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略论贪污罪主体

作 者: 胡爱玲
导 师: 鲁学英
学 校: 安徽大学
专 业: 法律
关键词: 贪污罪 主体 共犯 身份 法律缺陷
分类号: D92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7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贪污罪主体问题在刑事立法、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占有重要位置,且一直为理论和实践的争议热点,随着政治形势的飞跃发展,全国人大和“两高院”相继对贪污罪的主体进行多次修改,解释和补充,但都有不尽完善之处。1997年3月14日,八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刑法》修订案,对贪污罪主体又一次作了较大修改和补充,新刑法382条重构了较为科学的、适合我国国情的贪污罪主体范围,其中新刑法第382条第一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这对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维护国家公职人员职务行为的廉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刑法第382条第1款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第二款规定:“受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它手段非法占有国有财物的,以贪污论。”第三款:“与前两款所列人员勾结,伙同贪污的,以共犯论。”该法自一九九七年颁布实施以来,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贪污罪的主体范围,特别是第二款“以贪污论”和第三款所列的非国家工作人员与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伙同贪污的,能否构成共同贪污罪存在着认识上的分歧,且久争不下。 由于我国刑法第382条第2款贪污罪的主体系非纯正国家工作人员,因此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主体的认定也存在分歧。有学者认为,扩大贪污罪的主体有利于保护国家财产和打击职务犯罪。也有学者认为贪污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不扩大贪污罪的主体,同样不放纵犯罪,关键问题要符合刑法所规定贪污罪所侵权的客体,即国有财产所有权和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廉洁性,即准国家工作人员不具有上述客体成分,而第3款我国立法部门至今未作立法解释,加之人们认识与理解的不统一,导致实务部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运用,也就难免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发生。二0 00年七月八日最高人民法院为了统一认识和便于基层法院实务操作,将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共同将本单位财产非法占为己有,按主犯定罪的司法解释出台。这样似乎基层实务部门执法有了依据,但理论界的专家们则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解释与立法本意相悖且与法条矛盾。笔者认为:国家工作人员是具有特殊主体身份的自然人,他享有国家给予的特殊的权利(权力),同时,他自从享有特殊的权利(权力)开始,就应同时具有承担由此特殊权利(权力)而有可能产生的相对应的特殊义务。而非国家土作人员,是普通的民事主体,他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所拥有的权力和享有的特殊待遇(权利),因此,他就不应当承担应由特殊主体承担的义务。故此,非特殊身份的人反之也就不能成为共同贪污犯罪。根据二0 00年七月八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贪污、职务侵占罪如何认定共同犯罪几个问题的解释,非国家工作人员有可能成为贪污罪的共犯,主要看两个混合主体在共同犯罪中,二者所处的地位谁主谁次,即以主犯定罪名。如主犯是国家工作人员,即使非国家工作人员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特殊主体身份,也同样构成贪污罪的共犯。反之亦然。笔者认为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虽然未明确说明是对刑法第382条第3款的具体解释,仅对具有特殊身份的国工作人员和特指公司、企业或者其它单位中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但在公司、企业或者其它单位中有一定职务的非国家工作人员相勾结以主犯论.该解释实际上是对刑法第382条第3款的细化。因我一国目前在主体犯罪方面立法仅为两种:一种是具有特殊身份的人,即国家工作人员,也 就是我国刑法第93条明确规定的主体;另一种为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一般主体,即普通公民,其中包括国家工作人员范畴以外的如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中有特定身份的人。因此笔者认为,除此即彼,既然没有第三种,这一主犯定罪的司法解释适用于刑法第382条第三款。由于该解释如同刑法第382条第2款第3款,同样打破了历来贪污罪的主体系国家工作人员的“专利”,而这样不仅使权利义务失衡,同时也违背刑法先定共同犯罪即先定罪名,后定主从犯这一理论,这种违背立法原则和刑法理论的司法解释也同样不能保留。因此笔者认为,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在实施犯罪的处罚上应按照各自的身份不同,处以不同的罪名,是不违背刑法理论的,也符合立法宗旨。关键词:贪污罪主体共犯身份法律缺陷

全文目录


引言  9-10
一、贪污罪主体的法律界定及其历史沿革  10-17
二、虽然97年刑法将以国家工作人员作为贪污罪的主体,但笔者认为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不应成为贪污罪的主体  17-23
  (一) 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不具有国家工作人员的本质特征  17-19
  (二) 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作为贪污罪的主体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制度条件,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策  19-21
  (三) 改革以后的经济体制使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之行为不具有公务渎职性  21-22
  (四) 以国家工作人员论的人员不作为贪污罪的主体不会放纵犯罪  22-23
三、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构成贪污罪共犯  23-47
  (一) 贪污罪的立法本意和目的是惩治腐败、严以治吏  29-34
  (二) 贪污罪主体的突破 有悖宪法原则  34-36
  (三) 贪污罪主体的突破 有悖刑法基本理论  36-41
  (四) 贪污罪主体的身份特征,决定了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贪污罪的共犯  41-44
  (五) 非国家工作人员以贪污罪共犯论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不统一“司法解释”于法无据,应予撤销  44-47
四、贪污罪主体的完善  47-57
  (一) 取消刑法第382条第二款,纯正贪污罪的主体  48-49
  (二) 修订刑法第382条第三款,将不同主体犯罪分别定罪  49-51
  (三) 重构我国现行刑事司法解释权 杜绝扩大和任意解释  51-57

相似论文

  1. 哈尔滨城市空间环境视觉导识系统研究,TU998.9
  2. 基于身份的多重数字签名及签密算法研究,TN918.1
  3. 三亚俄罗斯旅游者的旅游行为研究,C912
  4.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5. 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研究,D648
  6. 面向服务的多主体协作机制的研究与实现,TP393.09
  7. 建设工程事故致因相互影响关系研究,TU714
  8. 工程主体的伦理责任研究,B82-057
  9. 公共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阻滞问题研究,D630
  10.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1.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12. 陕甘宁边区政府行政伦理建设研究,D630
  13. 即时通讯时代人的主体性反思,N02
  14. 主体功能区管理环境法问题研究,D922.68
  15.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6. 中国“负责任大国”身份建构研究,D820
  17. 新时期我国工人主体性发展研究,D663.1
  18. 学生评价多元化研究,G40-058.1
  19. 高校高水平篮球运动员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G841-4
  20. 郭沫若与中国共产党(1919-1958),D239
  21. 当代主体价值选择的困惑与途径,B018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刑法 > 分则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