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政治文明视域中青年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

作 者: 宋春红
导 师: 刘吉发
学 校: 长安大学
专 业: 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政治文明 青年学生 政治参与 学校教育 政治主体
分类号: D621.5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7年
下 载: 6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离不开广泛而有效的公民政治参与,政治参与的不足或缺失会影响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进程。青年,特别是当代青年学生富于创新精神和参与意识,深具政治热情和政治敏感,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兴衰。青年的政治参与问题一直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我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对青年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随之发生深刻的变化,其政治参与的状况、参与的程度和强度,既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民众的思想意识启蒙和社会制度的变迁。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在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阐述了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界定了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涵义,即以青年学生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通过有序、合法的方式影响政治权力体系的活动及重大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论文揭示了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特征与功能,考察并分析了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立足现实,提出了教育和引导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对策,尝试以此完善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理论,使之满足在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背景下实现其政治参与实践的需要。全文由三个部分组成:一、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的理论依据。这一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借鉴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新时期青年学生政治参与作界定。并指出,研究新时期青年学生政治参与能更好地指导青年学生的政治实践,为发挥其在政治文明建设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功能和价值提供理论指导,同时进一步丰富青年参与的研究理论。二、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这一部分从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及其表现的角度,分析认为参与表现的内容丰富、特征鲜明、途径多样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意识不稳定、政治参与水平及层次低、政治参与信心不足、目标性参与少、政治参与知行偏差、存在一定非制度化参与等。分析认为,社会经济发展、政治体制、政治传统文化、学校教育、青年学生自身等方面是影响青年学生政治参与问题存在形成的主要因素。三、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引导教育的建议与对策。要从根本上解决当代青年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强,动力不足,渠道不畅、行为不力的局面,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以及青年学生自身共同的努力,把它建成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首先,国家和社会应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步伐,为青年学生提供良好的、制度化的参与渠道;其次,各级各类学校应全面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着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参与能力;最后,青年学生应加强自身的政治素养,把自己快速塑造成为文明的“政治人”。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0
绪论  10-15
  (一) 研究背景  10-12
  (二) 研究意义  12-13
  (三)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
  (四) 研究方法  13-15
一、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研究的理论依据  15-32
  (一) 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政治参与理论  15-22
    1. 青年学生的定位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  15-19
    2. 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  19-22
  (二) 政治参与的功能和价值  22-32
    1. 政治参与在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功能和价值  22-28
    2. 政治参与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28-32
二、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其存在问题分析  32-49
  (一) 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及其特点  32-37
    1. 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基本形式与表现  32-35
    2. 青年学生政治参与的新特点  35-37
  (二) 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37-49
    1. 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透视  37-40
    2. 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0-49
三、青年学生政治参与引导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49-62
  (一) 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步伐  49-54
    1. 深化体制改革,激发政治参与热情  49-51
    2. 加快法治化进程,拓展政治参与渠道  51-53
    3. 净化社会环境,营造政治参与氛围  53
    4. 加强文化建设,弘扬主流政治文化  53-54
  (二) 各级各类学校的责任:重视并发挥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  54-59
    1. 主体层面:培育政治主体意识  55
    2. 知识层面:增强政治参与知识  55-56
    3. 心理层面:加大政治心理调适  56-57
    4. 文化层面:建设校园政治文化  57
    5. 制度层面:完善政治参与渠道  57-58
    6. 行为层面:培养政治参与能力  58-59
  (三) 青年学生自身的责任:培育成熟的政治参与主体  59-62
    1. 政治文明呼唤现代政治主体的建构  59-60
    2. 青年学生自身的成长需要  60-62
结束语  62-64
参考文献  64-6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7-68
致谢  68

相似论文

  1. 村民自治背景下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442.6
  2.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3.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4. 建国初期学校教育的政治社会化历史考察,G529
  5. 城市化进程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G636
  6. 网络政治参与分析,D621.5
  7. 论农民政治参与冷漠对村民自治目标实现的影响,D422.6
  8. 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中学校园暴力事件研究,G637
  9. 现阶段青年农民工政治心理研究,D412.6
  10. 成长电影中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中国学校教育改革的启示,G521
  11. 农村特殊家庭学生的教育研究,G635.1
  12. 美国基础教育家校合作研究,G636
  13. 不同利益群体影响下的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G78
  14. 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G641
  15. 政府转型中的人大监督研究,D622
  16. 网络执政兴起原因探析,D630
  17. 试论基督教右翼的政治参与路径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B978
  18. 明清陕北的学校教育研究,K248
  19. 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D630;G206
  20. 我国民间组织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621.5
  21. 网络民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探析,D621.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政治制度 > 公民权利与义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