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古代诗论用事研究

作 者: 徐爱华
导 师: 胡建次
学 校: 南昌大学
专 业: 文艺学
关键词: 用事 历时沿革 驱动机制 审美效果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6年
下 载: 188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用事是指在诗文创作中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以及经史子集、民谣俗谚、前人诗文中的语句,委婉曲折地表达思想见解,证明自己观点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与语言修辞手段,是一种融合古今视域的超集码的语言赋意形式。本文选取从诗歌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古代诗论中的用事进行研究。 从纵向方面,分析用事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历史沿革,论述用事在中国古代各种诗歌理论文体中的表现。先秦至汉的稽古论是用事理论的萌芽。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与钟嵘的《诗品》对用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为用事理论奠定了基本的框架,标志着用事理论的真正成型。唐五代时期,“诗格”作为一种新的诗歌理论文体开始出现并兴盛起来,唐五代的诗论家们自然而然地将“格”作为评判用事的标尺,评价诗歌用事之得失,品味用事格调之高下,大大推动了用事理论的发展。时至宋代,作为诗歌批评文体的“诗格”,地位开始削减,诗话兴起并占居主导地位,再加上诗歌用事的频仍,引起了宋代诗话家们对用事的密切关注,加速了用事理论的繁荣,并将用事理论推向了高潮。元代,出现了从“诗法”角度探讨诗歌用事的新倾向;明清诗话也进一步对用事进行探究,继承前人之说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用事理论逐渐走向深化。 从横向方面,探寻用事的产生及驱动机制和用事的审美效果。用事的产生与发展是其内在与外在驱动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典故的结构、形式特点及其特点与中国古典诗歌自身特点的同构是用事的内在因素,决定了用事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命运;典故的存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及各代复古思潮的推动是用事的外在因素,推动了用事的发展与兴盛。用事在诗歌理论史上之所以经久不衰而且越来越深入,其魅力在于它富于涵泳性、复义性、含蓄蕴藉、跨越时空的审美效果。

全文目录


前言  6-7
第一章 用事理论的萌芽与成型  7-9
  第一节 刘勰论“用事”  7-8
  第二节 钟嵘论“用事”  8-9
第二章 用事理论的发展  9-13
  第一节 诗格与用事  9-10
  第二节 王昌龄论“用事”  10-11
  第三节 释皎然论“用事”  11-13
第三章 用事理论的高潮  13-27
  第一节 宋诗话论用事的特色之一  13-17
  第二节 宋诗话论用事的特色之二  17-21
  第三节 宋诗话论用事的特色之三  21-27
第四章 用事理论的深化  27-35
  第一节 元代诗法与用事  27-30
  第二节 明代诗话与用事  30-33
  第三节 清代诗话与用事  33-35
第五章 用事的审美规律略探  35-42
  第一节 用事的驱动机制论  35-37
  第二节 用事的审美效果论  37-42
结语  42-43
参考文献  43-45
致谢  45

相似论文

  1. 闽北水土流失动态变化及驱动机制,S157
  2.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技术追赶路径研究,F273.1
  3. 资源型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研究,F299.2
  4. 福建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驱动机制与综合绩效评价,F326.2
  5. 徐居正文学思想研究,I312.6
  6. 推理—调谐模式,I02
  7. 唐五代诗格研探若干理论问题研究,I207.22
  8. 莫言小说意象研究,I207.42
  9.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Love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mage- G Actualization,I046
  10. 心理距离与模糊修辞研究,H05
  11.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效果,I046
  12. 试论宋词以才学为词的创作现象,I207.23
  13. “非正常人”叙述视角研究,I054
  14. 《洛丽塔》语言三重审美效果的翻译研究,H315.9
  15. 锡林郭勒地区气候变化规律与植被覆盖变化驱动机制研究,S812
  16. 基于物候表征的中国东部南北样带上植被动态变化研究,Q948
  17. 粤西长期海流观测揭示的低频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分析,P714.1
  18. 基于农户的耕地利用变化驱动机制研究,F301.24
  19. 中国企业环境行为及其驱动机制研究,F279.2;F224
  20. 上海市郊蔬菜生产演变及驱动机制研究,F326.1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