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和声研究

作 者: 李莉
导 师: 张准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音乐学
关键词: 钢琴协奏曲《黄河》 五声性旋律 功能和声 融合
分类号: J614.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331次
引 用: 4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文革”期间的20世纪60年代末,由殷承宗、储望华、盛礼洪、刘庄根据冼星海《黄河大合唱》改编、首演于1970年的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当时曾经轰动一时,而且自“文革”结束后至今一直在包括港台地区在内的国内外不断获得演出,已成为20世纪中国钢琴协奏曲中被公演次数最多、出版乐谱和录制音响音像数量最大、传播面最广的作品[1],这源于作品本身音乐上表现出的具有冲击力的气势以及久远的中国历史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也反映了这部作品的重要地位和巨大的历史影响力以及音乐界和社会公众对它的重视。目前,对这部作品的研究,或是单纯描述其创作过程,或是对其不同版本的争论,抑或是在一些综合论述中国交响音乐的专著或论文中有所涉及,多泛泛的总体评论而缺少专论性的论文和著作,尤其缺少对作品和声方面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以五声性旋律与功能和声融合为切入点,从和弦形态、终止式、相同调式旋律的不同和声配置、“起承转合”式套曲结构与功能和声布局的融合四个方面对这部作品的和声技法做了一次深入地分析,使我们对这部作品的艺术价值认定更有说服力。由于作品所处的特殊历史时期——“文革”,只有在深入了解、把握其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剖析论证,本文第一章就是从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时代及其文化背景、基础及曲式结构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和声分析,第三章是对作品蕴含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进行了阐释。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7
绪论  7-9
第一章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  9-23
  第一节 钢琴协奏曲《黄河》创作的时代及其文化背景  9-12
  第二节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创作基础  12-14
  第三节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曲式结构  14-23
第二章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和声分析  23-42
  第一节 “起承转合式”的套曲结构与功能和声布局的融合  23-30
  第二节 和弦形态运用中的融合  30-34
  第三节 相同调式旋律的不同和声配置  34-39
  第四节 终止式中的融合  39-42
第三章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文化内涵与历史意义  42-49
  第一节 文化内涵  42-46
  第二节 历史意义  46-49
结语  49-51
注释  51-53
参考文献  53-57
致谢  57-58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8

相似论文

  1. 基于微型无人平台导航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研究,V249.32
  2. 多传感器组网及反隐身、抗干扰接力跟踪技术研究,TN953
  3. 图像拼接技术研究,TP391.41
  4. 舌体特征的提取及融合分类方法研究,TP391.41
  5. 双传感器图像联合目标检测及系统实现研究,TP391.41
  6. 统计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词对齐及相关融合策略研究,TP391.2
  7. 红外超光谱图像的虚拟探测器研究,TP391.41
  8. 唇读中的特征提取、选择与融合,TP391.41
  9.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可穿戴计算机上的应用,TP202
  10. 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融合算法研究,TP751
  11. 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G633.41
  12. 利用GST-标签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HPV 58 E7蛋白,R392
  13. 鸭源鸡杆菌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及抗脂多糖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S858.32
  14. 媒介融合中电视媒体的困境与出路,G206
  15.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16. 稳定分泌抗羊种布鲁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R392
  17. 嗜热菌几丁质结合域及其在酶固定化中应用的研究,Q814
  18. 海上平台消防系统研究,U698.4
  19. 稻瘟病菌SNARE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gsec22的功能研究,S435.111.41
  20. 猪白细胞介素2/6嵌合基因的融合表达及活性研究,S858.28
  21.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全菌结合类M蛋白亚单位灭活疫苗的研制,S858.28

中图分类: > 艺术 > 音乐 > 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 > 作曲理论 > 和声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