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政治主体性的衰落与觉醒

作 者: 曹丽新
导 师: 何颖
学 校: 黑龙江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键词: 政治主体 政治主体性 政治文明 政治参与
分类号: D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4年
下 载: 28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人是政治主体。人的主体性在政治活动中展开和具体化,构成人的政治主体性,即人必须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政治,运用民主权利实现对正义和自由的追求。而在现实中,人的政治主体性却不断衰落,人的主体性在政治领域里的空场与在经济领域的爆满形成了鲜明对比。其现实原因在于:经济滞后,政治制度限制,道德文化心理障碍。学理原因在于:人的主体性处于黄昏,理性处于困境,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相分离。为了唤醒政治主体性,必须建构合理政治主体性;完善民主制度并使其伦理化;建设开放的政治文化;促进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的融合。政治主体性的觉醒可以推动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2-3
外文摘要  3-12
引言  12-13
第1章 作为政治主体的人的政治主体性  13-18
  1.1 人:政治主体  14-15
  1.2 人作为政治主体的主体性  15-18
第2章 人的政治主体性的衰落  18-36
  2.1 资本主义制度下主体性衰落的问题  18-19
  2.2 社会主义国家里主体性衰落的问题  19-36
    2.2.1 从现实层面分析主体性衰落的原因:  20-27
      2.2.1.1 经济发展滞后  21-22
      2.2.1.2 政治制度限制  22-24
      2.2.1.3 道德文化心理障碍  24-27
    2.2.2 从学理层面分析主体性衰落的原因  27-36
      2.2.2.1 主体性陷入困境  27-29
      2.2.2.2 理性处于困境  29-33
      2.2.2.3 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处于分离状态  33-36
第3章 政治主体性的觉醒  36-54
  3.1 合理政治主体性的建构  36-42
    3.1.1 实践政治主体性的建构  37-38
    3.1.2 共在政治主体性的建构  38-39
    3.1.3 交互政治主体性的建构  39-41
    3.1.4 理念政治主体性的建构  41-42
  3.2 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42-50
    3.2.1 以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基础和保障  43
    3.2.2 政治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民主体制改革  43-46
    3.2.3 民主政治制度的伦理化:制度的伦理化及伦理的制度化  46-49
    3.2.4 建设开放的新的政治文化  49-50
  3.3 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相融合  50-54
第4章 政治主体性党醒的意义  54-62
  4.1 政治主体性的觉醒可以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54-56
  4.2 政治主体性的建构是实现社会公正、公平的前提  56-57
  4.3 政治主体性的建构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57-58
  4.4 政治主体性的发挥是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全面发展的前提  58-62
结语  62-64
致谢  64-65
参考文献  65-68
索引  68-71
独创性声明  71

相似论文

  1. 村民自治背景下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442.6
  2.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3.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4. 现阶段青年农民工政治心理研究,D412.6
  5. 政府转型中的人大监督研究,D622
  6. 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D630;G206
  7.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D621.5;G206
  8. 政治文明视域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621.5
  9. 宾川县P村农民政治参与研究,D422.6
  10. 改革开放后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442.6
  11. 我国少数民族政治参与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D621.5
  12. “网络问政”研究,G206
  13. 网络政治参与中公民政治心态研究,G206
  14. 论网络社团发展对中国公民社会的促进,G206
  15. 越南革新开放以来政治文明建设研究,D733.3
  16. 论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G206
  17. 基于政治参与的私营企业主媒介素养研究,G206
  18. 社团对政治参与、政治文化的影响:理论与数据,D035
  19. 西方政治文化传统有益价值的现代借鉴,D0
  20. 公民政治参与的宪政意涵,D921
  21. 互联网对中国大学生群体政治参与的影响和对策分析,G206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治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