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18S rRNA、16S rRNA、COⅠ、CoⅡ基因的蝗总科系统发育研究

作 者: 徐淼洋
导 师: 张道川;印红
学 校: 河北大学
专 业: 动物学
关键词: 18S rRNA 16S rRNA COⅠ COⅡ 蝗总科 分子系统发育
分类号: Q9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蝗总科(Acridoidea)隶属于直翅目(Orthoptera)蝗亚目(Caelifera),目前国内普遍采用印象初在1982年提出、后经夏凯龄修改的分类系统,将蝗总科(Acridoidea)分为8个科,分别为癞蝗科(Pamphagidae)、瘤锥蝗科(Chrotogonidae)、锥头蝗科(Pyrgomorphidae)、斑腿蝗科(Catantopidae)、斑翅蝗科(Oedipodidae)、网翅蝗科(Arcypteridae)、棒角蝗科(Gomphoceridae)和剑角蝗科(Acrididae)。本研究用核酸直接测序法测定了20条核酸序列,分别为:瘤锥蝗科的云南蝗(Yunnanites coriacea)、斑腿蝗科的突缘拟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prominemarginis)、网翅蝗科的宽翅曲背蝗(Pararcyptera microptera meridionalis)3个种的18S rRNA16S 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癞蝗科的笨蝗(Haplitropis brunneriana)、棒角蝗科的北京棒角蝗(Dasyhippus peipingensis)和剑角蝗科的中华剑角蝗(Acrida cinerea Thunberg)的COⅠ、COⅡ基因序列;斑腿蝗科的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的COⅠ基因序列;外群蝼蛄总科(Gryllotalpoidea)的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的18S rRNA基因序列以及从GenBank检索到的24条核酸序列应用于本研究。使用Dnaman5.2和ClustalX1.81进行同源性比较,用MEGA软件计算核苷酸使用频率、碱基替换率及碱基替换饱和性分析等,并利用MEGA和PHYLIP软件,基于Kimura-2模型,采用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得到以下结论:1.核酸序列碱基组成:通过对蝗总科8个科10种昆虫的18SrRNA、16S 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进行分析,18S rRNA基因序列碱基G+C平均含量为52.3%,A+T平均含量为47.7%;16S 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碱基组成A+T平均含量分别为69.7%、65.7%、73.7%,G+C平均含量分别为30.4%、34.4%、26.2%;碱基组成有明显的偏向性。线粒体基因组的编码蛋白基因COⅠ基因密码子第1位点A+T含量为53.5%,第2位点为56%,第3位点A+T含量最高,达88.7%。第3位点G的含量最低,平均为2.5%,A含量最高,达55%,这说明密码子的碱基使用频率存在明显的偏向性,在氨基酸组成上:不含半胱氨酸(Cys),含量最高的是亮氨酸(Leu)和甘氨酸(Gly);线粒体基因组的编码蛋白基因COⅡ基因密码子第1位点A+T含量为65.1%,第2位点为67%,第3位点A+T含量最高,达89.5%,第3位点G的含量最低,平均为2.9%,A含量最高,达55.8%,这说明密码子的碱基使用频率存在明显的偏向性,在氨基酸组成上:不含半胱氨酸(Cys)和色氨酸(Trp),含量最多的是亮氨酸(Leu)和苏氨酸(Thr);反映出COⅠ、COⅡ基因在氨基酸组成上具一定的偏向性。2.核酸序列的碱基变异和编码蛋白基因的饱和度分析:18S rRNA基因序列转换大于颠换,R(转换/颠换)值为1.3;16S rRNA基因序列颠换大于转换,R值为0.8;COⅠ基因序列转换与颠换比值总体为0.8,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且颠换高于转换,R值为0.5,在遗传距离0.2时,TV(颠换)超过了TS(转换),TS、TV与遗传距离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均呈上升趋势,未达到饱和;COⅡ基因序列转换与颠换比值总体为0.7,核苷酸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上,且颠换高于转换,R值为0.6,在遗传距离0.2时,TV超过了TS,TV与遗传距离之间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呈上升趋势,未达饱和,但TS随着p距离的增大逐渐趋于稳定,已达饱和。3.蝗总科遗传距离比较:通过对蝗总科8个科10种昆虫的18S rRNA、16S 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得出:蝗总科科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000~0.023,0.048~0.235,0.125~0.254,0.095~0.298;与外群蝼蛄总科(Gryllotalpoidea)东方蝼蛄(Gryllotalpa orientalis)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89~0.099,0.307~0.377,0.279~0.355,0.379~0.444。4.系统发育重建结果分析:采用MEGA软件和PHYLIP软件分别利用蝗总科8个科10种昆虫的18S rRNA、16S 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和对4条DNA序列进行整合的序列构建N-J系统发育树,都能够得到较为一致的系统发育树,外群蝼蛄总科东方蝼蛄首先从树的根部与蝗总科10种昆虫完全分离开来,蝗总科的昆虫以较高的置信度聚在一起;锥头蝗科和瘤锥蝗科以较高的置信度聚在一起,置于系统发育树根部,构成了蝗总科的原始类群;癞蝗科与斑腿蝗科、斑翅蝗科、网翅蝗科、棒角蝗科和剑角蝗科以较高的置信度聚一起;斑翅蝗科的亚洲小车蝗(Oedaleus asiaticus)和亚洲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igratoria)以较高的置信度聚为一支;而斑腿蝗科的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和突缘拟凹背蝗(Pseudoptygonotus prominemarginis)在所分析的系统发育树中都没有聚在一起;得到蝗总科进化关系大致为:瘤锥蝗科→锥头蝗科→癞蜱科→斑翅蝗科→剑角蝗科→棒角蝗科→斑腿蝗科→网翅蝗科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前言  11-13
一 概述  13-31
  1 蝗虫系统学研究概况  13-15
    1.1 蝗虫  13
    1.2 蝗虫的分类地位及分类系统发展史  13-14
    1.3 蝗总科分科检索表  14-15
  2 分子生物学技术及其在蝗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15-26
    2.1 基因组DNA概述  15-17
    2.2 线粒体DNA概述  17-20
    2.3 分子生物学研究  20-24
    2.4 核酸序列在蝗总科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24-26
  3 分子系统学概述  26-28
    3.1 分子系统学的概念  26-27
    3.2 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简史  27
    3.3 分子系统学与其它系统学方法  27-28
    3.4 分子系统学基本原理及应用  28
  4 本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8-31
二 研究内容与结果分析  31-55
  1 实验材料  31-34
    1.1 材料来源  31-32
    1.2 实验药品  32-33
    1.3 实验仪器  33-34
  2 实验方法  34-36
    2.1 总DNA的提取(Proteinase K 消化法)  34
    2.2 电泳检测  34-35
    2.3 梯度电泳  35
    2.4 引物  35
    2.5 PCR扩增反应  35-36
    2.6 PCR产物测序  36
  3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36-55
    3.1 蝗总科10种昆虫18S rRNA16S rRNACOⅠCOⅡ基因序列组成和变异  36-40
    3.2 碱基替换分析  40-42
    3.3 数据组系统发育信号检验  42-44
    3.4 系统发育重建  44-55
三 结论  55-57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7-58
附录  58-63
参考文献  63-73
致谢  73

