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唐诗歌新变研究

作 者: 魏娜
导 师: 胡可先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中唐诗歌 诗歌自注 壶天诗 春游诗 牡丹诗 诗人集团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中唐诗歌为研究对象,从诗歌形式、题材内容、诗人集团三个侧面切入,通过与初唐至大历时期的比较,发掘中唐诗歌从文本到创作主体的一系列变化及由此而呈现的诸种特征;并力求将对具体现象的阐释分析与诗风、诗人心态及时代风尚等因素的发掘相结合,从而在纵深层面上剖析认知中唐诗歌之新变,进而把握其在唐代甚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上诗运转关的重要地位。第二章论述中唐诗歌的自注现象。主要探讨的问题有三:一、中唐诗歌自注的特征。诗歌自注数量的增加、自注释意性的增强及自注向诗歌情蕴层面的融合渗透,是中唐诗歌自注的主要特征。而自注与诗歌情蕴的密切相关性又是中唐诗歌自注特征的根本。中唐诗歌自注对诗歌情思意蕴的着力阐释,既是尚实尚尽之诗歌观念深刻影响下的结果,又是这一观念的反映形式。二、以杜甫和白居易为个案,通过考察诗注关系由杜到白的发展变化,勾勒诗歌自注从初盛唐至中唐时期,形成渐变的运动轨迹。三、中唐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中唐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主要体现在纠证史料、保存诗文、留存曲调三方面。中唐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是其本于史实之纪实性的典型体现,也是对“尚实”之诗歌创作观念的反映。第三章论述中唐诗歌的空间类型及其相应承载。笔者将以壶天诗与诗风、士风的关系作为专题,进行重点研讨。首先阐述中唐壶天诗所形成的以人工夺天工的文本新内涵。其次分析中唐追求怪奇、主观的诗歌思潮及苦吟的实践方式与此时期壶天诗之内涵,在以匠心主化工上的同构关系。再次,论述中唐行宫感伤诗中行宫空间的意象化特征,并指出行宫意象的内涵在彰显中唐行宫之作伤悼盛世繁华之旨中所起的作用。最后以白居易为典型个案,分析其壶天诗的表达重点与其整个诗歌创作实践在人力经营上表现出的同一性,从而呼应整个中唐壶天诗内涵与诗歌理念在崇人力上的同构关系。并且指出壶天园林是诠释、实践以白居易为代表的中唐士人之中隐思想的物化方式和平台。第四章以中唐民俗诗中的春游与牡丹游赏之作为考察中心。一是归纳出中唐春游诗以“尚乐”为中心的创作特征;二是阐明中唐牡丹诗“崇奢”之旨与此时期牡丹玩赏活动贵族化、社会化特征间的关系。三是揭示诗歌中春游与牡丹竞斗场景所流露的逸乐炫富气息,与古老的野合春嬉、斗草之戏所具有的原始意蕴间的关联,指出春游与牡丹诗中尚乐好奢的总体精神,不惟是时代因素所造就,也是原始民俗因子演变、渗透的结果。第五章论述中唐诗人集团的形成与创作。首先梳理初唐至中唐时期八大主要诗人集团的基本情况。在此基础上阐述两个问题:第一,中唐诗人群的集结方式特征及其对宴集唱酬诗歌主题的影响。中唐韩孟、洛下两大诗人集团形成了以成员间交谊过从为动力的集结特征,这种集结方式进而影响到群体宴集唱酬诗歌主题的变化,对彼此间和谐愉悦关系的体味与表达,成为诗歌主题一个鲜明的走向。第二,地域空间与中唐诗人群交往创作间的关系。首先,阐述中唐两大诗人群于两京坊里连邻集居的居住格局,并进一步分析此格局与群体交谊过从活动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其次,从城市空间的角度切入,以中唐洛下诗人群诗歌风貌的形成与东都洛阳城市特性的关系为讨论的重点,分析洛阳城闲适风貌的具体表现,并进一步阐述诗人群对城市之闲适的发掘升华,最终整合成融入自我思考与认知的诗歌之闲适风貌。

