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心性与情性

作 者: 杨遇青
导 师: 吴言生
学 校: 陕西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黄庭坚 三教合一 哲学与诗学 心性论 情性论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329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一个知识分子的哲学或宗教思想往往是他安顿灵魂与生命的家园。用黄庭坚的话语来讲就是“使根深蒂固,然后枝叶茂尔”(《与洪驹父书》),“根源深远,则波澜枝叶无遗恨矣”(《答王复观书》)。关于“性与天道”的哲学思想是黄庭坚安身立命之本;而诗学思想及其创作则是其枝上青翠的绿叶与怒放的花朵。把他的哲学与诗学思想视为一个整体去研究、体验和再现黄庭坚的心灵世界和艺术精神,无疑是必要的。本文拟从文化史的视域,触摸黄庭坚的心灵历程与精神境域,解读其丰富的哲学与诗学思想。 1、努力把黄庭坚置于北宋思想史的丛林中,分疏黄庭坚的思想源流。儒学复兴是北宋学术的首要课题,黄庭坚的儒学思想得纯正于李公择,得深湛于孙莘老。同时受黄介等人的影响,对老庄学说产生了浓厚兴趣。熙、丰年间,在王安石的推动下形成过一次研习义理和诵习老庄的思潮,在此前后黄庭坚充实孟子和易学思想为基础,融合老庄的天道性命学说,形成了其心性思想的基本架构。此后,黄庭坚汲取黄龙宗禅学,完善自己的思想,建立了以见性为宗,三教圆融的思想体系,并在与蜀学、洛学的比较中形成了较为明显的理论特征。 2、系统总结黄庭坚“心性论”思想的体系与特征。他的心性论思想以孟子的“反诸己”与老庄的“归根”为出发点,汲取易学、孟子与佛教禅宗的基本观点,具有三个特点:一是心性的圆明澄澈。心体质性本然,充实而光明,超越善恶二元之上。作为“不器之器”,必须通过致养才能成“器”,焕发出心性的自然辉光;二是万物一家的心灵境界。通过涵养、提升和扩大心灵的境界,心灵可以涵育万物,“达于天地之大”,万物体现着心灵的境界与辉光,心与物、天与人浑然一体。三是读书与言行皆能养性。黄庭坚提出性与知、行的统一,治经读书与语默举止都是涵养心源、提升认知境界的基本途径。同时重视“无心近道”的直觉的生命体验,以期把生命融化入“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天地境界之中。这些都对其诗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全文目录


前言  8-11
第一章 北宋学术与黄庭坚性论思想渊源  11-28
  第一节 北宋儒学复兴与李常、孙觉的影响  11-15
  第二节 对新学的接受与批判  15-20
  第三节 庄学的浸润与蜀洛学争  20-24
  第四节 黄龙宗风与三教合一的历史趋向  24-28
第二章 黄庭坚心性论思想  28-48
  第一节 对生命源头的追问:归根与返诸己  28-33
  第二节 心性辉光与生命气象的涵养  33-37
  第三节 心灵的回归与万物一家  37-42
  第四节 挟其有余之资,骛于无涯之知  42-48
第三章 黄庭坚情性论诗学  48-71
  第一节 学诗如学道  48-50
  第二节 情性论  50-55
  第三节 从不怨之怨到天地境界  55-59
  第四节 不烦绳削与无意与文  59-63
  第五节 以俗为雅以故为新说补笺  63-71
总结  71-74
参考文献  74-77
致谢  77-78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8-79

相似论文

  1. 浅论牟宗三的政治哲学思想,B26
  2. 接受视野中的黄庭坚词研究,I207.23
  3. 宁玛派大圆满法与禅宗思想之比较研究,B948
  4. 儒家心性论传统与工夫论思想研究,B222
  5. 辟佛与立儒:胡宏心性哲学研究,B244
  6. 明清三教堂研究,K248
  7. 张显光的哲学思想研究,B312
  8. 朴趾源的实学及其哲学基础研究,I312
  9. 生态理念的诗化阐释,H315.9
  10. 何良俊诗学思想研究,I207.22
  11. 辽代华严思想研究,B948
  12. 王夫之心性论,B249.2
  13. 孟庄心性论辨微,B222.5
  14. 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的庄子观研究,B958
  15. 一心万法,万法一心:永明延寿的心性论研究,B948
  16. 《西游原旨》研究,I207.419
  17. 牛树梅心性论分析,B249
  18. 《乐记》心性论研究,B222.9
  19. 苏黄诗歌与禅门公案,I207.22
  20. 李二曲心性论思想研究,B244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