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畸人的“尖叫”

作 者: 杨坡
导 师: 李公昭
学 校: 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表现主义 畸人 舍伍德·安德森 工业革命 小城 文化背景 历史背景 精神危机 内心世界 美国文学
分类号: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28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小城畸人》是美国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一。这部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中的故事读起来不像是传统意义上有着完整情节的小说,而是一幅幅关于畸人“尖叫”的表现主义图画。作品的这种独特性是和其创作时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分不开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在美国全面发展,生产中机器大量使用,劳动分工更加明细,这使社会日益商业化,金钱变得无所不能,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普遍“真理”,金钱操纵下的1896年总统选举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工业革命的发展打破了人与人之间原有的在农业社会中形成的和谐关系,导致了很多畸人的产生。这是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另一方面,那个时期也是表现主义在绘画领域风靡之时。表现主义绘画的总体特征是,画家用单一的色彩、扭曲的线条和在画布上不成比例地安排叙事内容,来表现工业社会畸人内心深处被压制的情感。这种被压制的情感曾形象地被挪威画家蒙克表现在其作品《尖叫》中。蒙克因此被尊为表现主义运动的“精神之父”,《尖叫》也被尊为表现主义运动的开山之作。《尖叫》中位于前景中的面部扭曲的人可被理解为正在尖叫的人,也可被理解为正在听尖叫的人。这是《小城畸人》创作时的文化背景。本篇论文从对《小城畸人》与《尖叫》的比较入手,把这部作品创作时的文化背景与历史背景综合起来对其进行解读,指出《小城畸人》创造性地运用表现主义的技巧,在书中描绘了“尖叫”,反映了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畸人的精神危机这一表现主义的主题,并通过乔治?威拉德的成长指出了如何倾听“尖叫”,即如何用表现主义所倡导的直觉去理解畸人的精神危机。本文由三个章节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着重分析了《小城畸人》的表现主义技巧。安德森以词为“色”,以句子为“线条”,把大篇幅的看似与主题无关的“枝节”连系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幅畸人尖叫的表现主义图画。安德森注意选择日常生活中的简单词汇,把这些词汇称为“颜色”。因为这些词所指单一,表意明确,就像表现主义中色调单一的色彩一样,能够清晰地描述人物、事件。安德森把句子称为“窗口”,意思是透过窗口能看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因此他特别强调句子的表现力。文本中的句子简单,杂有很多的掉尾句(periodic sentences)。这些掉尾句虽然“头重脚轻”,为日常生活用语所禁,但和其他句子合在一起,就如同表现主义绘画中的扭曲的线条一样,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另外,安德森还借助于表现主义的叙事技巧,把大量看似“跑题”的枝节有机堆放在一起,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或其生命中富有意义

全文目录


Acknowledgements  5-6
Chinese Abstract  6-9
Introduction  9-15
  1. Expressionism as an Art Movement  9-10
  2. Anderson the Expressionist Painter  10-12
  3. Winesburg, Ohio and Expressionism  12-15
Chapter One The Expressionist Techniques in Winesburg, Ohio  15-27
  1. The Expressionist Narrative Tools: Word “Colors”and Sentence “Lines”  15-19
  2. The Expressionist Narrative Techniques: Digressions and Plotlessness  19-23
  3. The Expressionist Paintings in Winesburg, Ohio  23-27
Chapter Two The Formation of the Scream: The Dehumanizing Impact of Industrialism  27-41
  1. History in and out of the Text: Industrialism and the Money-worship Spirit  27-31
  2. The Formation of the Grotesques under the Rule of “Truths”of Industrialism  31-36
  3. The Loss of Words Meaning: the Formation of the Scream  36-41
Chapter Three The Intuitive Perception of the Scream: Anderson and Willard as Qualified Scream Listener  41-51
  1. Anderson as a Qualified Listener  42-46
  2. George Willard as a Future Writer and Listener  46-51
Conclusion  51-53
Bibliography  53-56

相似论文

  1. 华裔美国文学中隐喻的认知分析,I712.074
  2. 试析二战对美国文学的影响,I712
  3. 论李立杨《玫瑰》中的父亲形象,I712.072
  4. 《所罗门之歌》意指特色翻译研究,I046
  5. 《骨》中幽灵—伍慧明《骨》的幽灵理论解读,I712
  6. 从《哈克贝利·弗恩历险记》的文学评论看美国文学批评与国家的关系,I712
  7. 华裔美国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符号,I712
  8. 边缘化非裔美国人的诗化表现,I712
  9. 质疑·背叛和接受,I712
  10. 华裔美国文学人物形象发展脉络初探,I712
  11. 儒家文化之传承与变异,I712
  12. 从沉默到话语,I712
  13. 遁世与重生,I712.074
  14. Dreiser\'s Early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I712.074
  15. “Rabbit” and Human Nature,I712.074
  16. Pioneer Women\'s Pursuit of Self-fulfillment,I712
  17. “第一手的体验和情感”,J205
  18.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女性意识,I207.22
  19. 生命的质变,I712
  20. 意识之旅,I561.074

中图分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