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三国志》裴注文学性研究

作 者: 王义梅
导 师: 赵辉
学 校: 中南民族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三国志 裴注 文学性 史传 杂传 自注
分类号: K2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裴松之,乃我国南朝宋时杰出的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因长于“质直”,而“文采不足”,故裴松之为其作注,补其“文采不足”之阙,也成为了陈寿《三国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诚然,这首先为裴注对史事补缺漏、备异同、正谬误、论得失在成书体例上对《三国志》的丰满。然而,历来,前代学者对裴注文学性的系统研究,涉猎不多。对裴注自注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裴注自注的文学性与《战国策》、《左传》、《史记》相比,确实弗如,可是,在文学殿堂里,它也别有一番风貌。裴松之在《上<三国志>注表》中说:“窃惟缋事以众色成文,蜜蜂以兼采为味,故能使绚素有章,甘逾本质。”可见,史著不仅肩负着反映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各个方面,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色彩,增强史著的可读性。裴注主要包括所引之书和自注两大部分,而所引之书大致可分为史传杂传两部分。因此,本文主要从裴注所引史传、所引杂传和裴注自注三方面入手,进行裴注的文学性探究。论文主体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主要对裴注所引史传的叙事之美、人物之美、言辞之美三方面文学性进行探究。从叙事艺术上看,探究其故事成分、尖锐的矛盾冲突,动态场景、战争场景、政治活动等场面描写以及疏密适宜、详略有致的行文方法。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分析裴注所引史传运用的多种表现手法;用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人物外貌、神情、动作,细致入微;人物对话妙趣横生,生活语言自然生动,体现人物的身份、地位、个人经历和修养;设置戏剧性的场景、于矛盾冲突中更展现人物性格;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言辞之美上看,裴注所引史传语言通俗流畅,简洁淳朴,具有散文风格;有的语言富有口语化色彩,生活气息浓厚,人物语言对话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富有情感。第二章主要对裴注所引杂传的文学性进行探究。从人物形象塑造与取材尚奇、尚情两方面进行论述: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裴注所引杂传,通过生活轶事中的典型细节、人物自身言行、具有故事性的曲折情节来塑造人物性格。在裴注所引的这些杂传中,刻画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一,选取生活轶事,运用生动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其二,以个性化的语言、行为彰显人物形象,以人物言行彰显其个性。其三,在充满戏剧性的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的对比,反映出不同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此外,取材传奇化,尚奇、尚情。第三章主要对裴注自注的文学性进行探究。主要从简截透辟、朴实明达,直抒情怀、显豁褒贬,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性、情节化以及文学化的修辞这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从简截透辟、朴实明达上看,对字省而意全的简洁性、切当的精准性、白描的形象性进行探析。从直抒情怀、显豁褒贬上看,裴松之面对所注之史直抒胸臆,直接以“信矣”、“嗟乎”、“悲夫”、“惜哉”、“宜哉”等感叹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并且显豁褒贬,将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赞叹与歌颂、批判与憎鄙的感情毫不掩饰的直接予以抒发。从人物形象塑造上看,裴注自注中塑造了一雪前耻的曹子、擅长术筮的管辂、浩气长存的祢衡,足智多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义薄云天的关云长,一代枭雄、智勇双全的曹操等。裴注自注中,常常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在质朴简达中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裴松之在自注中,运用了比喻、引用、对比、排比等多种文学修辞手法,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裴注自注的艺术感染力。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导言  11-14
第一章 裴注所引史传文学性研究  14-30
  一、叙事之美  14-20
    (一) 故事成分浓厚,具戏剧小品之感  14-15
    (二) 逼真的场景描写  15-18
      1. 动态场景  15-16
      2. 战争场面  16-17
      3. 政治场面  17-18
    (三) 疏密适宜详略有致  18-20
  二、人物个性  20-26
  三、言辞之美  26-30
第二章 裴注所引杂传文学性研究  30-36
  一、人物形象塑造  30-33
  二、取材尚奇、崇情  33-36
第三章 裴注自注文学性研究  36-44
  一、简截透辟朴实明达  36-37
  二、直抒情怀显豁褒贬  37-39
  三、人物形象塑造  39-40
  四、故事性、情节化  40-42
  五、文学化的修辞  42-44
结论  44-46
参考文献  46-48
致谢  48-49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9

相似论文

  1. 世德堂本《西游记》成书前“西游”故事的传播,I207.41
  2. 沈从文书信(1949-1988)研究,I206.6
  3.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妓女形象流变,I207.42
  4. 唐代祭文研究,I207.6
  5. 俄国形式主义暨陌生化理论研究,I512
  6. 潜艇悬停控制试验系统研究,TP273
  7. 潜艇悬停控制试试系统研究,TP273
  8. 《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考释,I207.3
  9. 翻译美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H059
  10. 《刘子》研究,I206.2
  11. 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问题研究,G633.51
  12. 论威尔逊的“文学的历史解释”批评,I712
  13. 《三国志》兼语句研究,H141
  14. 《罗·黄金史》文学性研究,I207.9
  15. 论科技翻译的文学性—接受理论视角,H315.9
  16. 《安徽俗话报》研究,G219.29
  17. 刘向《列女传》研究,I206.2
  18. 《册府元龟》中的《三国志》异文研究,K236
  19. 陆士谔小说与近代上海元素,I207.42
  20. 《越绝书》《吴越春秋》比较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历史、地理 > 中国史 > 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 > 三国、晋、南北朝(220~589年) > 三国(220~28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