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挪用公款罪若干问题研究

作 者: 刘利国
导 师: 于改之
学 校: 山东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挪用公款罪 主体 犯罪对象 客观方面 共犯
分类号: D92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11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挪用公款罪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实施的犯罪,我国1979年的刑法没有规定这一犯罪,直至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惩治贪污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最早设立了挪用公款罪,这一犯罪才从贪污罪中分化出来。由于国家工作人员在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挪用公款罪一经发生,其社会危害性相当严重,不仅会破坏职务行为的廉洁性,使公共财产的收益受到损失,同时损害国家机关的形象,并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从近几年的情况看,挪用公款犯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且犯罪金额逐渐增加。在司法实践中,对挪用公款罪的主体犯罪对象、客观行为、共同犯罪等诸多问题,存在很多争议,许多问题得不到顺利解决,因此加强对挪用公款犯罪的研究十分必要。本文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司法实践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第一部分对我国刑法中挪用公款罪的立法概况及现有的司法解释做了回顾。 第二部分对挪用公款罪主体的相关问题做一下分析,分析了挪用公款罪主体相关的几个概念,以“从事公务”为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为主线,对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做了界定,提出了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标准。指出国家工作人员由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准国家工作人员两部分组成。具体分析了几种相关人员能否成为挪用公款罪的主体。 第三部分分析了挪用公款罪的客体和犯罪对象。指出根据现行法律,公物不能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第四部分对挪用公款罪客观方面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问题进行了阐述。有针对性的论述挪用公款罪在客观行为上的表现形式。并阐述了对“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的理解。 第五部分从挪用公款罪共犯成立的要件入手,综合分析我国目前关于挪用公款罪共犯的不同观点,提出了非使用人也可以成为挪用公款罪的共犯。阐明了“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的含义。 第六部分对挪用公款罪与非罪、与相关罪的界限做了界定,分析了“挪而未用”的行为和“挪用公款给单位使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并对“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以贪污论”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6-8
ABSTRACT  8-10
引言  10-11
一、 挪用公款罪的立法沿革  11-13
二、 挪用公款罪的主体要件  13-21
  (一) “国家工作人员”的范围  13-15
  (二) “国家工作人员”的界定  15-17
  (三) 相关人员能否成为本罪的主体  17-21
三、 挪用公款罪的客体要件  21-25
  (一) 犯罪客体  21-22
  (二) 犯罪对象  22-25
    1、 犯罪对象的界定  22-23
    2、 公物能否成为本罪的犯罪对象  23-25
四、 挪用公款罪的客观方面的要件  25-34
  (一)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之界定  25
  (二) “挪用”的意涵  25-26
  (三) “挪用公款”的表现形式  26-33
  (四) 关于“挪用公款数额巨大不退还”  33-34
五、 挪用公款罪的共犯  34-37
  (一) 挪用公款罪共犯的认定  34-36
  (二) “挪用公款给他人使用,使用人与挪用人共谋,指使或者参与策划取得挪用款的,以挪用公款罪的共犯定罪处罚”的含义  36-37
六、 挪用公款罪与非罪及相关罪的界限  37-44
  (一) 挪用公款罪与非罪的界限  37-38
  (二) “挪而未用”是否构成犯罪  38-39
  (三) 挪用公款给单位使用是否构成犯罪  39-40
  (四) 挪用公款罪与其他罪的界限  40-43
  (五) 关于“携带挪用的公款潜逃的以贪污论”  43-44
七、 挪用公款罪的立法完善  44-50
  (一) 罪名完善  44
  (二) 主体完善  44-47
  (三) 客观要件的完善  47-49
  (四) 法定刑完善  49-50
结语  50-51
参考书目  51-55
致谢  55-56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6

相似论文

  1.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2.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3.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4.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5.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6.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7.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8.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滞问题研究,D630
  9.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0.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11.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630
  12.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13. 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922.68
  14.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5.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16. 学生评价多元化研究,G40-058.1
  17. 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G841-4
  18.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19. 社会信息化背景下人的主体性,B038
  20. 网络虚实二重性中主体的发展,B01
  21. 不同利益主体的教育价值观研究,G40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