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问政”研究

作 者: 王艳
导 师: 袁达毅
学 校: 中共北京市委党校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政治沟通分析模型 网络问政 网络政治参与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05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政治沟通是西方政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为我国的政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网络政治是我国目前政治研究中的前沿学科,而“网络问政”又是该学科中的前沿问题。近几年,随着“网络问政”在我国现实政治生活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该现象进行综合梳理,有利于其未来的良性发展。本文采用政治沟通的研究方法,对“网络问政”问题进行考察。首先对西方政治沟通理论予以简单的归纳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借鉴拉斯维尔的政治沟通理论框架,构建起简单的“网络问政”分析模型。其次,本文描述了“网络问政”的历史和现状。“网络问政”在中国经历了准备、起步、发展、稳步推进四个阶段,文中对各个阶段的发展特点予以简要评析。另外,本文认为,“网络问政”有主体、内容、渠道、反馈、效果五个构成要素,文中以该构成要素为框架对现状进行了描述。再次,对“网络问政”的兴起原因、功能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技术的发展、民主的进程、科学决策的需要、社会矛盾的凸显和网民队伍的壮大是“网络问政”的兴起原因。监督公共权力、促使决策科学化、推动民主进程、维护社会稳定、构建服务型政府则是“网络问政”的功能。进而,本文从覆盖群体有限、制度化不足和内部运行机制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网络问政”的局限所在。最后,为有效提高“网络问政”的政治沟通效能,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推进信息化进程,扩大“网络问政”的群众基础;二是完善“网络问政”的内部运行机制;三是加强“网络问政”的制度化建设。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10
第一章 绪论  10-21
  一、研究背景  10-11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11-17
    (一) "网络问政"的内涵  11-12
    (二) "网络问政"的作用  12-14
    (三) "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14
    (四) "网络问政"对官员的要求  14-15
    (五) 进一步完善"网络问政"的思考  15
    (六) "网络问政"局限性的思考  15-17
  三、研究意义  17
  四、主要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17-21
    (一) 研究思路  17-20
    (二) 创新之处  20-21
第二章 "网络问政"的历史和现状  21-35
  一、"网络问政"的概念和特征  21-22
  二、"网络问政"的兴起和发展  22-25
    (一) 准备阶段  22-23
    (二) 起步阶段  23
    (三) 发展阶段  23-24
    (四) 稳步推进阶段  24-25
  三、"网络问政"的构成要素  25-35
    (一) "网络问政"的主体  25-26
    (二) "网络问政"的内容  26-27
    (三) "网络问政"的渠道  27-31
    (四) "网络问政"的反馈  31-34
    (五) "网络问政"的效果  34-35
第三章 "网络问政"的分析  35-50
  一、"网络问政"兴起的原因分析  35-37
    (一) 互联网的普及为"网络问政"的兴起提供了技术支持  35
    (二) 网民队伍的壮大为"网络问政"的兴起提供了民意基础  35-36
    (三) 民主政治在中国的推进为"网络问政"提供了广阔的土壤  36
    (四) 执政者民主决策、科学决策的诉求是"网络问政"兴起的外在动力  36-37
    (五) 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价值诉求是"网络问政"兴起的内在动力  37
  二、"网络问政"的功能分析  37-40
    (一) 监督和制约公共权力  38
    (二) 促进公共决策的合理化和科学化  38-39
    (三) 维护社会的稳定  39
    (四) 推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  39-40
    (五) 促进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40
  三、"网络问政"的局限性分析  40-50
    (一) "网络问政"覆盖的群体有限  40
    (二) "网络问政"构成要素的局限  40-48
    (三) "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不足  48-50
第四章 完善和发展"网络问政"的思考  50-57
  一、夯实"网络问政"的物质基础  50-51
    (一) 强化"网络问政"的经济基础  50
    (二) 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  50-51
  二、完善"网络问政"内部运行机制  51-54
    (一) 提升政府公务人员"网络问政"的素养  51-52
    (二) 缔造网络公民,促进沟通主体的理性化与责任化  52-53
    (三) 建立健全通畅规范的"网络问政"渠道  53-54
  三、加强"网络问政"制度化建设  54-57
    (一) 完善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制度  55
    (二) 建立网上问题限时结办制度  55
    (三) 建立完善的"网络问政"问责机制  55-56
    (四) 完善网络问政的立法机制  56-57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与的课题  57-58
参考文献  58-62
致谢  62-64

相似论文

  1.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2. 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双重效应研究,D621.5
  3. 我国网络问政及其发展态势研究,D630
  4. 我国网络问政过程中的政府行为研究,G206
  5. 论我国的网络政治参与,D621.5
  6. 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公信力流失困境及其提升对策研究,G206
  7.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研究,G641
  8. 网络政治参与对我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621.5
  9. 网络政治参与和政府回应,D621
  10. 以网络论坛为媒介的政治参与研究,D630
  11.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研究,D621.5
  12. 论中国民主政治进程中的网络政治参与,D621.5
  13. 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的新发展,D621.5
  14. 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621.5
  15. 服务型政府视角下的网络问政研究,D630
  16. 论网络政治参与,D621.5
  17. 当前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621.5
  18. 网络政治参与中公民政治心态研究,G206
  19. 网络问政与民主政治的关系研究,G206
  20. 网络民意与网络问政,D630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