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贾平凹90年代长篇小说的家园意识

作 者: 邹淑琴
导 师: 张明
学 校: 新疆大学
专 业: 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 90年代长篇小说 家园意识 贾平凹 《废都》 长篇小说创作 《白夜》 《高老庄》 精英立场 《土门》 精神归宿
分类号: I207.42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2年
下 载: 392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贾平凹及其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无疑是一道独特的景观。本文正是立足于《废都》、《白夜》、《土门》和《高老庄》这四部长篇小说,探寻其所遵循的内在精神脉络,以剖析贾平凹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家园意识。 贾平凹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主要关注人类的生存状况,挖掘在面对现代文明的物欲膨胀与传统文明沉滓泛起的处境中,当代人的价值迷惘以及由此而生的失家感。作品中,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探寻是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自1993年的《废都》到1995年的《白夜》再到1996年的《土门》,最后到1998年出版的《高老庄》,作品题材选择的地域范围从城市到城郊再到乡村,追寻家园的主体由知识分子精英立场过渡到普通市民视角,最后转回到农民的角度,层层剖析,步步追问,最终发现家园无迹可寻。本文正是在此逻辑基础上发现并分析作家的这一创作心理的。 按四部作品出版的先后顺序,本文分四个步骤来展示小说所表现的人类从迷失家园到追寻而终不可得的过程:80年代的贾平凹始终抱持着传统的观照视点,在创作时把传统民间文化积淀深厚的商州误作为精神家园。在进入西京后,浸于城市物欲文化之中,他感到了迷惘。所以,从《废都》开始,透露出一股浓重的迷失家园的沮丧感。这一方面表现在作家对以西京为代表的城市颓败世风的渲染,及对身处其中的人们灵魂无所归依的展示上;另一方面,小说主人公庄之蝶在“废都”中由颓废而不甘沉沦到迷途,则代表了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精神焦虑。 与《废都》的文化精英立场不同,《白夜》则着重关注都市普通人的生存现状。世俗人生和理想精神分别代表了人们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以颜铭等为代表的对现实物质生活的追求与失败,和以虞白等为代表的精神贵族们的悲凉和孤独的命运,告诉我们这两条道路实际上是殊途同归。而兼具白天与黑夜即雅与俗双重性格特征的夜郎,在都市之海中浮沉所感到的茫然失措则最终否定了人们在城市中寻找精神归宿地的可能。 于是,作家把目光投向了城市与乡村的交界地——仁厚村。在小说《士门》中,一方面,仁厚村的必然消亡象征着农业文明的没落;另一方面,整个西京城在物欲支配下呈现出的冷酷与浮躁,则导致它所代表的城市文明最终遭到了拒绝。在此情况下,作品中出现了一幅现代桃花源和乌托邦的图景,神禾源和士门正是作家在审视仁厚村和西京城冲突的过程中,超越了是非对错的二元对立,从道家文化中寻找到的济世良方。但是,试图找到这样一个家园只能是梦想和徒劳的原因恰恰在于它的虚无和不现实性。 回到高老庄是人们在城市与城郊寻找精神归宿而不得之后的无奈之举。高子路的还乡,是庄之蝶在城市的颓废文明中逃避不得、夜郎最终无法在城市中找到栖居之地、被梅梅视为根基的仁厚村遭到蚕食后的必然结果。然而,在现代文明势如破竹的冲击下,传统文化缺陷互现,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的某些合理成分的丧失,及其对个人人格力量的摧毁上。如今的家乡已彻底涂抹掉了它那原本自然纯朴的面目,这时候,从乡土中走出的子路却再也回不去了。小说结尾他带着对家乡的失望无奈地回到城市,预示着一个可怕的结局:人类最终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找不到归宿了。 本文最后指出,这四部长篇小说的家园意识体现了贾平凹对人文精神的关怀,是他对人类生存状况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双向思考。虽然追寻家园的努力终究可能一无所获,但作家基子生命激情的执着求索代表了在思潮离析的世纪末情境中,知识分于们对人类前途的焦虑,继承了“五·四”以来中国文人的传统品质,即忧患意识。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英文摘要  5-7
一、 引言  7-9
二、 《废都》:家园的迷失  9-16
  1. 何处安魂?——当代作家的困惑与探求  9-10
  2. “废都”之“废”的多层面展示  10-13
  3. 文化精英们的彷徨无奈——在废都中迷失的庄之蝶  13-16
三、 《白夜》:都市普通人的追索与绝望  16-24
  1. 从《废都》到《白夜》——由文化精英到都市众生相  16-18
  2. 普通人的追寻与失败  18-21
  3. 在都市中浮沉的灵魂——夜郎的苦闷  21-24
四、 《土门》:城乡何处是归宿  24-30
  1. 农业文明没落的象征——仁厚村的消亡  24-27
  2. 被拒绝的城市文明  27-28
  3. 现代桃花源与乌托邦——从神禾塬到土门  28-30
五、 《高老庄》:无奈的还乡与还乡后的无奈  30-36
  1. 无奈的精神还乡  30-32
  2. 还乡后的无奈  32-36
结语: 何处是家园  36-39
注释  39-40
参考书目  40-42
后记  42

相似论文

  1. 新世纪以来西部小说的乡村叙事,I207.42
  2. 西藏自治区安多县土门格拉煤田煤炭资源潜力评价,P618.11
  3. 乡土知识分子的现代化想象,I207.42
  4. 永恒的家园与失落的情感,I207.42
  5. 超越的难度,I207.42
  6. 孙犁与贾平凹散文比较论,I207.6
  7. 民间视野下贾平凹、莫言创作比较论,I207.42
  8. 《嘉莉妹妹》与《废都》中“荒原”意识之比较研究,I106.4
  9. 土门西沟流域基于SCS模型的径流模拟研究,P333.1
  10. 地域文化与迟子建的小说创作,I207.42
  11. 论贾平凹小说《秦腔》的“双腔”及其文化意蕴,I207.42
  12. 魂系商州 古韵西京,I207.42
  13. 商州情怀与平民视角,I207.42
  14. 都市里的乡土歌者,I207.42
  15. 以陈忠实、贾平凹为例,试论陕西文学的神秘特色,I206.7
  16. 边缘化生存的历史记忆,I207.42
  17. 贾平凹《秦腔》的文化精神,I207.42
  18. 贾平凹散文创作流变论,I207.6
  19. 反抗生存尴尬,I207.42
  20. 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家园意识,I207.42
  21. 狼性精神的回归与张扬,I0-0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小说 > 新体小说 > 长篇、中篇小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