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研究

作 者: 唐瑭
导 师: 李希昆
学 校: 昆明理工大学
专 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关键词: 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法律监督 公众参与
分类号: D922.6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环境影响评价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我国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也就是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各环节所进行的法律监督。旨在通过对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法律监督各要素进行逐一的分析,对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进行系统的阐述,对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司法救济进行完整的剖析,找到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真正的法律监督漏洞,以期对其进行完善。通过与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比分析,总结我国的立法和实践,结合法律监督的法学理论,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监督进行完整的总结和分析,最终找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漏洞,以期完善。本文通过五部分来对上述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基本理论做系统的总结和介绍。关于法律监督理论,我国的法理学家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有的类似,有的相差甚远,因此,在该部分,笔者在众学者的研究基础上,试图对我国法律监督理论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归纳。一方面为本研究提供系统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为有兴趣研究法律监督的同仁们提供有效的学术成果。在此基础上,笔者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自身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第二部分,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现状和缺陷进行了详细和系统的分析。分别从国家法律监督层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监督、社会法律监督层面的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监督来分析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现状及缺陷,由于笔者认为司法救济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重要保障,因此,笔者在该部分还具体地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司法救济问题。第三部分,从比较法上,对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进行比较分析。由于本研究的篇幅有限,笔者的能力有限,因此,本部分仅对中美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比较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比较,分析两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监督和公众监督及司法救济途径,找出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能够为我国借鉴之处,以及美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缺陷,并使我国引以为戒。第四部分,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找出理论支撑。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问题主要暴露在行政监督、公众监督和司法救济方面,因此,本部分主要针对上述三方面,对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之完善寻找合理的理论基础。通过研究,笔者运用孟德斯鸠的权力制衡理论、奥尔森等的公共选择理论来解释对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的完善问题;运用施米特的宪法学说理论、罗尔斯的正义论来解释对环境影响评价公众监督的完善问题;运用自然体权利理论、代理论等在环境法领域所谓的“可期待理论”来解释对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司法救济进行完善的问题。第五部分,结合第四部分的分析以及第三部分对中美两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比较分析,提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完善的具体建议。本文的主要论点是,应当从行政监督、公众监督和司法救济三方面来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不仅应当完善未进行有效法律监督的环境影响评价环节的监督,而且还应当完善对环境影响评价监督者的监督,例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审查小组以及其中的工作人员的法律监督。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引言  10-12
一、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理论基础  12-27
  (一) 法律监督的理论综述  12-18
    1、西方法律思想家对法律监督的认识  12-13
    2. 我国法律监督的概念  13-15
    3. 法律监督的构成要素  15-18
    4. 法律监督的体系  18
  (二) 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  18-24
    1. 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18-20
    2. 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20-21
    3. 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  21-24
  (三)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概述  24-27
    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概念  24-25
    2.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特点  25-27
二、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的现状  27-47
  (一)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的现状及缺陷分析  27-38
    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的主体现状  27-31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的客体现状  31-32
    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的内容现状  32-33
    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的缺陷  33-35
    5.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的缺陷原因  35-38
  (二)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监督现状及缺陷分析  38-42
    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监督的现状  38-39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监督的缺陷分析  39-40
    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监督的缺陷原因  40-42
  (三)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司法救济现状及缺陷分析  42-47
    1.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司法救济现状  42-45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司法救济缺陷分析  45
    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司法救济缺陷原因分析  45-47
三、中美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比较分析  47-69
  (一)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  47-55
    1.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概况  47
    2.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监督  47-51
    3. 美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评析  51-55
  (二) 中美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之比较分析  55-63
    1.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EIS制作主体之比较:中立性之取舍  55-58
    2.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EIS制作内容之比较:可替代方案之取舍  58-62
    3.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EIS差异之因素:概念指向之取舍  62-63
  (三)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监督之比较分析  63-69
    1.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监督对象之比较  63-64
    2.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监督时机之比较  64-66
    3.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监督的制度保障之比较  66-68
    4.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公众监督的司法救济之比较  68-69
四、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理论基础  69-77
  (一)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行政监督的理论基础  69-72
    1. 权力制衡理论  69-70
    2. 公共选择理论  70-72
  (二)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监督的理论基础  72-75
    1. 施米特宪法学说  72-74
    2. 罗尔斯正义论  74-75
  (三) 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  75-77
    1. 环境公益诉讼的"可期待的理论基础"  75-76
    2. 非"滥诉"理论  76-77
五、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律监督的路径  77-85
  (一)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行政监督  77-81
    1. 构建对环境影响评价监督者的监督制度  77-79
    2. 强化环境影响报告书审批的指导性  79
    3. 统一政府环境公共职能  79-81
  (二)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  81-82
    1. 增加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对象  81
    2. 明确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时机  81
    3. 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公众参与意见反馈机制  81-82
  (三) 引入环境影响评价的公益诉讼制度  82-85
    1. 环境公益诉讼之争议  82-83
    2.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益诉讼制度之构建  83-85
结语  85-86
致谢  86-87
参考文献  87-92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92

相似论文

  1.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2. 论我国环境污染预防中的公众参与制度,X321
  3. 公路环境影响公众参与评价量化模型研究,U41
  4. 基于VGIS系统的煤炭矿区环境空气质量预测模拟,X831
  5. 检察机关对公安派出所监督制度研究,D926
  6. 武汉市交通规划中公众参与问题研究,TU984.191
  7. 论民事行政检察建议的适用现状及制度改革,D926.3
  8. 金融监管机构行政强制权研究,D922.1
  9. 论电子政务环境下地方政府绩效评估的创新,D630
  10. 城市社区管理中的公众参与,C916
  11. 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规划法律制度研究,D922.6
  12. 校园规划建设中公众参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TU984.14
  13. 论检察机关对死刑二审案件的法律监督,D926.34
  14. 论反渎职侵权检察权的完善,D926.3
  15. 论我国检察机关量刑监督制度的完善,D926.3
  16. 东大公司环氧丙烷技术扩建项目可行性研究,F426.72
  17. 刑事侦查检察监督制度研究,D926.34
  18. 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公共财政法律保障机制研究,D922.2
  19. 公立高等院校管理权的行使与学生权利保护,D922.16
  20. 高校管理的行政法问题研究,D922.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 环境保护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