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绿洲历史文化名城张掖持续发展与保护开发研究

作 者: 常晓舟
导 师: 石培基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人文地理学
关键词: 历史文化名城 保护 持续发展 绿洲 张掖
分类号: K928.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360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文化瑰宝之一,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和意义早已超出了单纯的历史遗产的范畴,这些石头书写的历史及其赋存于其中的活生生的人类活动记录了民族的血脉,国家的特质,文化的脉络,以及人性的嬗变;同时,所有的这一切又从另一个侧面物化为现实的精神驱动和利益诱惑,从而在时空上将过去与现在、物质福利与心理渊薮联系起来,使得这些看似陈旧的存在有了永恒的人文价值。然而,现实行为的人们总是不能真正明了他们的终极需求,短视、狭隘的物质追求将许多历史文化名城连同它们的存在基础当作了满足欲求的障碍,我国的许多历史名城成了这些年鲁莽、愚蠢经济行为的刀俎鱼肉,城市文脉惨遭破坏。张掖作为我国典型的绿洲型历史文化名城,它同样面临着上述威胁,在西部大开发的浪潮下,合理保护与科学开发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丝路古城成为我们每一个学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基于笔者的切身感受,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尽力搜集了大量相关资料之后,结合所学专业,从自己的研究方向出发,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名城张掖的保护、开发与持续发展问题。文章第一部分首先回顾并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在国外,同等的提法有“历史环境”、“历史区域”等等)保护的历程、相关组织机构、历史会议与文件,以及名城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大致内容。第二部分主要是论述了开展此项研究的理论基础,本文就是在这些理论的直接指导下完成的。第三部分至第八部分为此项研究的主要内容。其中,第三部分从城市外部出发,分析论证了名城张掖的自然环境和区位环境特征,从而建立起了城市的外围概念。第<WP=6>四部分则转换视角,深入到城市内部去考虑问题,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分析论证了张掖名城的基本内涵和城市文脉,从而与第三部分一起构成了名城张掖的基础分析研究。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之上,第五部分从定性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古城张掖历史文化特色的构成要素,并依据一定的原则和评价因子进行了古城张掖特色及文物、景点价值评价,这种评价有助于从理性的角度更深入地认识并理解这座城市。第六部分笔锋一转,将研究视角拉回到现实的经济层面,在分析研究旅游开发与名城保护辩证关系的基础之上,论证了名城张掖旅游业开发的基础问题和开发策略,目的是为当前张掖的名城保护与持续发展寻求一条现实的道路。在文章第七部分,笔者将研究视角再次投射到城市外部,从寻找类型城市出发,在建立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并依靠URMS(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Model System)软件对张掖和其他几座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型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了持续发展的比较研究和定量分析,目的是想通过比较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以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第八部分在分析了张掖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绿洲生态环境破坏、历史文化景观建设性破坏等问题之后,提出了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从生态环境、市民观念、城市规划设计、产业调整、投资策略等几个方面构筑21世纪名城张掖发展方向的规划理念,力图为这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走上持续发展的康庄大道提供一些现实的建议和策略。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5-7
英文摘要  7-8
前言  8-11
1 名城保护研究综述  11-16
2 指导研究之理论基础  16-29
  2.1 绿洲地域系统  16-18
  2.2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18-19
  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9-21
  2.4 城市生态系统  21-23
  2.5 风水学说  23-25
  2.6 历史地理学与文化地理学相关指导思想  25-27
  2.7 旅游地开发理论  27-29
3 名城张掖城址特征与区位环境  29-33
  3.1 两山一川,弱水中流,瀚海戈壁,城居绿洲  29-32
  3.2 区位环境分析  32-33
4 张掖名城基本内涵与文脉探究  33-49
  4.1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  33-37
  4.2 夷夏合同地,塞外人文薮  37-40
  4.3 闲适之民风,清雅之人情  40-43
  4.4 佛为宗之宗教文化与建筑景观  43-46
  4.5 残城断垣,大漠古韵  46-49
5 名城张掖文物、景点与历史文化特色评价  49-55
  5.1 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构成要素分析  49-50
  5.2 古城张掖特色及文物、景点价值评价  50-55
    5.2.1 评价基本原则与评价因子之确定  50-53
    5.2.2 古城特色及文物、景点评价  53-55
6 旅游业与名城张掖的保护开发  55-79
  6.1 发展旅游业与张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开发的关系  55-57
  6.2 张掖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分析  57-64
    6.2.1 名城张掖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57-60
    6.2.2 名城张掖旅游资源的特点  60-62
    6.2.3 当地旅游业发展现状  62-64
  6.3 名城张掖旅游开发策略  64-79
    6.3.1 旅游地形象与城市形象的塑造——阳光、文化、民族的“塞外江南”  65-71
    6.3.2 以市场为导向,构造名城张掖旅游业的发展  71-77
    6.3.3 名城张掖与周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合作开发  77-79
7 张掖与其他绿洲历史文化名城持续发展之比较研究  79-90
  7.1 绿洲名城持续发展比较研究的意义  79-80
  7.2 西北4座绿洲历史文化名城概况  80-81
  7.3 绿洲名城持续发展比较研究的评价指标体系  81-83
    7.3.1 指标选取的原则  81-82
    7.3.2 指标体系框架  82-83
  7.4 绿洲名城持续发展比较研究的评价方法  83-85
    7.4.1 定量分析的方法  83-85
    7.4.2 定量分析的软件  85
  7.5 评价过程及结果分析  85-90
    7.5.1 具体计算过程  85-87
    7.5.2 评价结果分析  87-90
8 可持续发展与21世纪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开发  90-112
  8.1 从决策、管理部门到普通市民,共同树立名城张掖保护思想  90-96
  8.2 遏制绿洲生态环境恶化,保护名城张掖的生存基底  96-99
    8.2.1 张掖绿洲的生态环境问题  96-99
    8.2.2 绿洲生境保护与名城张掖的生存发展  99
  8.3 保护历史文化景观和地方特色风情,制止“建设性”破坏,注重城市开发的历史延续性,做到新旧城市景观的协调统一  99-109
    8.3.1 名城张掖城市水体景观的保护与古城水文化的构筑  100-103
    8.3.2 城市建设的商品化与张掖名城文态空间的保护与延续  103-109
  8.4 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旅游业等新兴产业,促进张掖历史文化名城的持续发展  109-110
  8.5 拓宽融资渠道,实施积极的名城保护投资策略  110-112
结语  112-115
参考文献  115-120
图表目录  120-123
后记  123

