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芦笋+林草”生态模式治理南方风沙化土地的研究

作 者: 李庭水
导 师: 贺浩华;陈光宇;章康华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农业推广
关键词: 芦笋 林草 风沙化土地 治理 生态模式
分类号: X17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12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芦笋既具有适应风沙化土地生态系统特点的生物学特征,又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本研究在充分调查南方风沙化土地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设计了“芦笋+林草”生态经济模式治理南方风沙化土地。在试验区周围种树,建立防风林带,以防止风蚀;在试验区内沿着等高线和田块四周种植香根草防水蚀,并用芦笋作为先锋植物治理南方风沙化土地。筛选了3个适合南方风沙化土地土壤、气候特点的芦笋品种,建立了科学的风沙化土地生产无公害芦笋的高效模式。从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田间风速、覆盖度等方面评价了风沙化土地种植芦笋后的生态效益。研究结果表明:种植芦笋后南方风沙土的土壤结构、田间持水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且肥力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提高;增加了风沙化土地上的植物种群,使裸露风沙土覆盖度和郁闭度都得到很大的提高,从而大大降低了生态小环境的风速,芦笋行间风速只有对照的46.8%,有效防止了风沙的活动。由此表明种植芦笋有利于风沙化土地肥力的恢复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治理风沙化土地的理想植物。 本研究所提出的“芦笋+林草”生态经济模式在治理南方风沙化土地中应用的林、草在不同地区可选择不同的适应品种,该模式经过品种重新搭配后,也可在其它地区应用。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6-7
英文摘要  7-9
前言  9-10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0-20
  1 国内外土地沙漠化治理研究状况  10-12
  2 我国土地荒漠化状况  12-14
  3 南方风沙化土地生态特点及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4-16
    3.1 试验点风沙化土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14-15
    3.2 风沙化土地的治理开发途径及存在的问题  15-16
  4 芦笋与适应风沙化土地有关的生物学特征  16-17
    4.1 芦笋的植物学特性  16-17
    4.2 芦笋的生长习性  17
  5 农-林-草复合生态模式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应用  17-20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20-35
  1 试验总体指导思想  20
  2 试验内容及研究方法  20-23
    2.1 试验内容  20-21
      2.1.1 风沙化土地状况调查  20
      2.1.2 芦笋高效种植试验小区及品种选择  20-21
      2.1.3 生态效益评估  21
    2.2 研究方法  21-23
      2.2.1 试验实施基本情况  21-22
      2.2.2 项目实施技术路线  22
      2.2.3 品种筛选  22
      2.2.4 生态效益评估  22-23
  3 结果与分析  23-32
    3.1 试验地自然概况调查结果  23
      3.1.1 土壤状况  23
      3.1.2 气候特点  23
      3.1.3 植物种群  23
    3.2 治理效果分析  23-25
      3.2.1 工程平整沙地措施  23-24
      3.2.2 林草同步种植防止风蚀、水蚀的效果  24-25
    3.3 适应风沙化土壤芦笋品种筛选结果  25-29
      3.3.1 F1代种和F2代种存活率差异分析  25-26
      3.3.2 芦笋品种间生育指数差异分析  26-27
      3.3.3 品种间抗旱性差异分析  27-28
        3.3.3.1 干旱条件下品种间根系差异分析  27
        3.3.3.2 干旱条件下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分析  27-28
        3.3.3.3 干旱条件下品种间脯氨酸含量差异分析  28
      3.3.4 干旱条件下品种间芦笋产品差异分析  28-29
    3.4 生态效益分析  29-32
      3.4.1 芦笋田间植物种群、覆盖度和郁闭度  29
      3.4.2 种植芦笋后田间风力的变化  29-30
      3.4.3 种植芦笋后风沙土的物理性质的变化  30-31
      3.4.4 种植芦笋后土壤肥力的恢复  31-32
    3.5 经济效益分析  32
  4 小结与讨论  32-35
    4.1 芦笋可以作为治理南方风沙化土地的先锋植物  32-33
    4.2 “芦笋+林草”生态模式可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33-35
参考文献  35-37
致谢  37

相似论文

  1. 我国上市公司董事长更换与业绩的实证研究,F224
  2. 国有独资公司董事会建设研究,F275
  3. 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特点与治理研究,D917
  4. 公共治理视角下的“计生两非”问题研究,C924.21
  5.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6. 新形势下信访处理中的腐败及其治理研究,D632.8
  7.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8. 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研究,G206
  9. 利益相关者理论视野下大学外部治理结构研究,G647
  10. 基于IAD框架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公共物品的供给影响因素分析,X33
  11. 侵蚀红壤小流域土壤养分空间变异与肥力质量评价,S158
  12. 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效益及机制研究,S157
  13. 我国高职院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研究,G717
  14. 地方政府治理进程中的警务机制改革研究,D631.1
  15. 多中心治理视角下的农村防灾减灾组织研究,X43
  16. WEO:全球环境治理的模式选择研究,X321
  17. 网络参与视角下的公共危机治理研究,D630
  18. 政府治理视角下的新社会组织研究,D632.9
  19. 论群体性突发事件治理中基层政府能力的提升,D630
  20. 推动我国阳光政府建设的路径探析,D630
  21. 基层治理中的民主机制研究,D422.6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 > 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