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建安文学在南朝的传播接受

作 者: 邓义兰
导 师: 尚永亮
学 校: 武汉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建安文学 传播接受 谢灵运 鲍照 《文心雕龙》 《诗品》 《文选》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277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南朝主要读者、理论批评家、文学选集及其他文献对建安文学的仿作、评价、编选等接受活动,从具体层面对建安文学在南朝的传播接受予以个案的和整体的研究,尽可能历史地再现建安文学在南朝的传播接受情况。论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探讨重点读者的个案接受。由于拟作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种重要的接受方式,大批拟作尤其是重点读者的优秀拟作的问世,有助于作品经典地位的确立,因而本部分选取谢灵运鲍照两位诗人的拟作来考察重点读者对建安文学的接受状况。谢灵运和鲍照分属于南朝社会中士族与素族不同的两极,对于建安文学的关注自然也体现在不同的方面。正是由于南朝读者对建安诗歌的词句、意象、结构、题材等方方面面的模拟,才不断重复强化并凸现了建安诗歌独有的艺术形式。 第二部分具体考察《文心雕龙》《诗品》《文选》对建安文学的整体接受。相对于偏于感性审美方向的重点读者的个案接受而言,《文心雕龙》和《诗品》明显呈现出一种理性的阐释评价,其高屋建瓴的论述,无疑使建安诗文的接受更加明朗化。刘勰作为文学史上首位集大成的理论批评家,不仅对建安文学的诗、赋、文等各个方面作了全面评说,而且首次把“风骨”概念引入文论,为后世论者对建安风骨的阐发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钟嵘的《诗品》踵武刘勰,以“建安风力”标举建安文学,品第高下、推源溯流,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来考察建安诗歌风格的源流。《文选》虽然是文学总集,但选家通过梳理文体源流和选录作家作品来体现其文学观点,具体展现了建安文学在南朝的传播接受情况。《文心雕龙》、《诗品》、《文选》不仅为建安文学在后代的传播接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文本基础;还丰富充实了建安文学的接受内涵,为后世的传播接受开辟了无限广阔的空间。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英文摘要  5-8
导言  8-12
第一章 重点读者的个案接受  12-26
  第一节 谢灵运对邺下风流的追逐及其矛盾的接受心态  12-19
  第二节 鲍照乐府对建安诗歌愤激情怀的强化  19-26
第二章《文心雕龙》《诗品》《文选》建安文学的接受  26-46
  第一节 《文心雕龙》在建安文学接受史上的继承与突破  26-33
  第二节 《诗品》对建安五言诗歌的品评接受  33-39
  第三节 从选录作品看《文选》对建安文学的接受  39-46
结语  46-47
参考文献  47-49

相似论文

  1. 生态美学视野中的谢灵运山水诗研究,I207.22
  2. 《文心雕龙》“味”论解析,I206.2
  3.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I207.23
  4. 《文心雕龙》应用写作主体论,H152.3
  5. 《文心雕龙》“文心”论探议,I206.2
  6. 人神之际—昭明太子信仰研究,K239.13
  7. 《文选集注》陆善经注研究,I206.2
  8. 《二十四诗品》中的自然观,I207.22
  9. 翻译单位视角下《邓小平文选》中“搞”字的英译研究,H315.9
  10. 《邓小平文选》中的公文语用研究,H13
  11. 陆羽《茶经》的传播与接受,I206.2
  12. 佛教与谢灵运的山水观,I206.2
  13. 论《二十四诗品》对《庄子》审美风格的继承,I207.22
  14. 中国古典戏剧在20世纪英国的传播与接受,I106.3
  15. 邓小平和平思想研究,D820
  16. 汪师韩与《文选》学,I206.2
  17. 赫·乔·威尔斯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I561
  18. 谢灵运山水诗的文化解读,I207.22
  19. 从历代诗话中探寻鲍照诗歌的接受史,I207.22
  20. 建安交际诗研究,I207.22
  21. 鲍照诗赋论略,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