相似论文

  1. 吉林市历史风貌区保护研究,TU984.114
  2. 兴城古城保护研究,TU984.114
  3. 长春市历史保护区的形态特征与保护对策研究,TU984.114
  4. HID灯整流效应的研究,TM923.32
  5. 2D人脸模板保护算法研究,TP391.41
  6. 矢量CAD电子图纸保护系统研究,TP391.72
  7. 基于距离映射码的安全指纹认证研究,TP391.4
  8. 芦苇基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TQ174.1
  9. 乌贼墨—黄芪合剂缓解化疗副作用研究,R285.5
  10. 论我国农民环境权的保护,D922.68
  11. 酵母抗冻性研究及其在冷冻面团中的应用,TS213.2
  12. 我国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制度研究,X36
  13. 公共行政学范式的厘清与界定,D035
  14. 江苏省陆栖濒危脊椎动物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区研究,Q948.2
  15. 羊种布鲁氏菌16M优势蛋白抗原的鉴定,S852.61
  16. 栖霞山景区植物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Q948
  17. 傣族生态文化及其法律保护研究,D922.6
  18. 连续种植超级稻对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S511
  19.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结合类M蛋白亚单位灭活疫苗的研制,S858.28
  20.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新保护性抗原的鉴定,S855.11
  21. 普洱绿茶精粉对反式脂肪酸副作用的保护作用,R285.5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 > 专类地理 > 城市、村落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