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的收入效应研究

作 者: 官永彬
导 师: 段豫川
学 校: 西南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经济管理
关键词: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民收入 收入效应 制度创新
分类号: F323.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5年
下 载: 615次
引 用: 6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论文是关于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的收入效应研究。在借鉴经典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制度变量,重新构造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模型。运用农村住户调查资料,初步构建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Logit模型,从微观的层面进一步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而建立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行为的一般性解释框架。在此基础上,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效应放置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加以考察,试图建立农民收入模型,运用1978-200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探讨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态势、结构以及转移对农民收入增长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最后,在微观的层面考察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农户的三重效应,即福利效应、消费效应和投资效应。基本结论是: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行为是农民在响应由于制度松动所产生的外部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以及实施的结果 农民是理性的经济主体,其行为动机是为了追求自身或家庭的效用最大化或福利最大化。当农民预期到外部存在大量的收益或获利机会,随之通过转移的方式,促使外部收益内部化。这些预期收益包括货币工资收益、人力资本收益和意识形态收益,三种收益便成为促使农民转移的诱致因素。但是,农民预期到外部(城市)潜在的利润或收益时并不一定发生转移,因为,农民还必须考虑另一个重要的变量——成本。农民进城就业的成本主要分为直接成本(包括路途成本、证卡成本、求职成本、生活成本、心理成本以及歧视成本等)和机会成本(即农民进城就业在获取转移收入的同时所放弃的在农村经营土地产生的农业收益和在本地企业、非企业组织获得的工资报酬收益)。当预期收益大于预期成本的时候,理性的农民便选择转移的方式以积极响应外部的获利机会,促使外部收益内部化;反之,当预期收益小于预期成本的时候,农民随之作出不转移的理性选择。我们通过考察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经济事实也完全证实了此结论。当然,我们也可以预测,只要外部的潜在获利机会存在,便会引诱农民重新权衡其预期收益和预期成本,最终作出合乎理性的经济选择。 2.政府作为第二行动团体,其核心职责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农民获取外部收益或潜在利润 从农民预期到外部潜在的利润,作出理性的权衡,到发生转移的整个行为当中,农民是创新者、策划者和推动者,属于第一行动团体或初级行动团体,他(她)可以选择转移的方式以获取外部的收益或收入;而政府扮演的是第二行动团体或次级行动团体的角色,其不能使所有追加的收入自然增长,但可以做出一些帮助农民获取外部收入的策略性决定,即创造优化的环境,促使这些外部收入更顺畅地内部化于农民手中。在收益层面,政府应该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营造优良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维护农民的权益;在成本方面,推进制度的变革,优化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实现城乡制度的并轨,还农民平等的国民待遇,进而降低农民的转移成本。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9
Abstract  9-11
文献综述  11-13
第1章 导论  13-16
  1.1 研究的问题及背景  13-14
  1.2 研究的目标及思路  14-15
  1.3 研究的假设及方法  15
  1.4 研究的结构及资料  15-16
第2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基于中国制度背景的构造  16-28
  2.1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理论梳理  16-21
    2.1.1 刘易斯(W·A·Lewis)无限劳动力供给模型  16-17
    2.1.2 拉尼斯(G·Ranis)—费景汉(J·Fei)模型  17-20
    2.1.3 乔根森(D·W·Jorgenson)二元经济模型  20
    2.1.4 托达罗(M·P·Todaro)城乡人口迁移模型  20-21
  2.2 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型的制度修正  21-25
    2.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期效益  21-23
    2.2.2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预期成本  23-24
    2.2.3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型构建  24-25
  2.3 理论模型的政策启示  25-28
    2.3.1 理论模型的经验解释  25-27
    2.3.2 理论模型的政策启示  27-28
第3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晌因素:基于微观的实证考察  28-32
  3.1 变量选择与经验假设  28-29
    3.1.1 变量选择  28-29
    3.1.2 经验假设  29
  3.2 模型构建  29-30
  3.3 估计结果分析  30-32
第4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民收入的效应:一个重要贡献  32-42
  4.1 农民收入增长的态势分析  32-36
    4.1.1 农民收入增长不稳定,波动性明显  32-35
    4.1.2 农民收入增长不协调,差距拉大  35-36
  4.2 农民收入的经济数理模型  36-37
    4.2.1 农民收入的构成  36
    4.2.2 农民收入的经济数理模型  36-37
  4.3 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7-42
第5章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评价与决定因素分析  42-48
  5.1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的评价  42-43
    5.1.1 传统城乡经济联系的一般描述  42-43
    5.1.2 外出收入转移:连接城乡的重要纽带  43
  5.2 外出收入转移的决定:理论阐释  43-44
  5.3 外出收入转移的决定:实证分析  44-48
    5.3.1 决定外出收入转移的变量选择及描述  44-45
    5.3.2 外出收入转移模型的构建  45
    5.3.3 估计结果及分析  45-48
第6章 农村劳动力外出收入转移对农户的微观效应:一个三重改善  48-56
  6.1 福利效应  48-50
    6.1.1 改善未转移家庭成员的福利水平  48-49
    6.1.2 改善转移农户的福利水平  49-50
  6.2 消费效应  50-54
    6.2.1 农户生活消费支出的趋势分析  50-52
    6.2.2 农户消费状况改善的诱因分析  52-54
  6.3 投资效应  54-56
    6.3.1 农业投资现状的宏观描述  54
    6.3.2 农业投资的新运作模式  54-56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运用  56-61
  7.1 研究结论  56-58
  7.2 政策运用  58-61
    7.2.1 树立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为城市和农村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58
    7.2.2 加快城市化进程,有效化解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的结构偏差  58-59
    7.2.3 推进制度变革与创新,降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成本  59
    7.2.4 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  59-60
    7.2.5 顺应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规律,建立和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60-61
参考文献  61-63
致谢  63-65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65

相似论文

  1. 破解城乡结合部地区二元管理体制难题,D630
  2. 行政生态与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D630
  3. 论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创新,G647.38
  4. 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制度创新,D625
  5. 郯城县农村信用社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研究,F323.8;F224
  6. 我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制度创新和发展模式研究,F832.51
  7.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统筹解决我国重大社会经济问题的思考,D616
  8. 胡锦涛增加农民收入思想研究,F320
  9. 公共治理视野下我国公益事业管办分离改革研究,D630
  10. 文化贸易与我国对外文化交往的制度创新,G124
  11. 我国新时期共同富裕思想研究,F124.7
  12. 制度创新理念下的社会组织发展实证研究,D632
  13.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学习型政府构建,F091.349
  14. 资本深化、劳动力异质性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影响,F249.2;F323.6
  15. 我国廉租住房制度创新研究,F293.3
  16. 长沙县产业发展问题研究,F127
  17. 非公有制人工商品林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创新研究,F326.2
  18. 文化产业发展中制度创新研究,G124
  19. 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研究,G726.9
  20. 中国报业集团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219.2-F
  21. 农贸市场超市化发展问题研究,F323.7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收入与分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