相似论文

  1. 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S435.112.3
  2. 拮抗芽孢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分析,S476.1
  3. 鸡奇异变形杆菌和沙门菌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检测及扩散机制,S858.31
  4. 暗紫红毛菜分子系统学研究,Q941
  5. 动物性中药材地龙DNA条形码的初步研究,R282.5
  6. 钻井废弃液中污染物组成及降解微生物群落多样性,X172
  7. 叶蜂科昆虫分子系统学初步研究,Q961
  8. 金龟子Cyt b、CO Ⅰ序列比较及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作用,S433
  9. 隐孢子虫分子检测技术及上海地区奶牛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S858.23
  10. 基于16S rRNA和12S rRNA的叶蜂科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S769
  11. 一株对硝基酚降解菌Pseudomonas putida LY2的分离与特性研究,X172
  12. 可可西里土壤细菌多样性的研究,S154.3
  13. 郑州地区4种尸食性苍蝇mtDNA中COI基因序列的检测,Q78
  14. 郑州地区观赏鸟类隐孢子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特征研究,S858.9
  15. 某些啮齿目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调查及隐孢子虫遗传特征分析,S855.9
  16. 呼吸道感染患者外周血中肺炎嗜衣原体的检测与分析,R56
  17. 淡色库蚊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R378
  18. 海绵共生微生物氮循环功能基因与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研究,Q93
  19. 贻贝属的系统发育及群体的形态学和遗传学研究,S917.4
  20. 大鼠心肌组织中microRNA和18S rRNA的含量变化与死亡时间的相关性研究,D919

中图分类: > 生物科学 > 昆虫学 > 昆虫演化与发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