全文目录


致谢  5-6
中文摘要  6-8
ABSTRACT  8-11
目次  11-14
第一章 绪论  14-34
  第一节 学术史论衡  14-16
  第二节 选题意义  16-17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主要观点  17-34
第二章 中唐诗歌形式之变——以诗歌自注为中心  34-90
  第一节 诗歌的独立成熟与诗歌自注的产生  34-39
  第二节 中唐诗歌自注的特征  39-57
    一、唐诗自注的类型划分  39-40
    二、初唐至大历时期诗歌自注的特点  40-45
    三、中唐诗歌自注的特征  45-55
    四、中唐诗歌自注对尚"实"与"尽"观念的折射  55-57
  第三节 唐诗自注与情蕴关系个案分析——以杜甫、白居易为中心  57-64
    一、情注关系的转型者——杜甫  58-60
    二、情注融合期的缩影——白居易  60-64
  第四节 中唐诗歌自注的文献价值  64-90
    一、自注与史料实证  65-78
    二、自注与诗文存佚  78-85
    三、自注与曲调留存  85-90
第三章 中唐诗歌的空间类型及相应承载——以壶天诗为中心  90-148
  第一节 人工夺天巧——中唐壶天诗的文本特征  91-107
    一、人主意识的自觉形成与申扬  91-102
    二、模拟自然观念的强化  102-107
  第二节 壶天诗与中唐诗歌创作思潮  107-126
    一、匠心主化工——中唐诗歌创作观与壶天诗的同构性  107-117
    二、盛世繁华的感伤——行宫意象与行宫诗的主旨  117-126
  第三节 白居易壶天诗个案研究  126-148
    一、为居的经营与为诗的经营  126-139
    二、壶天世界的构筑与中隐思想的实践  139-148
第四章 中唐诗歌的民俗画卷——以春游、赏牡丹为中心  148-194
  第一节 "人间春日正欢乐"——中唐春游诗的风流纵乐精神  148-160
    一、重景轻游与自我情思的隐匿——中唐前春游诗的创作特点  148-152
    二、重"游"与个体生命的释放——中唐春游诗的创作特点  152-160
  第二节 "一国如狂不惜金"——中唐牡丹游赏的奢靡之风  160-181
    一、中唐之前的牡丹游赏活动——宫廷中心与贵族特性的形成  161-166
    二、中唐牡丹游赏活动——风习社会化与贵族特性的保持  166-176
    三、崇奢斗富——中唐牡丹诗的基本意蕴  176-181
  第三节 尚乐与奢的民俗诠释——春嬉狂欢和斗草之戏的折射延伸  181-194
    一、风流逸乐中的生命复活与欢纵  181-188
    二、民间斗草之戏与中唐贵主的牡丹竞斗  188-194
第五章 中唐诗人集团的形成与创作  194-262
  第一节 初唐至中唐时期诗人集团概述  195-204
    一、初唐四大诗人集团:宫廷诗人群、北门学士群、珠英学士群、文馆诗人群  195-200
    二、大历两大诗人集团:浙东、浙西联唱诗人群  200-201
    三、中唐两大诗人群:韩孟诗人群、洛下诗人群  201-204
  第二节 中唐诗人群的集结方式及集会诗主题的转变  204-241
    一、皇权意志——初唐诗人群的集结动力  205-209
    二、声望才名——大历诗人群的集结动力  209-213
    三、交谊过从——中唐诗人群的集结动力  213-241
  第三节 中唐诗人群交往创作的空间因缘  241-260
    一、中唐诗人群的居住分布与交往创作  241-250
    二、闲适之都与闲适之诗——以洛下诗人群的生活创作为中心  250-260
  附图  260-262
第六章 结语  262-267
主要参考文献  267-275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275

相似论文

  1. 中唐诗歌的身体叙事,I207.22
  2. 论中唐诗歌的愁苦之音,I207.22
  3. 杜甫诗歌自注研究,I207.22
  4. 权德舆诗歌艺术研究,I207.22
  5. 中唐诗人道教诗歌研究,I207.22
  6. 中唐诗人道教诗歌研究,I207.22
  7. 《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I207.22
  8. 初唐四杰的赋作研究,I207.22
  9. 东汉文人五言诗主题嬗变,I207.22
  10. 阮籍《咏怀诗》研究,I207.22
  11. 陆机文学批评与创作比较研究,I207.22
  12. 明末清初女性作家—顾若璞研究,I207.22
  13. 杜牧诗文研究,I207.22
  14. 魏晋诗歌中露意象研究,I207.22
  15. 诗意的栖居与中和之美,I207.22
  16. 试论初唐的山水田园诗,I207.22
  17. 论唐宋巫山诗,I207.22
  18. 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生态智慧,I207.22
  19. 试论何景明的诗赋创作,I207.22
  20. 先秦至六朝采摘诗研究,I207.22
  21. 典型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典型效应及其延伸,I207.2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