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参与中群体极化行为形成机制研究

作 者: 刘孟男
导 师: 白淑英
学 校: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网络参与 群体极化 资源动员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83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网络参与具有便捷性、广泛性、高效性、互动性的特点,跨越了信息交流的时空界限。有利于拓宽参与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参与需求。同时,在目前中国公民参与机制尚不健全、参与机会较少的情况下,网络参与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形式。但在网络参与的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其中,网络群体极化现象泛滥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网络参与的过程中,无意义的相互攻击、谩骂现象十分严重。研究网络群体极化行为,找出其形成机制,引导网络走向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推进网络民主化进程,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研究通过对“丁香小慧”事件、“林松岭”事件、“中华女”事件三个在网络上引起热议、且群体极化现象严重的个体事件的观察研究,系统的分析了三个事件中群体极化现象的整个过程。发现了网络个体性事件群体极化行为发生的四个结构性要素:网络载体、事件主体、事件特征、媒体及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的参与。并进一步研究了各结构性要素在群体极化过程中的作用,画出了群体极化现象形成示意图。同时,研究进一步指出资源动员伴随着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的整个过程,网络群体极化过程本身亦是一个资源动员的过程。网络载体、事件主体、事件特征、媒体及政府四个结构性要素,在整个事件过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资源动员,承担着不同的角色。其中,网络载体为网络群体极化行为的发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场所;事件主体包括利益双方、网托及公关公司、普通网民三个部分。利益双方是事件的主动发起者、网托和公关公司是事件的诱导者、普通网民是参与者、盲从者、主导者;为争取更多的支持,事件的特征容易被扩大化;而媒体和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则在事件中扮演着引导和仲裁的角色。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1章 绪论  9-20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9-11
    1.1.1 问题的提出  9-10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0-11
  1.2 研究基础  11-18
    1.2.1 关于公民参与的研究  11-12
    1.2.2 关于网络参与的研究  12-14
    1.2.3 关于网络中群体极化的研究  14-18
    1.2.4 文献评述  18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8-20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8-19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9-20
第2章 文献搜集与研究设计  20-23
  2.1 资料的收集  20-21
    2.1.1 资料来源  20
    2.1.2 资料选择的根据  20-21
  2.2 核心概念阐释  21
  2.3 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21-22
    2.3.1 理论假设  21
    2.3.2 分析框架  21-22
  2.4 本章小结  22-23
第3章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构成要素  23-38
  3.1 网络中个体事件的极化过程  23-28
    3.1.1 “林松岭”事件中的群体极化  23-26
    3.1.2 “中华女”事件中的群体极化  26-27
    3.1.3 “丁香小慧”事件中的群体极化  27-28
  3.2 群体极化过程的结构性要素  28-35
    3.2.1 网络载体  29-30
    3.2.2 事件的主体  30-31
    3.2.3 事件的特征  31-32
    3.2.4 公共媒体以及政府的参与  32-35
  3.3 网络群体极化行为的模型建构和过程分析  35-37
  3.4 本章小结  37-38
第4章 群体极化过程中的资源动员  38-47
  4.1 网络载体在群体极化过程中的资源动员  38
  4.2 事件主体在群体极化过程中的资源动员  38-43
    4.2.1 利益双方——主动发起者  39-40
    4.2.2 普通网民——参与者、盲从者、主导者  40-41
    4.2.3 “网托”及公关公司——诱导者  41-43
  4.3 事件的特征引发的资源动员  43-44
  4.4 媒体和公共权力机关在群体极化过程中的资源动员  44-46
    4.4.1 媒体在群体极化过程中的资源动员  45
    4.4.2 政府等公共权力机关在群体极化过程中的资源动员  45-46
  4.5 本章小结  46-47
结论  47-49
参考文献  49-53
致谢  53

相似论文

  1. 网络参与视角下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D630
  2. 政治参与中的群体极化及其疏导,D0
  3.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D621.5
  4. 网络社群参与公共决策的群体极化效应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G206
  5. 传播学视阈下网络群体极化研究,G206
  6. 公众网络参与公共决策有效机制探析,D630
  7. 论政府治理创新中的公民网络参与,D630
  8. 城市居民基于网络参与社区治理研究,C916
  9. 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研究,G206
  10. 网络媒介对同性恋者生活的影响,G206
  11. 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D630;G206
  12. 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公民网络参与研究,D630
  13. 公民网络参与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630
  14. 网络参与视阈下我国政府公信力研究,D630
  15. 公共决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D630
  16.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民主价值及路径选择,D621.5
  17. 1980年代以来的台湾环境运动研究,K295.8
  18. 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生发及调控研究,G206
  19. “人肉搜索”——数字媒介狂欢时代的“人的全面延伸”,G206
  20. 论社会管理中的公民网络参与,D621.5
  21. 社会转型中的“底层政治”,D0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