工业化应用。本文利用粗粒化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HCIDC的微观动态过程,考察其影响因素并解析其作用机理。首先通过均匀排布球形粒子的正六边形平板模拟色谱基质,其上偶联配基5-氨基吲哚。采用连接配基的两平行平板模拟色谱孔道,以溶菌酶为目标溶质,选取三丁基四癸基氯化磷(TC)、十六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CC)和苄索氯铵(BC)为置换剂,按照Martini粗粒化力场的简化原则分别构建其粗粒化模型。在此基础上,以色谱孔道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吸附和置换过程中溶菌酶、配基以及置换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接触位点和能量,研究溶菌酶的构象变化过程、溶菌酶初始构象及配基密度对吸附过程的影响、置换剂种类及浓度对置换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发生前,溶菌酶不断调整自身构象及方位以便与配基形成最低能量接触;吸附过程中,溶菌酶处于天然态—部分展开态的动态变化中,并以疏水相互作用与配基结合,其中129号残基LEU是关键吸附残基。高配基密度时,溶菌酶的吸附较强,但自身构象变化也较明显。置换过程中,置换剂与配基的疏水相互作用强于溶菌酶,且存在聚集—分散的动态平衡,可推动溶菌酶在基质平面上移动。置换剂BC属于化学选择性置换剂,而TC置换效果优于CC。高浓度置换剂的置换效果较好,而高配基密度可能会造成置换剂与配基结合过于牢固而难以洗脱。该研究初步阐释了HCIDC的分子机理以及配基密度、置换剂种类和浓度对色谱分离性能的影响,有助于指导色谱过程优化以及配基和置换剂的理性设计。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9
第一章 文献综述  9-24
  1.1 抗体分离纯化技术  9-10
  1.2 疏水电荷诱导色谱  10-13
    1.2.1 原理及操作方法  10-11
    1.2.2 配基  11-13
  1.3 置换色谱  13-18
    1.3.1 原理及操作方法  14-15
    1.3.2 置换剂的筛选及开发  15-18
  1.4 疏水电荷诱导置换色谱  18-19
  1.5 分子动力学模拟  19-22
    1.5.1 原理及方法  19-21
    1.5.2 在蛋白质体系中的应用  21-22
  1.6 本文研究内容  22-24
第二章 粗粒化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24-46
  2.1 引言  24-25
  2.2 模拟系统及模型构建  25-32
    2.2.1 色谱基质模型  25
    2.2.2 色谱配基模型  25-27
    2.2.3 色谱孔道模型  27
    2.2.4 蛋白质模型  27-28
    2.2.5 置换剂模型  28-32
    2.2.6 水分子模型  32
  2.3 模拟方法及参数设置  32-34
    2.3.1 模拟设备  32
    2.3.2 模拟过程及参数设置  32-34
  2.4 数据分析方法  34-37
    2.4.1 密度分析  34
    2.4.2 径向分布函数分析  34
    2.4.3 标准偏差分析  34-35
    2.4.4 氢键相互作用分析  35
    2.4.5 势能分析  35-36
    2.4.6 均方根偏差分析  36
    2.4.7 回转半径分析  36-37
  2.5 结果与讨论  37-45
    2.5.1 密度分析  37-38
    2.5.2 径向分布函数分析  38-40
    2.5.3 扩散系数分析  40-41
    2.5.4 氢键分析  41-42
    2.5.5 AI与水分子间非键相互作用分析  42-43
    2.5.6 AI分子结构变化分析  43-45
  2.6 小结  45-46
第三章 吸附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46-58
  3.1 引言  46-47
  3.2 模拟体系及方法  47-49
    3.2.1 模拟体系构建及模拟过程  47-48
    3.2.2 模拟参数设置  48
    3.2.3 数据分析方法  48-49
  3.3 结果与讨论  49-57
    3.3.1 配基密度对吸附的影响  49-50
    3.3.2 蛋白质初始构象对吸附的影响  50-52
    3.3.3 蛋白质与配基的相互作用  52-53
    3.3.4 蛋白质构象变化  53-55
    3.3.5 吸附位点及能量  55-57
  3.4 小结  57-58
第四章 置换过程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8-70
  4.1 引言  58
  4.2 模拟体系及方法  58-60
    4.2.1 模拟体系构建及模拟过程  58-59
    4.2.2 模拟参数设置  59
    4.2.3 数据分析方法  59-60
  4.3 结果与讨论  60-68
    4.3.1 能量分析  60-61
    4.3.2 蛋白质质心移动分析  61-62
    4.3.3 蛋白质结构变化分析  62-63
    4.3.4 配基密度的影响  63-64
    4.3.5 置换剂种类的影响  64-66
    4.3.6 置换剂浓度的影响  66-68
  4.4 小结  68-70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70-72
  5.1 本文总结  70-71
  5.2 创新点  71
  5.3 未来工作的建议与展望  71-72
参考文献  72-78
致谢  78

相似论文

  1. 基于粗粒化模型对有机溶剂的分子动力学模拟,O561
  2. 柱撑蒙脱土的合成及吸附性能研究,TD985
  3. 小分子与核酸、蛋白质作用过程的压电传感研究,O657.1
  4. 天然气吸附控制系统的研究,TP273
  5. 蛋白质构象转换的构象采样与结构分析研究,Q51
  6. 抗体亲和肽配基的理性设计和色谱表征,TQ460.1
  7. 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工程基础研究,O643.36
  8. 马铃薯粉对乙醇—水体系的吸附特性研究,S532
  9. 利用水葫芦根系去除水中重金属的效率和机理研究,X703
  10. 乙醇/水两组分体系在生物质上的气相吸附过程研究,TQ028.15
  11. 电生物复合吸附塔处理重金属离子的研究及数学模拟,X703.1
  12. 嵌段共聚物在表面的吸附,O647.31
  13. 奶粉中三聚氰胺分析方法研究及快速测定体系的建立,O657.3
  14. 环糊精诱导芴及氨基芴的非除氧室温磷光研究,O657.3
  15. 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表征,O657.3
  16. 基于PET原理的吖啶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金属离子的识别,O657.3
  17. 碳纳米管复合修饰物电极及其在电分析化学中的应用,O657.1
  18. 预阳极化超薄碳糊膜电极的构建及应用研究,O657.1
  19. 荧光法测定有机磷农药残留量及应用,O657.39
  20. 多种还原性药物的测定与分析研究,O657.3
  21. 苯基荧光酮衍生物对铬(Ⅵ)的显色反应研究,O657.3

中图分类: > 数理科学和化学 > 化学 > 分析化学 > 仪器分析法(物理及物理化学分析法) > 色谱分析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